基于儿童需求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研究
2024-12-31王亚琴
当今社会,儿童作为国家的未来与希望,其道德与法治素养的培养至关重要。然而,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忽视了儿童作为独立个体的需求与特性,导致教学内容与儿童生活脱节,难以激发其学习兴趣与主动性。因此,探索一种基于儿童需求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议题。基于此,本文旨在提出一套以儿童为中心,融合趣味性、实践性与生活性的教学策略,为道德与法治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一、儿童需求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关系
儿童需求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有着紧密和深远的关联。通过教育实践,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了解和满足儿童的需要是增强教学效果和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儿童正处在身心迅速成长的关键时期,既对身边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心,又面临道德认知建构、法治观念初步养成等诸多问题。因此,在小学的道德与法治教育中,必须密切关注儿童的实际需求,以确保教学内容具有针对性、吸引力和实用性。
儿童有很多需要,主要有认知需要、情感需要、交往需要和实践需要。就道德与法治教学而言,认知需求表现为儿童对于道德规范、法律知识等方面的向往和了解;情感上的需求主要体现在对正义、公平和善良等价值观念的接受和追求上;社交需求驱使儿童从集体中学会与他人相处、守规矩、培养合作精神;而实践需求则需要儿童把学习到的道德与法治知识运用到现实中来,去解决现实问题。这些需要共同形成儿童学习道德与法治的内在动因,促使儿童不断地去探索、去学习、去发展。
为满足儿童的需要,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要不断地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如通过情境模拟、角色扮演等互动式教学,使儿童在参与过程中体验情境,提高其道德判断力与法治意识;以故事讲述和案例分析的生动教学方式来激发儿童学习的兴趣,有助于儿童对道德规范以及法律知识的深入了解;与此同时,也要重视对儿童实践能力的培养,促使儿童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与法治观念。
二、基于儿童需求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价值
从儿童的需要出发进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很有意义,不仅有利于增强教学效果和促进儿童的全面成长,而且可以为社会和谐稳定以及法治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当教学内容同儿童的需要密切联系在一起,儿童就能更积极地投入学习过程中去,其好奇心、求知欲、探索精神就能得到充分满足并发挥出来。这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既有利于儿童更好地获得道德与法治方面的知识,又能培养儿童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
道德与法治教育既是一种知识传授,又是一种价值观塑造与人格养成。教学通过满足儿童认知上、情感上、交往上以及实践上的需要,能够帮助儿童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并培养儿童道德情操、法治观念以及社会责任感。
以儿童需要为本开展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对社会和谐稳定和法治建设至关重要。儿童作为社会的未来与希望,其道德素养与法治观念会对整个社会风貌与法治水平产生直接影响。通过对儿童进行教育和引导,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道德观念、法治意识,才能为社会和谐稳定、法治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也才能对国家长治久安、繁荣发展作出贡献。
以儿童需要为本开展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既关系到儿童个体的成长和发展,也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与法治建设。所以,要十分重视儿童需求对教学的重要意义,不断地创新教学方法和途径,给儿童营造更温暖、更有情趣、更有教育意义的环境,使儿童能够在道德与法治的哺育中茁壮成长。
三、基于儿童需求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出发点与落脚点
(一)情境模拟
在以儿童需要为本位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情境模拟不失为一种极其有效的教学方法,儿童的认知特点,决定着儿童比较易于对直观、形象的信息进行理解与接收。情境模拟是指通过设置与教学内容相联系的特定情景,使学生沉浸在其中进行感知和体验,使道德与法治这一抽象概念变为具体可感知的情景。考虑到儿童的情感需求,情境模拟有助于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学生处在一个熟悉或有感染力的场景之中,就会比较容易出现与之相对应的爱、尊重和责任等情感反应。这一情感的唤起,有利于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道德与法治的含义,并内化于自身价值观中。从认知发展角度看,情境模拟给儿童在实践过程中提供了学习机会。在模拟情境下,要求学生利用已有知识与经验来分析和解决问题,促使其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同时,学生在与场景中角色交互时,能够观察并学习不同行为方式及结果,丰富行为模式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情境模拟中的每一个环节进行精心设计。首先,选好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题材,使学生感兴趣、产生共鸣。其次,明确情境模拟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某一道德概念或形成一定的法治意识,之后,就应该给学生提供一些必需的道具与人物,使其能很好地融入到情境中。最后,教师在完成情境模拟后,应适时组织学生讨论总结,指导学生从中提炼道德与法治的重点。
以“学习伴我成长”的教学为例,教学时,教师可创设情境模拟:把课堂安排为“时光隧道”,隧道一头为学生当前课堂,一头为古时私塾。学生在古代私塾里穿一身古代衣服,端坐在简陋书桌旁,用毛笔、宣纸读书。在这一场景下,教师充当私塾先生的角色,向学生解释古代学习方式,如背诵经典和习字。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体会了古代学习之辛苦、之不易。接着,学生又穿过“时光隧道”,重返现代教室继续充当现代小学生的角色,利用电脑和投影仪等现代化教学设备学习,并进行小组讨论和试验。情境模拟完成后,教师组织学生展开讨论,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古代与现代在学习方式上有何区别?”“你比较喜欢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原因是什么?”“古代向现代学习的意义是否发生了变化?”通过这几个问题的引导,可以让学生深深体会到:学习是个不断发展、不断前进的过程,而且不论在哪个年代,学习对于个人成长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此情境模拟过程中,学生通过亲自参与来感受学习环境发生的改变,从而明白学习的内涵。这种情境模拟教学方式与简单的理论讲解相比,更能使学生接受并了解“学习伴随着我的成长”这一课题。
(二)游戏化的学习
游戏化学习对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有其独特价值。儿童天生就有玩耍的天性,玩游戏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热情。通过寓教学内容于游戏之中,能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学会道德与法治知识。在儿童心理需求方面,游戏能满足儿童寻求快乐与挑战的需求。游戏过程中,学生要不断思考、探索与尝试,而这种挑战性可以激发好胜心与求知欲。同时,游戏的趣味性能够减轻学习中的紧张情绪,使学生更能享受到学习过程。
从学习效果来看,游戏化学习对学生学习效率有促进作用。游戏中,学生要迅速作出决定,解决问题,这样才能锻炼反应能力及思维敏捷性。游戏的规则与奖惩机制能够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到行为所带来的结果,进而形成规则意识与责任意识。在游戏化学习活动的设计中,教师应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游戏规则应简单、明了、易懂、易操作。其次,游戏应该具有一定挑战性,但是难度不宜太大,避免使学生有挫败感。那么,游戏内容应该和教学主题密切结合起来,而不是为玩而玩。最后对学生进行及时的反馈与奖励,使学生在玩的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以“让我们的学校更美好”教学为例,教师可设计“校园设计师”游戏,把学生分为几组,每组绘制校园平面图。这款游戏的核心规则是:每个团队要在其设计的平面图上创造一个更为理想的校园环境,并在其中加入各种设施,如花园、图书馆和体育馆等。然而,学生在做决策时,不仅要考虑学校的面积和资金限制,而且要确保满足环境保护和安全的标准。比赛时,组员之间需充分讨论协商,学生需要依据每位成员的观点和提议,拟定一个最合适的设计策略。比如:有些学生提出要加建花园,但也有些学生可能提出花园会占用很多地方,维修费用也比较昂贵,要考虑是否有充足的经费、人力去维护。比赛结束时,各组应将自己的设计方案呈现给全班学生,并解释其原因,再由全班共同推选出最佳设计方案。
通过这款游戏,让学生在进行校园设计时不知不觉就考虑到学校整体利益。学生将认识到为了使学校变得更好,就必须每个人一起努力,并在符合各方面要求的基础上制定计划。这种游戏化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深刻地理解了“使我校变得更加精彩”这一主题所蕴含的意义。
(三)跨学科融合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中,跨学科的整合被视为一种新颖的教育观念。道德与法治这一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存在着深厚的联系。通过跨学科的整合,我们可以跨越学qkJPk1gij0OwWEinvFxdNg==科的界限,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使学生能够从多种视角去深入理解和感受道德与法治的内涵。就儿童认知发展而言,跨学科融合满足了儿童综合思维发展的需要。儿童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对于世界的全面认知,需要综合运用各种学科知识。比如,人们对某一社会现象的认识不仅要有道德与法治知识,而且可能会涉及历史、地理、文化等多学科知识。在教学效果方面,跨学科融合能够提升教学的趣味性与丰富性,在不同学科知识互相渗透的情况下,就形成了全新的教学资源与教学方法。例如:把美术和道德与法治结合起来,就能用绘画来表现道德情感;把音乐和道德与法治结合起来,就能通过歌曲传达法治的理念。在进行跨学科融合教学时,要求教师具有跨学科教学能力与素养。教师在教学中应理解不同科目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在道德与法治科目中寻找和其他科目的契合点。与此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展开跨学科思考与探究,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
以“安全记心上”的教学为例。教学过程可与多门课程整合。
与科学学科的整合:在解释交通安全问题时介绍物理学惯性知识。使学生懂得汽车在运行过程中,人和汽车是有惯性的,一旦突然制动,人就会由于惯性的作用向前冲,因此要系上安全带。通过对科学知识的讲解,使学生更明白为什么必须遵守交通安全规则。
融入美术学科:让学生画几张安全宣传海报。比如,有些学生画一张遵守马路上交通信号灯的海报,以艳丽的颜色、鲜明的画面提醒注意交通安全。在画海报的过程中,学生既增强了安全意识,又增强了美术创作能力。
(四)生活化的教学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中,生活化的教学方法和理念显得尤为重要。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知识和观念本身来源于生活,也必须回归于生活并引导生活。对儿童而言,其认知和体验主要是通过日常生活累积而成的。把教学和生活密切地结合起来,能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和认同感,较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根据儿童学习的特点,儿童比较容易理解、接受那些跟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东西。通过生活化教学将抽象的道德观念与法治原则变成生活中具体的实例、情景与行为,可以帮助学生将知识更好地内化。与此同时,生活化教学能够使学生认识到道德与法治对于日常生活的重要意义,并促使其在实践中运用所学内容。
以“家庭的记忆”一课的教学来说,教师可带领学生探讨传统的家庭习俗,有些同学表示,春节期间家里要一起包饺子,贴春联;有些同学说,自己家里中秋节要一起赏月、吃月饼。学生在这些探讨中意识到,这些家庭传统习俗构成了家庭记忆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然后,教师能引发学生对家庭责任和爱的反思。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爸爸妈妈工作回到家很累了,你们该怎么办呢?”“当你的爷爷和奶奶生病时,你可以提供哪些帮助?”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有许多贴心的方法,如为爸爸妈妈倒一杯水,帮助爷爷奶奶取药。通过这些反思与探讨,学生了解到家庭里各有所责,应该彼此爱护。教学时也可要求学生做家庭纪念册。学生搜集了家庭成员的图片,写了祝福家庭成员并表示感谢的话语,再把它们整理出来。做纪念册时,让学生更能记住家的温暖,也更能提升对家的归属感与责任感。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在“家的回忆”这一主题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生活情况,深刻理解了家庭的意义、家庭的亲情、传统习俗等。这样的教育方法使学生认识到,道德与法治的知识不仅仅是抽象的理论,它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
综上所述,以儿童需求为本开展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是教育领域中一场深刻且必需进行的改革。通过情境模拟、游戏化学习、跨学科融合以及生活化教学的创新策略可以架起沟通道德与法治知识和儿童多彩多姿内心世界的桥梁,让教育成为儿童全面发展真正的力量。
(徐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