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构建

2024-12-31陈伟

天津教育·上 2024年12期

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保障。在大中小学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思政一体化构建,就是将系统化的爱国主义教育分阶段、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在大中小学不同学段整体贯穿、有序衔接、层层递进、螺旋上升。为此,笔者从加强校园文化浸润、强化实践活动锻炼、推进课程建设实施、拓展爱国教育途径、形成爱国主义教育合力五个方面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思政一体化构建的探究。

爱国主义是人们历经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情感。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构建,应遵循新时代思政教育教学目标,按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在深化学生爱国主义认知的基础上,增强大中小学各学段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强大的动力保障,使爱国主义教育成为激励青少年学生为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而努力拼搏的强大动力。

一、加强校园文化浸润,增强爱国主义教育吸引力

学校作为知识的传播地、道德的引领地,有责任成为培育学生家国情怀的沃土。校园文化作为学校的灵魂,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发挥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使命。大中小学应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深化内涵、塑造品格、注重价值、守护传承,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吸引力。

小学阶段实施少先队文化教育。少先队是党委托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直接领导的群团组织。通过学习少先队的光荣历史,让队员们亲身感受革命先烈为国家和人民做出的巨大牺牲,深切体会爱国主义的意义和价值,把党对少年的成长期望内化为良好的品德,外化为良好的习惯。中学阶段进行共青团教育。共青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群众组织,其宗旨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增强理想信念对青少年的吸引力,使青年对共青团组织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大学阶段则以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为目标,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进行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发展学生党员,加强学生党支部建设,让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不断深入和升华,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从小学到大学,不同年龄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要求不同,作为校园文化的传播者,大中小学要守好各自的责任田,纵向衔接、横向贯通、传承创新,不断提高爱国主义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二、强化实践活动锻炼,增强爱国主义教育凝聚力

通过实践活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可以激发学生们的爱国热情和对组织的归属感。当学生们通过志愿服务活动亲身参与到祖国的建设和发展中时,他们会深刻认识到自身的责任和使命,将爱国主义精神内化为自己的精神,最终外化为爱国行为。在雷锋纪念日、青年节、儿童节、建党日、国庆节、建队日、国家公祭日等重要节日,大中小学可组织各种实践活动,把爱国主义教育延伸到课外,融入学生身心成长的过程中。例如:参观红色教育基地、观看爱国主义教育影片、学唱爱党爱国主题歌曲、讲述战斗英雄故事等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国家意识和责任意识,将自己锻炼成为心理素质过硬、道德品质优秀的新时代社会公民。

三、推进课程建设实施,提升爱国主义教育保障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爱国主义教育体系内容以“递进式”分布于大中小学各阶段中,各学段思政教育既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更要树立起整体性思维,接力培养、上下贯通、形成合力、循序推进、螺旋上升,实现各学段的爱国主义教育目标。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重要环节。大中小学可通过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增强学生对祖国的认同感,引导学生重视国家荣誉、关心他人、热爱集体、勤奋学习、全面发展。将爱国主义教育贯彻学校教育全过程,推动爱国主义教育入脑入心。

大中小学将爱国主义教育与课程教学紧密结合,建立“三维”课程建设体系,能够进一步加强了爱国主义教育。第一,加强思政课程建设,充分发挥道法课的主阵地作用,引导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大中小学要设立专兼职思政课,由党员教师执教,定期组织理论学习、集体备课等活动,不断提升思政教师业务水平,进而提高思政课程教学质量。第二,深度挖掘各学科课程中蕴藏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强化学科育人功能,解决好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在学科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形成协同效应。要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充分把握学生在不同学段的身心、思想和行为特点,建构出适合并能促进学生成长发展的思政教育方法体系。重视教师的言传身教,引导学生自觉追求真善美。第三,推广党员思政课教育。学校党支部组织全体党员教师结合“学习四史、致敬英雄”“学习二十大、争做好教员”等红色主题,开设党员教师思政课,并通过学校公众号进行展播,向广大师生、家长宣讲爱国主义精神。

四、拓展爱国主义教育途径,提高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力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颇为丰富,为更好地利用网络新媒体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学校应采取多途径、多载体形式进行宣传教育。“微班会”是新时代德育工作的新形式,具有时间短、主题灵活、教育及时等特点。大中小学教育要牢牢把握新时代要求,将“微班会”作为提高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成立“微班会”课题研究小组,任课教师要全员参与。

“微班会”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走进学生的内心,与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最终达到教育效果,要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懂理明智,既陶冶情操、培养能力,又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真正做到“小班会、大教育”。

五、形成爱国主义教育合力,提升爱国主义教育影响力

推进爱国主义教育要发挥校家社协同育人的作用,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机结合,形成最大化的教育合力,互促互进,同向同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的颁布,不仅将传统“家事”上升为重要“国事”,还着重强调了家庭教育中蕴藏的家国情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应该认真履行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注重家校联系,培育良好的家风,营造爱国主义导向鲜明的家庭氛围,增强其爱国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小学阶段重在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初中阶段重在打牢爱国主义的思想基础,高中阶段重在提升爱国主义政治素养,大学阶段重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使命和担当。将爱国主义的红色元素渗入“生活课堂”,践行“生活即教育”的理念,大中小学可充分挖掘社会资源,建立相应的合作机制、共享机制,并将这些丰富的资源转化为学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可利用的阵地,不断提升爱国主义教育影响力。

在大中小学构建全员参与、全方位、全过程、立体化、多层次的思政一体化体系,要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并将其落实在具体的行动上,贯穿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等各环节,纵贯大中小学各学段,立足实际、发挥特色、培根铸魂、启智润心。

(李 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