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本土文化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融合与运用

2024-12-31余才林

天津教育·上 2024年12期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学科核心素养进入了教育视野,成为当前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依据。在“素养本位”视域下,为深化学生的学习成果,实现教学效率与成果的双重提高,教师不能仅满足于对教材内容的讲解与传授,而应引入多方教育资源,在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的同时,拓展学生眼界,促进其深度理解。本土文化,作为人们在长期历史奋斗中遗留下来的精神财富,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是当地人的精神依恋,更是其独特的精神标志。因此,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本土文化蕴含的深刻且独特的教育价值,用优秀的文化为国家培养出栋梁之材,以文化人,延续本土文化血脉,将其丰富性充分体现在课堂中,帮助学生增强文化自信、发展核心素养。基于此,本文以福建省本土文化为例,详细探究了本土文化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融合与运用路径。

一、本土文化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融合原则

(一)坚持立德树人原则

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对教育教学活动有着导向作用。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课堂是以德育人的主要阵地,因此教师在选择本土文化素材融入课堂教学时,要遵循立德树人的基本原则,以润物无声的教育方式,实现对学生精神品格的内化与培养,让本土文化成为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起到促进与优化的作用。立德树人原则要求教师在选择与运用教育素材时充分围绕并体现“育人目标”,为学生营造出积极向上的精神环境。

(二)遵循优质化原则

不同地区的本土文化都具备丰富的形式与广泛的内容,如果教师不加筛选地将其引入课堂,不仅不rRpXN/ShAgvvwfoaSRukr9d+LA4rUtdhFwja53Fa/Ss=会提高教学效果,而且有可能会阻碍学生的学习效率,导致学生的学习活动只停留于对教学内容的浅层认知,难以实现深入的学习与思考。因此,为了避免这种盲目性的情况出现,教师在选择本土文化素材时要遵循优质化原则。这一原则要求教师在整合与筛选本土文化教育资源时要考虑到学生实际的教学需求,使其辅助教学活动并服务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其次,优质化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用正确的态度与标准审视文化资源,避免狭隘的地方主义文化出现在课堂上,影响最终的实践成果。

(三)落实以学为本原则

教师在本土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设计中要充分落实以学为本原则。首先,教师要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与认知情况出发,保障教育资源的选择是学生能理解、善接受、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并被学生所了解的内容。其次,以学为本原则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经历一个知识生成的完整课程,从被动接受知识,到切身体验知识的实践应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道德感。

二、本土文化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融合路径探究

(一)丰富融合形式,联系理论实践,推进教学设计多样化

通过对当前课堂教学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不少道德与法治教师在应用本土文化资源时,只是简单地将本土文化引进来,其与教学内容的联系并不密切,学生的理解与感受也只停留于基本层面。本土文化和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融合不是简单的“1+1=2”,教师不仅要立足于教学内容与任务,对本土文化进行深度开发与精准提炼,而且要结合本土文化的类型特点,选择科学合适的融合形式,让教学设计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只有这样,本土文化的融合运用才能够摆脱“空洞式教学”困境,教育资源才能够与教育目标有效衔接、巧妙融合,与教学内容相辅相成、彼此促进,从而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地丰富本土文化与课堂教学的融合形式,促进教学设计的多样化发展。常见的融合形式有以下三种——案例式教学、专题式教学以及体验式教学,不同的教学形式有不同的成效,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进行正确应用与合理选择,以实现最优的教学效果。

首先,案例式教学是本土文化融入道德与法治课堂最为常见的形式。这一教学形式需要教师遵循“案例呈现—组织思考—点评总结”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选择本土文化案例使其成为教学活动的重要辅助支撑。在案例式教学中,本土文化素材的引入多出现于新知教学阶段,教师要根据教学重点与难点事先收集本土文化素材进行备课,既保障了本土文化素材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契合,又确保其能够将学生带入特定的教学情境中,帮助学生消化吸收所学知识,由浅入深地从思考文化案例过渡为对知识点的吸收与理解。以人教版初中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五课中“凝聚价值追求”的教学内容为例,如果教师直接将知识开门见山地传达给学生,那么学生便很有可能难以产生深入的感受与理解,但如果教师选择本土中具有代表性的文化资源(如人物事迹、革命遗址等)作为教育素材,那么学生便能够结合具体案例,在身临其境中感受到民族精神的意义价值,并自觉传承与弘扬。例如:教师可以引入中国工人运动的先驱林祥谦烈士的英雄事迹,将学生引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运动的大背景下,感受其精神力量,带领学生思考民族精神存在的价值,并通过展示林祥谦烈士陵园中的铜像引发学生深刻的情感激荡。本土文化的引入能够拉近学生与案例的距离,引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感受与思考。除此之外,在九年级上册《建设美好祖国》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围绕“关心国家发展”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两框教学内容,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前围绕“本土文化中家乡文化建设及其故事”这一主题搜集相对应的素材,进一步厚植学生的爱国情怀,也为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奠定基础。教学案例可以通过教师引入的方式在课堂上呈现,也可以通过学生的收集整理而展开,其最主要的目标是让学生将所学内容与本土文化深度融合,基于对本土文化素材的感受强化对所学知识的认知,进一步通过教学内容强化对本土文化的思考与感触。

其次,教师可以采用专题式教学方式,推动教学内容与本土文化的深度融合。专题式教学具有一定的统整性与总结性,因此这一教学方式通常出现在复习课的设计中。在专题式教学视角下,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基础知识,本土文化资源的引入能够帮助学生结合具体的素材案例将所学知识进行整理与提炼,构建出具有结构化与系统化的思维网络,既凸显了课堂的鲜明特点,又能够引发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深入探究,实现教学效率与成果的双重发展。以九年级上册第五课“守望精神家园”这一框的教学内容为例,这一框的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充分认识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所在,了解民族精神的意义价值,并主动弘扬传承,践行核心价值观。这一课的知识点多,学生很难把握其中的逻辑关系,因此教师便可以利用本土文化,为学生搭建起具有逻辑性的知识脉络,围绕“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顺序,对本土文化进行筛选与总结,让学生结合具体案例归纳出三者之间的联系性,进一步明确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性,让学生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围绕具体案例与知识体系,将所学知识进行消化吸收,构建出结构性的思维网络。

最后,体验式教学是以理论学习为基础延伸向实践的教学活动,能够真正让学生走出课堂,将所学知识与本土文化相结合,进行科学性与创造性的应用,深化学生的学习体验。这一教学方式有助于深化教学成果,为学生提供创造性应用与深化理解的契机,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帮助学生在体验与感受中,了解到本土文化的特色与价值,用辩证的态度展开思考与感受。以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七课“促进民族团结”这一框的教学为例,在完成教学活动后,教师可以结合福建省少数民族聚居的特点,让学生以“走进福建少数民族文化”为主题展开调查,通过资料查找、走访调查,就本土民族文化发展展开调查,并且撰写调查报告。在活动中,学生能够结合实践深化对所学知识的感受与认识,同时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引发学生承担起传播本土优秀文化的自觉性。

(二)确定融合契机,筛选素材类型,提高学习成果

在本土文化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融合过程中,教师不仅应该着眼于教学形式的丰富性,而且应该关注本土文化与教学内容的融合契机。在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存在着“为了引入本土文化而引入”的问题,导致本土文化素材教育过多,学生难以消化吸收,反而造成了学习负担。为避免这一情况的发生,教师既要考量本土文化在课堂教学中的融合契机,又要筛选出与教学内容相关联的优质素材,确保教学效率的显著提升。首先,从传统文化融合的契机出发,教师要在备课中对教学中的难点与重点进行提前预测,于这两大关键处引入本土文化素材,使其助力学生的吸收与学习。其次,教师所选择的本土文化素材要具备时代性、针对性以及典型性。只有这样,文化素材才能够具备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课堂教学更具特色与魅力。

比如,不少学生在理解“文化与经济全球化”这一重点时存在一定困难,教师可以从学生熟悉的福建省特色美食出发,如创建于1917年的中华老字号“永和鱼丸”,凭借品牌力量,结合现代科技与经营连锁的方式,传承并打造出了“福州鱼丸”的城市名片,助推当地经济发展,又将饮食特色与文化故事进行传播。这一课堂设计由点及面,从学生熟悉的当地小吃着眼,在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的同时,引导学生理解“文化与经济全球化”这一知识要点,感受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应用实践,并在此过程中实现知识的消化吸收,感受本土文化魅力,并且自觉承担起弘扬本土文化的责任。

本土文化资源的融合引入,不仅能够促进教学设计的丰富化发展,而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学生提高学习效率与成果的有效助力,因此教师要对标教学中存在的重点与难点,通过本土文化资源的选择与应用,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概念与具象化的案例相融合,为学生搭建起理论与实践相连通的思想桥梁。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时代背景下,教师要充分挖掘与筛选本土文化资源,并使其与教育教学活动相辅相成,成为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重要发展趋势。作为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我们要树立创新意识、运用科学策略,在教学设计中充分遵循立德树人原则、以人为本原则以及优质化原则,结合本土文化资源特色,对其融合方式进行多样化开创与结合,进一步筛选融合素材与契机,确保本土文化资源和道德与法治课堂深度融合,相辅相成,让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育人价值真正得以践行落实,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全面发展。

注:本文系福建省明溪县2023年度教育综合改革专项课题“新教改下地方文化资源融入道德与法治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徐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