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心”中的语文
2024-12-31王艳惠
“读写一体”是颇具语文学科特点的学习方式之一,然而对学生无法专注高效投入、疲于应付了事、浅薄碎片的表达,“读写一体”的实施确应不断反思。
一、“读写一体”的思考
2022年版课标在“专题学习”的理论构建中对“读写一体”的内涵作出如下界定:专题学习中的“写”与“读”一脉相承。“读”是“写”的前提和基础,“读”是在学习他人如何发现问题、观察问题、确定问题、分析问题、论证问题、得出结论,是学生积累知识、积累经验、积累思想的过程;“写”是内化、吸收、继承、超越与创造,使学生利用从“读”中学来的方法、积累的语言、形成的思想,用自己的文字向他人表达思考、传递思想,是对学生有没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考量。由此,“读”“写”密不可分又互为依托。但作为读写主体的学生若不愿读、不会读、浮于表面地读,那就会不愿写、不会写、支离破碎地写。再好的技巧方法没有“运用”环节去体认感悟,也无法指导学习的精进和素养的提升。
在语文课堂中,大多数教师非常重视读,对多种阅读方法(如放声朗读、默读、精读、略读、比较阅读、浏览等)的学习也是倾囊教授。教师的主观愿望是教方法,促体验,目标清晰,内容毋庸置疑。但忽略了主体的投入这个关键前提,采用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更易于学生接受,达到更好的效果?
二、“读写一体”的探赜
2022年版课标强调学科联合育人的关联性。学科融合、跨学科学习探索的空间很大,笔者尝试从学习方式上融合赋能,抓住学生的心,听、记、写、读、议五步,是有效的方法。
(一)充实“硬件”做基础
教学是情境性实践。“牛不吃草强摁头”总是无效的,解决教学问题要先着手心灵建设。
1.赋能认知心理,融合注意力培养——用心“听”。
学生参与读写,内驱力的作用最有效、最持久。提高内驱力就要解决认知升级问题,这与心理课程相融合非常必要。认知心理学认为,注意力是心理活动时对事物的指向和集中的能力,是智力的准备状态。语文教学的落脚点是学生,“人本”的核心以“心灵”为逻辑思考起点。由此,注意力的培养从用心“听”开始:给学生讲故事,用事实说话。心理学家做过实验:注意学习记忆材料和不注意学习记忆材料效果相差9倍,这个事实是让学生产生心理预期;注意力集中的人自主作业、听课效率都有明显优势,这个事实让学生树立信心;管理好、分配好注意力,进入一种忘我的状态,更易取得成功,这个事实要让学生心生目标。语文课上,我会穿插很多“听”的体验活动:复述精要、双人合璧、你问我答、我说你猜、数字磨坊、联想游戏、听画外音等小实践,让注意力训练成为常态课堂的习惯。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注意力是一扇窗,知识的阳光只有透过这扇窗,才能够抵达我们的心灵”。
2.赋能脑部科学,融合记忆力提升——用心“记”。
记忆力被视为智力的一部分,属于脑部科学范畴,记忆力的提升往往伴随着智力的提升。学生常常以为“听懂”意味着“做得对”,却忽视了大脑在悄悄地遗忘。落到记忆方法上就是少量多次、利用零碎时间,形象点说:记忆的过程就像烧开水,前一段时间要加大火力,直到水烧开了,再减少柴火,用一把小火在锅下面保持着,这样水不会因为釜底抽薪而降温,小火慢炖依旧让水温恒定在100摄氏度。所以在理解材料之后,必须大声朗读,必要时还需动笔。科学角度讲,“读”“写”都属于“运动型的记忆”,其遗忘速度比较慢,有时甚至终生难忘。由此,教师先督促学生去尝试读写、学生尝到甜头再不断优化,这样螺旋反复,学生信服且乐于接受。那么,语文背诵、默写、需要反复巩固的大量基础知识的记忆关就会迎刃而解。
3.赋能意志力科学,融合自控力训练——用心“写”。
“读写”需要长期的坚持,不断地积累经验,没有一定的毅力就会半途而废。初中生自我约束控制能力较弱,往往呈现做事没有持久性、言谈举止会冲动的特点,而自控力是后天逐步培养和磨炼出来的。学生听了“延迟满足实验”后很难想到“延迟”在未来会获得双倍或者多倍的“满足”。我告诉他们:自律可以帮助你实现很多可能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于是,语文作业中就设计如“每日一问”“每日一语”“每日一读”等打卡活动,每月变化主题,每月评选优秀的坚持者。由于难度不大,学生都能做到,且主题丰富,学生思维活跃,读写积累在不知不觉中感动、鼓励着学生自己,自制力的种子也在发芽成长。
(二)经营“软件”利长久
1.赋能管理手段,融合时间提效——用心“读”。
“一分钟训练法”是我使用最广泛、感觉最有效的实操学习方式。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设计“一分钟”的实践活动,不断滋养学生心中的语文。如起始课,安排“一分钟字词反刍”;精讲课,设计“一分钟陈述”;古诗文课,安排“一分钟抢答”;复习课,学生最喜欢“一分钟采访”;实践课,学生模仿设计“一分钟答辩”“一分钟宣言”等,活动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亲身体验时间的“高效”。只要是大家专注做事,一分钟能够做很多事情。这就是告诫学生,对于“读”,不只是单纯的课上读书,其实日常所见皆是在读。面对海量的信息,要树立利用零碎时间来扩大阅读量的意识,要做到多读就要争取时间,一分钟都不能放过。
语文课堂上的每个学习内容都是学生体验三定法的契机,让学生增强时间观念,定向、定量、定时,效果会让学生大呼“好快”;给学生介绍时间管理的“二八定律”:如果你有10分钟用来学习,2分钟一定是做计划,8分钟用来执行,学生积极尝试后直呼“有效”。找到时间的边角料、见缝插针的安排事务、截止日期法、寻找监督对象确保执行力、文理交叉学习等时间管理策略,让学生尝到甜头。
2.赋能管理职能,融合激励举措——用心“议”。
初中生旺盛的能量如果未流经学习的田野,就势必要去浇灌另外一个他感兴趣的领域。心理学上说,所有行为其实都在释放一个信号——“我希望被看到”这一刚性需求。学生的“需求”就是渴求被关注、被肯定、被尊重。
语文学科的独特在于育人功能和奠基作用,学生参与课堂内外的教学活动,教师要有灵活多样的反馈,将“议一议”融合其中:必要的话语激励、言语交流、温馨提示、关爱举动;独特的你来我往、亲密互动、心灵建设、小秘密、小期待、大拥抱等,都会收到奇效。“我期待”是语文课堂的必备环节,每节课教师都要以简短表达、清晰指向、温暖传递,给学生做“读写”榜样:文意灵动的表达、文字优美的呈现、学生话语的放大、家长寄语的流露……
三、“读写一体”的案例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强调了阅读和写作之间的紧密联系,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而写作则是阅读的延伸和应用。基于上述的赋能建设,设计“读写一体”实践,将语文课堂内与外、阅读和写作、习惯与素养、学校与家庭紧密融合。
介绍一个作业案例:学生准备厚皮结实的“日积月累”本和活页精巧的“随记”纸夹;每节语文课老师都会设计若干“一分钟活动”,学生要专注的听、简单摘记、随机梳理,活页纸每日更新;课后依据“活页纸”的“听记”,在“日积月累”进行主题式“写作”;老师每日批阅并手书评语进行初“议”;次日课堂“读”反馈“议”激励;每周末学生汇总一周“写作”进行总结式再“写”,家长“读”孩子一周的“写”和老师一周的“议”后“写”交流;每周一老师“读”学生和家长的“写”再“议”,形成闭环。此法长期坚持,师生和家长的“读写”在日积月累中不断提高,教师、学生、家长间的沟通也在融洽中形成合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五育”融合作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与核心举措,有望激活、释放和增强主体内生动力。基于融合育人的理念,语文学科中潜移默化地渗透理想信念、审美情趣、启智润心的教育,在“读”“写”的常态交流中娓娓道来。心的改变,态度就跟着改变;态度的改变,习惯就跟着改变;习惯的改变,性格就跟着改变;性格的改变,人生就跟着改变。教学的本质是交往,学生能否自在、主动、投入地参与,平等对话,看似学生的问题,实为教师的责任。像这样的学习方式:融合学科资源,读写统领,“心”中的语文在发芽,成长的足迹在延展。
(徐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