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起底屏上“李鬼”

2024-12-31张宏羽

检察风云 2024年24期
文中涉案高仿炒股App的界面(图源:金山检察)

近期有读者反映,某些热门工具类App(智能手机的应用程序),正在被同行以类似的名称或图标外观竞相仿冒。不少用户因难辨“李逵李鬼”之别,无意间使自身暴露在深陷骗局、隐私泄露、资金损失、个人信息被滥用等高风险场景中。高仿App的种种乱象甚至导致原版App连带“躺枪”,给权利人的品牌声誉带来了负面影响。构建更加健康、有序的移动应用环境,显然是一个多元、复杂的议题。为此,本刊记者独家对话多位专业人士,探讨这一现象背后的法律问题、治理思路、防范对策。

高仿App猫腻不少

炒股投资、金融贷款、聊天交友、游戏娱乐、软件工具,只要是有盈利空间的领域,就少不了高仿App的身影。在数字领域专家郭涛看来,高仿App乱象破坏了公平竞争的环境,侵蚀原版应用的市场份额,影响整个行业的创新动力和投资回报率;还可能引发版权纠纷,徒增企业的维权成本,阻碍健康的数字生态的构建。不仅如此,高仿App若进一步泛滥,或将降低消费者对移动应用产品的信任度,削弱市场信心。

高仿App对广大用户的影响更加直接和具体。通信工业领域专家高泽龙告诉记者,有的高仿App通过诱导用户进行投资交易或购买虚拟物品来实施诈骗,有的则通过窃取用户信息来实现非法目的,还有的通过搭载骚扰广告来牟取利益,更有甚者会诱导用户点击进入黄赌毒等非法网站……此般种种,会对用户的个人隐私和财产安全构成较大威胁。

不久前,记者了解到一起高仿炒股App诈骗案。该案中受害人之一的李女士,轻信不法分子“逢买必涨”的话术,下载了一款外观图标、内部界面足以以假乱真的App。李女士在前期小额提现中确实尝到了“甜头”,但当她在平台追加投资后,账户提现操作再也无法正常进行。李女士向原版App官方客服咨询后才意识到自己上当受骗。

值得注意的是,诈骗团伙操纵的此款高仿App,由王某经营的软件公司制造。彼时,王某明知上家可能用于违法犯罪,仍安排员工进行软件开发设计,并将此款App的源代码交付给上家,非法获利28万余元。此款App最终被用于电信网络诈骗,致使多名被害人被骗400余万元。2024年9月,经上海市金山区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王某因犯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1年10个月,并处罚金7万元。该判决已生效。

“高仿App依照其侵犯公民或者运营主体不同的权利范围,可能需要承担不正当纠纷、侵犯著作权的民事责任;如侵犯著作权的行为同时损害公共利益,将由主管著作权的部门责令停止侵权行为,同时予以警告、没收违法所得和并处罚款;还可能因侵犯公民信息、诈骗、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等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湖北米芾律师事务所律师尹本婧向记者说。

对于高仿App的民事法律风险,尹本婧进一步介绍道,如果高仿App的开发是为了通过使用与他人有一定影响的商品名称、包装、装潢等相同或者近似的标识,误导用户认为是他人的商品,可能违反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6条,构成不正当竞争,国内已有相关判例。此外,部分App的应用程序图标经过了专门设计,如游戏App的图标或者宣传图,经过设计后,具有一定的艺术美感,属于我国《著作权法》保护的美术作品,开发原版App的公司享有著作权。如果高仿App通过刻意模仿,完全不加修改,或仅仅更换了颜色,又或是简单涂层重叠,但仍有实质性相似,则该高仿App可能会被认定为侵犯著作权。

净化移动应用生态

高仿App当下仍活跃在市场上,其原因复杂多样。多位专家均表示,其中较为主要的原因在于技术复制成本低廉,一些小型软件开发公司或团队即可承接此类业务,这为高仿App乱象的滋生提供了便利。同时,其潜在的非法收益高,吸引了一些不法分子铤而走险。

对于违法成本与非法收益的关系,尹本婧表示,通常举报违法App的周期流程长,使得不法行为违法成本进一步降低,收益周期增长。上海邦信阳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杜燕心认为,用户基本分散在各地,维权难度大,这也给不法分子留下可乘之机。

从产业、技术等角度综合来看,高泽龙给出了自己的见解,“相关‘黑灰’产业链已较成熟、完整,包括开发、传播、营利等多个环节,成为高仿App的温床。高仿App本身极具欺骗性,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进行伪装和隐藏,如修改图标、名称等,增加了识别、监管的难度。智能审查、自动识别、精准分析、及时处置,都是需要持续深化的方向”。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管理学院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企业导师支培元认为,若要从根本上抑制高仿App的势头,离不开多维度、立体化的防治路径,持续净化数字生态环境,守护广大用户的数字生活安宁。

“要与社会的快速变化相适应,这一点颇为关键”,尹本婧表示,随着高仿App的技术升级、手段更新,立法机关和监管机关应当加强对于移动端App的研究,并对类型化的违法行为进行总结。

郭涛也持有类似观点,他认为宜建立快速响应机制以应对新型违法手段的出现。他还提出,应加强对移动应用市场的监管力度,建立健全跨部门协作机制;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手段提升监管效率和精准度;依托“常态管理+专项整治”,严厉打击违法行为。

针对高仿App“一对多”的涉众特点,杜燕心建议引入当事人人数不确定的代表人诉讼。也就是说,对同类案由和请求,用户一方人数众多,在起诉时人数还没确定的,法院可以发布公告,说明案件情况和诉讼请求,通知类似的用户进行登记;登记的用户可以推选代表诉讼,法院对此诉讼作出的裁决,对所有登记的用户发生效力。

高仿App乱象治理离不开多方主体的积极参与,其中便包括移动端应用平台。在尹本婧看来,当下应用平台的职责较为模糊,如若用户通过应用平台下载了高仿App,平台是否应当承担共同侵权责任,是否尽到了应尽的审查义务——在法律规定上,还有进一步明确和细化的空间。

当然,不排除高仿App绕开主流应用平台潜行于暗处的情况。对此,杜燕心建议智能设备的生产厂商,将识别非官方应用平台下载内容的功能作为出厂默认设置,检测到风险行为时在用户界面进行显著提示,如弹窗、警示符号等。

摆脱侵扰、走出困境的力量,有时往往来源于其自身。正如支培元所说,原版App开发商应强化自我防卫机制,重视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有条件的宜设立专门部门负责监测、跟踪侵权线索,用好法律的武器;在应用内嵌入防伪标记,提供官方验证工具,帮助用户辨别真伪;动态发布安全资讯,建立完善客户服务体系,指导用户识别高仿手法,建立坚实的信任纽带。

提高用户对高仿App的识别能力和防范意识至关重要。支培元发现,一些用户的警惕心理和辨识力欠缺,对网络安全知识的认知有限,易成为假象下的受害者。还有部分用户对于知名品牌的天然好感与对于价格的敏感相互交织,易成为不良商家瞄准的目标。

对此,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副秘书长袁帅建议,用户应尽量通过官方渠道下载App,注意查看应用的名称、图标、开发者信息及用户评价等信息,避免下载来路不明的App。用户也应增强自己的安全意识,不要轻易泄露个人信息或进行转账汇款等操作。在遇到可疑的高仿App时,用户应及时向相关部门举报,若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可通过法律途径寻求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