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学位制度特点探微
2024-12-31王琦李灵
学位制度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一个国家的教育水平,也体现一个国家对个人学术水平、专业能力的肯定。因不同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存在显著差异,其学位制度也有所不同。美国、俄罗斯和德国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适应其社会发展需求的学位制度,具有较为鲜明的特点。
美国:学位授予具有一定自由性
美国的学位制度涵盖副学士学位、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及博士学位四个层级。这些学位的授予权限依据学生所就读的高等教育机构的层次而定。美国的高等教育体系由研究型综合大学、地区级大学、文理学院以及社区大学四大类别构成,它们各自在美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据独特的地位。具体而言,研究型综合大学侧重硕士与博士阶段学位的授予;地区级大学主要授予学士学位,并涵盖部分硕士学位;文理学院专注于学士学位的授予;社区大学则主要授予准学士学位。这一多元化的高等教育体系赋予了美国学位制度一定的自由性,并产生了攻读不同学位时学位授予标准的显著差异。
美国学位授予主要依赖各高等教育机构的自主决策,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高校有权自主授予学位,二是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求与兴趣自由选择攻读学位。具言之,州政府仅在宏观层面指导美国高校的发展,呈现出显著的灵活性和创新性。这种“大学自治”的局面使得美国高校在学位授予上拥有较大的自主权,可以根据州政策、学科发展趋势以及科研实力等来开展课程,调整学位授予类别。这种自由性使美国的高等教育机构能够迅速适应时代变化,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学生作为这种自由性的直接受益者,其教育经历体现出灵活性与多样性——准学士学位及学士学位阶段的课程设置是这一特性的具体体现。以学士学位阶段的教育模式为例。进入大学前2年,学生接受大学通识教育,旨在发掘自身的学科优势,而不进行专业的细分。学生涉猎人文社科、自然科学等多个领域的基础知识,为后续细分专业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进入大学的后2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学科优势等,在众多的学位类别中进行选择,以攻读适合自己的专业学位。此种“2+2”的学制设计,可以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去探索自己的领域优势,并在此基础上作出理性选择。此外,学生在本科阶段的学分得到普遍承认,即学生转学后所获得的学分仍可用于攻读新的学位。
另外,美国各类别学位之间的学制差异较大,特别体现在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领域的硕士及博士学位上。人文社科领域,如教育学、艺术学、法学、传媒学等,硕士学位的学制相对较短。大多数人文社科类的硕士学位要求学生在2年内完成所有课程学习以及实践操作,达到毕业标准,法学硕士的学制甚至可能缩短至1年。相比之下,自然科学领域的硕士学位,如生物学、计算机科学、医学等,由于对实验技能和科研能力的要求较高,需要学生花费更多的时间,因此学制通常较长,一般为2—3年。在博士学位方面,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领域的学制差异同样显著。人文社科的学制相对较短,通常需要3年时间;而自然科学类的博士学位,通常需要3—6年不等。
俄罗斯: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
俄罗斯学位制度的雏形可追溯至19世纪。随后,经过一系列变革,1992年3月,俄罗斯成立了高等学校委员会,集中对学位制度实施了改革。目前,俄罗斯学位制度分为“四级两类”,体现理论与实践并重。
俄罗斯建构了全方位高等教育体系,现行的学位制度包含不完全高等教育(学制2年)、基础高等教育(学制4年或5年)、完全高等教育(学制1年或3年)以及高等后教育(学制3年)。在此体系中,不完全高等教育阶段仅颁发毕业证书,而其余阶段则分别授予学士、硕士、科学副博士或科学博士学位。具体而言,4年制的基础高等教育阶段,实质上可拆分成“2+2”的学制,即接受不完全高等教育后再接受2年的理论知识学习并达到毕业要求可授予学士学位。这一升学模式与我国“专升本”相似。在基础高等教育的基础之上,学生可接受完全高等教育。在接受1年制的完全高等教育后可授予专家文凭,以此为基础再学习2年并通过论文答辩的,则授予硕士学位。高等后教育阶段是俄罗斯教育体系的最终阶段,无论是副博士还是博士教育,学制均为3年。
俄罗斯学位制度的一个显著特色是理论与实践并重。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异,俄罗斯学位制度可明确划分为两大类别: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与科研型人才的培养。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不完全高等教育、基础高等教育以及1年制的完全高等教育是主要结构。这些阶段的教育课程紧密贴合实际,注重实践操作与理论知识的有效结合,重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满足国家、社会对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学术型人才的培养,则主要集中在3年制的完全高等教育以及高等后教育阶段。这两个阶段的教育更加注重理论研究的深入与拓展,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创新能力和解决科学难题的能力,为俄罗斯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这种划分体现了俄罗斯学位制度的灵活性与针对性,充分展示了俄罗斯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深远考虑。
德国:主张“宽进严出”
德国的学位制度在历史上经历了较大的演变,特别是在1999年前后。1999年之前,德国的学位体系相对独特,仅包含硕士和博士两级学位,并未设立学士学位。这种学位制度相较于国际主流的高等教育体系存在较大的差异。这种制度下,学生学习年限相对较长,普遍需要6—7年的时间才能完成学业,这使得德国学生在国际交流中存在一定的适应性挑战,也削减了外国留学生前往德国留学的热情。因此,德国在签署《博洛尼亚宣言》后开始以国际化视角审视学位制度的改革,力求与国际接轨。
1999年后,德国引入了学士学位,形成了学士、硕士、博士的三级学位体系和欧洲统一的学分互认机制。现代的德国学位制度将大学区分成学术型大学和应用型大学,两种大学均提供学士和硕士所需要修读的课程。不过,两种学位相互独立,即学士学位在学术型大学获得,硕士学位既可以去学术型大学获得也可以去应用型大学获得。这种革新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学术需求,促进了德国高等教育的全面发展和多元包容。
从学位课程的角度观察,德国的学位课程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严格的质量保障。首先,学位课程设置由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监督,保证人才培养贴合国家的需求以及课程内容具有实用性。同时,学分制度按照欧洲通用的学分制计算,破除了德国高等教育在国际化交流中落后的桎梏。其次,在学位课程的具体开设中,德国高等院校不囿于“教师授课,学生听课”的传统教学方式,而是分为课程学习、实操训练和讲座三个模块,注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从学位层次的宏观角度观察,学士学位的学习时间为3—4年,共180—240学分,以掌握基础科学知识和职业技能为主;硕士学位的学习期限为1—2年,共60—120学分;博士学位则不需要修读学分。
学位制度反映一个国家的教育水平,与其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存在密切关联。
此外,德国的高等教育具有鲜明的“宽进严出”的特色,本科生和博士生的入学政策就是这一特色的具体体现。“宽进”政策赋予了德国学生较大的自由选择权。德国学生在完成高中学业后,无须经过统一的选拔考试,即可自由选择心仪的高校和专业就读。在获得硕士学位后,若在大学期间的成绩优秀,并且联系教授申请攻读博士的论文选题,便可直接申请攻读博士学位,也无须进行考试。“严出”政策则确保了德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和声誉。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学业较为繁重,在一学期内修读的学分是固定的,获得学分的难度也不容小觑。对于攻读博士学位的学生而言,在读期间不仅要进行严苛的科研训练,还要确保博士学位论文经过教授和同行评议及答辩通过,才能获得博士学位。总的来说,“宽进”政策提高了德国全民的文化素质水平,“严出”政策则为德国的进步筛选出了优秀人才。
[作者王琦系广州商学院法学院讲师,中南大学法学院博士后研究人员,南京师范大学中国法治现代化研究院特邀研究员。本文系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中外合作办学研究分会研究课题“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法律、政策与跨境教育市场监管协作机制研究”(编号:GAHE23CRS00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编辑:张钰梅 zhangclaire0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