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实践活动:基于言语品质生长的积累、梳理与运用

2024-12-29杨晴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24年12期

[摘 要]实践活动是语文课程教学的本质要求,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在教学《威尼斯的小艇》一文时,教师要根据语文新课标的要求,设计具体的实践活动,夯实学生的语言基础,促进学生言语材料的内化;强化学生的认知储备,促使学生运用语言;搭建语言运用平台,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这样引导学生开展语文实践活动,不仅能充分发挥文本的教学价值,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而且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学科实践;言语品质;核心素养;实践运用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4)34-0072-0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语文新课标”)积极倡导语文实践活动,要求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进行语文学习,形成语文能力。因此,教师要基于学科知识创设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参与各种语文实践活动,以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深化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语言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要通过语文实践活动来实现。下面,笔者就以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威尼斯的小艇》一文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在这一方面的尝试与思考。

一、在积累实践中实现言语素材内化

叶圣陶先生明确指出:“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经典文本是学生理解语言、品味语言、内化语言的重要载体。

(一)语言积累:深入品味,高效内化

语言由内容和形式两个维度组成:内容传递信息,形式是作者为表达思想情感而对语言文字进行的组合。相比于内容,形式更有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歌德曾经说过:“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之,而形式对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

这篇课文中,作者对小艇的描写简洁、精妙,极具画面冲击感。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信息梳理和吸收能力,能够通过自主阅读再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小艇外形。因此,教学时,教师不妨将重点放在体悟三个比喻句的表达效果上。首先,引导学生提取作者所用的喻体:独木舟、新月和水蛇,并提出问题:“作者为什么要将威尼斯的小艇比喻成这些事物?”然后,引导学生深入体验,理解这样表达的效果。一方面,这些事物与小艇在静止及运行时的状态高度相似,且动静结合,凸显了小舟的特点和运动美;另一方面,由于很多读者并没有到过威尼斯,对小艇比较陌生,借助这些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能够快速拉近读者与小艇之间的距离,从而在脑海中构建出完整、逼真的画面。

有了对比喻句的深入感知与理解,语言文字符号就悄然转变成直观、形象的资源,促进了学生对语言的内化与积累。

(二)文本对比:统整视角,探寻异同

不同的读者对相同的事物会有不同的理解。威尼斯作为世界著名水都,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驻足欣赏。编者在这篇课文后的“阅读链接”中拓展了朱自清、乔治·桑描写威尼斯的片段,便于学生进行统整对比,探寻作者在内容选择、表达方法上的不同。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圈画出“阅读链接”中同样描写小艇的语言,如朱自清“摇橹的小船”“哪儿都去”及乔治·桑“风格独特”“缓缓荡去”等,以统整的视角展开对比,理解它们与课文的异同点。其中相同点是都表达了作者对威尼斯小艇的喜爱,以及对威尼斯独特魅力的赞美。不同点有两个方面。首先,描写角度不同。与课文完全展现小艇的客观外形相比,朱自清侧重于描写小艇在城市通行时的灵活性和便利性,而乔治·桑更注重小艇的外观设计和乘坐体验。其次,描写风格不同。朱自清的文字更加细腻、柔美,注重对内心感受的描绘;乔治·桑的文字更加直接、明快,注重对外在景象的刻画。这与马克·吐温真实、细腻而灵动的表达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通过对比,学生能更加深入地理解不同作者在表达同一主题时的不同手法和风格,拓展了阅读视野,了解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不同文学作品的特点和魅力。

通过这两个部分的学习,学生不仅语言理解能力能有所提升,而且审美能力也得到发展。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鼓励学生以多元的视角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在整体感知、细心品味中理解文本的内涵和情韵,促进学生的积累与内化,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

二、在梳理实践中铺垫言语训练基石

文本一旦被编入教材,就不仅具有传递信息的阅读价值,而且能给学生提供辨析与习得的学习价值。

(一)从内容到结构,梳理蕴藏于内的巧妙构思

从直观感知到抽象思考是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这一规律,引导学生先从整体入手,感知文本所描写的事物,再相机梳理出蕴藏在文本内容中的结构层次。

教师可以小艇为切入点,先紧扣“小艇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这句话,引导学生思考:“课文围绕这一句话描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再帮助学生梳理文本严谨的结构:从小艇外形到坐小艇游水城的乐趣,从船夫技术到小艇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由表及里,层层展开。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对文本内在结构进行洞察与辨析。首先,主题聚焦。作者以“小艇”为主题,巧妙地将与小艇有关的内容贯穿全文,使文章有明确的中心。其次,逻辑递进。作者对小艇的外形进行了直观、具体的描绘;坐小艇游水城的乐趣让读者对小艇有了更加直接的体验与感受;介绍船夫的技术则进一步展示了小艇在威尼斯交通中的重要性和独特性,将其与威尼斯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展现了小艇对威尼斯人来说不仅是交通工具,更是生活的一部分。这样描写使文本不断朝着抽象、内在、深层的维度进发。

在这一板块的教学中,从理解内容到透视结构,教师引领学生了解作者的构思,理解作者选择、组织材料的独特智慧。

(二)从形式到写法,梳理凸显于外的表达手法

课文中描写夜晚人们乘坐小艇前往戏院看戏的语段,是体现本单元动静结合这一语文要素的重要载体。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先从整体视角阅读整个语段,圈画出动态描写、静态描写的具体语句;再进行对比品读,区分动静描写。这样,学生就从整体与细节进行思考,并对动静两个维度的不同语言进行阅读,落实了单元语文要素。为深化学生对动静结合描写的理解,教师可组织学生模拟课文中的场景,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体验并理解动静结合的表达效果,如扮演乘客、船夫、戏院观众等角色,模拟夜晚乘坐小艇前往戏院的情景。在角色扮演中,引导学生注意角色的动作、语言、情感等,进一步感受动静结合的描写方法。最后,教师要求学生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一个场景或一件事,注意细节描写。这样,学生就能进一步理解动静结合的表达效果,并学会运用。

在上述教学中,教师先后为学生设计了理解辨析、品味想象、情境表演和仿写迁移等指向不同但进阶鲜明的实践活动,引领学生感知内化语言,洞察动态描写、静态描写的不同表达效果,有效促进了学生言语实践能力的发展。

三、在运用实践中实现言语技能提升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经典文本的范例作用,搭建平台,引导学生在吸收语言、内化语言的基础上运用语言。

(一)扩展思维:从不同视角展现相同事物

作者在描写事物时常常借助丰富多样的语言,对表达对象进行立体化、多层次的再现。在教学《威尼斯的小艇》第4自然段时,教师先引导学生重点关注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展现船夫技术的高超的。学生圈画出关键词“操纵自如”“拥挤”“挤过去”“极窄的地方”“速度非常快”等;然后,利用这些关键词引导学生想象:“船夫在这样的环境中可能会遇到哪些特殊情况?又会如何解决?”这样从课文语言到想象补白,学生不仅根据作者描写的维度融入了自身的理解,洞察了作者的表达智慧,而且通过想象细化丰富了文本内容,体会到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

(二)深入细化:从不同维度展现不同事物

语文课程以发展言语能力为己任,其关键是要培养学生的语言直觉,提升学生的语言表现力和创造力。在《威尼斯的小艇》一文中,作者对不同的事物从不同侧面进行描写。如第5自然段,作者选用排比句式,将不同性格、不同身份、不同年龄的男女老少对小艇的依赖展现得妙趣横生。教学这段文字时,首先,教师组织学生初读课文,圈画出作者先后描写了哪些人,并借助关键词对这些人乘坐小艇的状态进行想象描述:商人“匆匆走下小艇,沿河做生意”,青年妇女“高声谈笑”,许多孩子“到郊外去呼吸新鲜的空气”……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借助这些关键词理解作者表达的内涵:描绘了威尼斯人们幸福和谐、热爱生活的情景。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这一表达内涵,在原有描述的基础上开展想象表达,将商人们对生活的无限向往、青年妇女们生活的幸福安逸及孩子们的快乐自由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同时还可以想象还有哪些人会借助小艇追求自己的幸福生活。

在理解、补充和拓展实践中,学生不仅对不同人群的描写了然于胸,更顺应作者的思维,从不同侧面进行表达,掌握了表达的技巧。

(三)入情入境:以不同形态展现身边景物

听说读写是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方式,也是培养学生正确、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要秉承“学以致用”的原则,搭建语言运用平台,引导学生迁移运用表达方法。这一平台要体现创造性和情境性,让学生迁移方法、模仿创作,并具有持久不断的学习动力。

在教学《威尼斯的小艇》一文时,教师应先紧扣其游记文本的特色,通过视频镜头展现威尼斯水城的美丽风光,让学生沉浸在独特的异国风情中。随着镜头的推进,小艇在水面上轻轻摇曳,穿梭在狭窄的水道中,这种视觉与听觉的双重刺激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接着,教师播放威尼斯小艇穿梭在河道中的音频,让学生在心中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角色体验并思考:“如果你是威尼斯小艇的船夫,驾驶着小艇穿梭在这座城市的大街小巷时,你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感受到什么?”这样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在脑海中构建属于自己的威尼斯场景。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模仿《威尼斯的小艇》的表达手法,尝试将这种动静结合的策略运用到自己的表达中。这样的引导使学生不仅能够模仿原文的表达方式,还能加入自己的想象和创造,使作品更富有个性,提高了学生语言表达的内在品质。

总之,学生的语文能力是在实践中发展的。教师要充分开掘教材资源的范例价值,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素材,并搭建平台,鼓励学生进行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语文能力的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 贾琪.“双减”背景下作业“赋能增效”实践探究:以小学语文学科为例[J].新课程导学,2023(36):43-46.

[2] 熊瑛,桑国元.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项目式学习实践探索[J].华夏教师,2024(4):9-12.

[3] 顾娟.浅析小学语文学科实践中的审美化交往[J].生活教育,2024(3):14-16.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