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的项目式学习

2024-12-29沈雪和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24年12期

[摘 要]搜集和整理资料是统编语文教材中设置的语文要素之一,也是语文新课标提出的教学目标之一。在语文教学中引入项目式学习,能促使教师聚焦语文要素,通过建构学习内容、变革学习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多重感知,最终提升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项目式学习;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4)34-0069-03

当今社会,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广,需要处理的信息也越来越多,综合运用信息的能力就显得越发重要。因此,统编语文教材设置了搜集和整理资料的语文要素,并以“综合性学习”“阅读链接”“资料袋”“课后习题”等形式,将这类语文要素分阶段安排在三年级及以上学段。这成为统编语文教材的一个创新点与价值点。如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进一步提升学生搜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呢?

近年来,项目式学习已走入基础教育领域,对深化课程与教学改革起到了推动作用。根据美国巴克教育研究院给出的定义,项目式学习是指“学生通过完成与真实生活密切相关的项目进行学习”。将项目式学习引入语文教学,即根据语文教学要求,联系真实生活,设置驱动性问题,使语文学习内容转化为项目统领下的一系列驱动性任务,促使学生围绕语文学科或跨学科问题进行实践探索,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不断提升搜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

一、建构学习内容,关注学生的兴趣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立足教材,围绕语文要素,基于学生的学习需要、兴趣点,联系实际整合学习内容,使学习活动与学生之间产生链接,为提升学生的资料搜集与整理能力提供更多可能。

(一)驱动性问题的设置

一个好的项目应该契合学生的发展需求。如作为介绍桥梁的文章,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的《赵州桥》是多个版本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为何赵州桥历经一千四百多年仍旧是中国桥梁史上的经典?为何《赵州桥》一文能成为中国几代人的语文教科书中的范文?这一切都值得探索。

教学这一课时,教师结合课文及学校周边地理环境优势,创设项目式学习情境:“随着南京城市的发展,从闻名遐迩的南京长江大桥,到极富现代气质的南京长江五桥,一座座横跨长江的大桥拔地而起,不仅沟通了大江南北,而且记录了南京这座城市的发展脚步。作为在南京城长大的孩子,了解南京城的历史,了解南京桥梁的历史,有助于培养我们热爱南京城、做合格南京小市民的责任感。”由此,教师引出项目式学习核心任务“PBL创新大赛,我为南京长江六桥代言”并设置驱动性问题,引导学生了解桥、设计桥、制作桥、解说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任务群的设计

揭示了核心任务后,教师要厘清各个任务之间的关系,并将学习内容分解到不同的任务中,由此形成项目式任务群(见表1)。

该项目式学习任务群包含三项任务,都需要学生进行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尤其是第一项任务“分析桥梁”,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的资料搜集与整理。表格中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已经明确资料搜集的范围与方法,帮助学生降低了学习难度;同时,学习目标直接指向资料的内容,进一步给出了信息处理的目标要求,保护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项目式学习注重团队合作,同伴间的引领和帮助有助于学生自身的成长。如第一项任务“分析桥梁”的任务量大,需要学生分工搜集资料,再将搜集到的资料整合在一起,进行桥梁间的比对。分析桥梁建造的异同点、精妙处的过程就是一次团队合作整理资料的过程,而研讨的过程就是能力培养的过程。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学段对学生资料搜集和整理能力的要求是不一样的,项目式学习应成体系,要注意各项目中学习任务之间的关联,目标与要求应呈螺旋上升趋势。

二、变革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感知”

项目式学习中,项目不是语文学习的附属品,而是学生动手操作与合作学习的中心。

(一)赋予“新身份”

项目式学习常常会赋予学生与项目类型相匹配的身份,如“交通管理员”“旅游解说员”“桥梁建造师”等,促使其进行系统的思考。学生需要自己“解释”或“阐明”所参与的项目,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对核心知识会形成更为全面的理解。

在“PBL创新大赛,我为南京长江六桥代言”的项目式学习中,项目赋予了学生“解说员”的身份,能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学生以南京长江大桥为研究对象,开展了三项活动(见表2):建立资料包、整合素材库、撰写解说词。

通过自主阅读、小组合作,学生在搜集、整合资料的过程中加深了对《赵州桥》一文的理解,进一步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才干。同时,“解说员”们紧扣“创新”二字融合多学科知识,从环保节能材料的选用到桥梁的艺术设计,再到南京地域元素的增加等,抓住重点进行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并撰写解说词。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说明性的文字资料进行再加工,融入个人风格编写出引人入胜的解说词,在研究中创新、在解说中历练。

(二)考虑受众立场

在“PBL创新大赛,我为南京长江六桥代言”项目式学习中,学生还找到了“受众”。一是南京长江六桥要如何设计才能更与众不同,二是“我要向谁解说”。

在讨论搜集哪些资料时,学生站在受众的立场思考,进一步明确了需要搜集的、有价值的资料内容及类型。有了资料的支撑,学生才能设计出与众不同的“桥梁”。

学校项目化学习体系初建,班级学生分组大多较为固定。在多次小组合作后,团队的协作能力得以提升,由之前的个人解说,到小组成员补充,或由每位成员负责不同部分的解说。这要求小组中担任“解说员”的学生要有较强的资料搜集和整理能力,同时要求小组中的所有成员能够共同学习,对每个环节、每个部分的资料都了然于心。这样,学生在解说时才能做到阐述清晰、有理有据。

(三)共同创造“作品”

“作品”强调学生在完成一系列项目任务后,将建构的知识、获得的方法和形成的能力以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如“PBL创新大赛,我为南京长江六桥代言”项目式学习中,学生搭建的桥梁、撰写的解说词、录制的相关解说视频都是其资料搜集与整理的结果呈现。“作品”既可作为资料留存,又可当作学生自己创作出的资料,为下一步的学习探究提供借鉴,这能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获得感。

(四)关注评价结果

项目式学习的最终目标不是“作品”,而是“人”,是学生的能力得到提升。教师可以设计评价表,专门针对学生的资料搜集与整理能力设计条目,并组织学生自评、小组成员互评。同时,教师可通过多种形式的测试评估,了解学生在完成项目式学习后的能力发展情况,并在下一个项目式学习目标达成后,对比前后几次的评价结果,对学生的不足之处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从解决驱动性问题,到资料搜集与整理,再到解决学习过程中的新问题,再次进行资料搜集与整理,最后对资料进行再加工,产生“作品”,整个过程对提高学生搜集与整理资料的能力有重要意义。在小组汇报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相互检验资料的搜集与整理结果是否恰当,在同伴的帮助与评价中不断提升学习能力。

项目式学习更注重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把项目式学习引入语文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兴趣点,调动他们的多重感知,让学生不再为搜集资料而搜集资料,不再懵懂地整理资料,而是为了探索世界、超越自我去完成资料的搜集与整理,这有助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进一步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 刘徽.真实性问题情境的设计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21,50(11):26-44.

[2] 夏雪梅.学科项目化学习设计:融通学科素养和跨学科素养[J].人民教育,2018(1):61-66.

[3] 夏雪梅.PBL项目化学习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与本土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

[4] 张晋.论项目化学习的情境创设与任务设计[J].学语文,2021(1):23-25.

[5] 刘盛兰.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信息搜集、处理能力[J].课外语文,2019(30):174,176.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