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旅游融入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策略分析

2024-12-29廖鹤淳周博予

旅游纵览 2024年10期

摘 要:近年来,红色旅游作为一种承载丰富红色文化和历史教育的重要形式,逐渐进入高校教育和学生管理的视野。红色旅游具有鲜明的政治特性、突出的教育属性和显著的民生效益,不仅推动了地方经济增长,更为教育实践提供了宝贵资源和平台。将红色旅游融入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能够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促进学生行为养成,加速主客体相互作用和共鸣。然而,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管理模式单一、对学生思想动态把控不足、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等困境。因此,需转变工作思路,采取将红色旅游纳入实践教育课程、建立红色旅游教育基地、组建红色旅游志愿服务团队、开展红色旅游专题研究与交流等举措,以创新和丰富学生管理工作模式,提升管理质效,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夯实人才基础。

关键词:红色旅游;学生管理;高校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新时代背景下,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伴随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红色旅游作为一种承载丰富红色文化和历史教育的重要形式,逐渐进入了高校教育和学生管理的视野。红色旅游不仅有效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增长,更为教育实践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和平台。作为一种适应经济新常态的产业模式,红色旅游凭借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等优势,显著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道德责任感,坚定文化自信,从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夯实人才基础。

一、红色旅游的含义与特点

红色旅游一般指游客对近代以来,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创立之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斗争时期所创建的纪念地的参观、学习与访问。此类纪念地、纪念馆及烈士陵园,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历史见证。红色旅游的产品形态多样,包括但不限于博物馆、陈列馆、名人故居、主题文化公园、红色演艺作品、影视资料以及红色教育培训项目等。红色旅游作为新时代背景下的一种特殊旅游形式,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更肩负着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的重要使命[1]。一般来说,红色旅游具有以下特点:

(一)鲜明的政治特性

红色旅游承载着鲜明的政治色彩与意识形态属性,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通过讲述革命历史中“大人物”与“小人物”的感人故事,使历史变得更加生动、鲜活。不仅能够展现革命先驱的英勇壮举,还能够传递他们崇高的精神风貌与深厚的革命情感,从而有效激发游客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二)突出的教育属性

红色旅游的教育属性主要体现在其以学习中国革命史为目的。游客通过实地探访革命遗址、纪念馆等场所,能够在旅游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革命传统教育。这种将学习与旅游巧妙融合的方式,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游客的旅行体验,还深化了他们对革命历史事件的认知与理解,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三)显著的民生效益

红色旅游是覆盖面广泛的富民工程,落脚点是人民。实践证明,革命老区通过挖掘并利用丰富的红色资源来发展红色旅游产业,可以提高区域内红色坐标的知名度,进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升民众生活水平。

二、红色旅游融入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应用价值

红色旅游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形式,其核心价值在于弘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文化,为学生提供一种富有教育意义的参访和体验方式。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涵盖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道德品质培养、心理健康教育、社会责任感塑造等多个方面。二者相辅相成,红色旅游不仅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实践平台,同时增强了学生管理工作中思想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一)红色旅游蕴含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教育效果直接关联着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红色旅游资源及红色旅游活动蕴含了大量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生动、直观的教学资源和实践平台。红色旅游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通过展示革命历史遗迹,再现了中国革命斗争的艰难历程和伟大胜利。通过参观革命纪念馆、听取革命故事等方式,学生可以深入了解革命传统的内涵和价值。红色旅游活动在实现其旅游功能的同时,也进一步强化了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重要途径的地位和作用。

(二)红色旅游能够促进学生群体的行为养成

当今社会,学生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红色旅游对于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主义精神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参观英雄遗迹和革命成果,学生在情感上获得了理想信念的升华,对自身的社会定位和责任感有了更深的思考。在这种深刻的情感激发下,学生能够意识到自己作为新时代青年,肩负着继承和发扬革命精神的使命。红色旅游能够引导他们将个人的发展与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复兴结合起来,树立起更为高远的理想信念与社会责任感[2]。

(三)红色旅游能够加速教育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和共鸣

传统的课堂教育难以全面满足学生对历史认同和思想教育的需求。相较于其他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红色旅游凭借其生动直观、可亲身参与的特点,能够发挥催化作用。在进行红色旅游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参观革命遗址、纪念馆、战斗场所等历史场景,直观地感受革命先辈在艰难岁月中展现出的品格和精神。通过讲解员的生动叙述,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中国革命的艰辛历程及其背后的价值观,做到在游中学、在学中游、寓教于乐、寓教于游,增强了受教育者的身心感受与情感共鸣,促进了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之间的有效互动。这不仅是一种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情感和信仰上的传承[3]。

三、红色旅游融入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具体路径分析

针对学生管理过程中出现的模式较为单一、学生思想动态把控不足、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等问题,高校要转变工作思路,积极开发和利用红色旅游资源,创新工作模式,推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果迈上新台阶[4]。

红色旅游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旅游方式,具有丰富的历史意义和教育价值。将红色旅游有效整合到教育体系中,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还能增强他们的人文素养与社会责任感,实现学生管理效果的强化。

(一)将红色旅游纳入实践教育课程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往往缺乏对历史的直观感受,而通过红色旅游,学生能够在真实的历史环境中感受革命先辈的英雄事迹与坚韧精神。教师可以设计专门的实践课程,组织学生前往革命历史遗址、纪念馆等场所,进行实地学习与考察。这些课程可以与历史、政治等学科相结合,形成跨学科的综合学习体系。学生可以在参观过程中,围绕历史事件进行小组讨论,撰写心得体会,从而加深对历史的理解与思考。同时,教师可以在实践课程中引导学生参与各种形式的活动,如角色扮演、情景再现等,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与创造力,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与组织能力[5]。

(二)建立红色旅游教育基地

高校可以与各地红色旅游景区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建立红色旅游教育基地,以创新教育模式,强化学生管理。定期组织学生到红色旅游教育基地参观学习,通过实地参观、互动体验、交流分享等方式,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综合素质,还能让他们在实践中锻炼团队协作、创新思维等能力。景区也可以在此过程中提升知名度和影响力。此外,高校的专业人才和智力资源也可以为红色旅游景区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提供有力支持,从而推动景区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三)组建红色旅游志愿服务团队

建立红色旅游志愿服务团队可以将学生的爱国情怀转化为实际行动,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这支志愿服务团队可以做如引导新生参观红色旅游基地、参与红色文化宣传、组织红色旅游活动等工作,充分调动团队成员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在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实践所学的知识,还能通过服务和奉献提升自己的价值感与使命感。与当地红色旅游景区合作,通过讲解、演出等方式传播红色文化,以促进红色精神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产生影响。帮助学生积累社会实践经验,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和组织能力,促进他们个人素养的提升[6]。

(四)开展红色旅游专题研究与交流

引导学生进行专题研究与交流,是在更深层次上推动红色文化入脑入心的重要途径。高校可以鼓励学生围绕红色旅游相关主题进行自主研究,撰写报告、论文或举办学术交流活动,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进一步加深对红色文化内涵的理解,提高学术素养与研究能力。这种研究活动可以与实践相结合,学生在走访红色旅游地之后进行分析与思考,形成系统的研究成果,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相互促进。此外,可以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红色文化的学术研讨会,与其他高校的同学进行交流,分享各自的研究成果,以拓宽视野,培养开放的思维模式。

(五)把控学生思想动态,提升引导性

在开放且多元化的信息社会背景下,学生获取与传递信息的范围及深度持续扩展。但其由于生活经验相对匮乏、辩证思维尚不成熟,认知与实际行动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当前,高校学生管理模式主要聚焦于对日常行为的规范与监管,而对于网络信息时代学生思想状况的探究显得不够充分、深入及精准。这一现状造成了高校管理工作与学生内心世界的脱节,进而影响了学生科学素质、人文精神、公德意识等的培养。

为此,高校应重视对学生思想动态的研究与把控,建立健全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机制。首先,学校应加强对学生思想波动的动态监测,定期开展学生思想状况调查,通过问卷、座谈等形式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困惑和问题,及时掌握他们的心理动态。其次,高校要通过多种渠道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充分利用新媒体和社交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充分提升思想认识,增强对正确价值观的认同。此外,还应充分发挥辅导员和班主任在思想引导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一对一谈心和辅导,强化信任关系,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自己的困惑与问题,帮助他们树立健康积极的人生观。

(六)针对性提升管理人员素质

高校学生管理人员的数量和素质直接影响到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果。然而,当前高校的学生管理人员存在数量不足、素质参差不齐的问题。一方面,部分院校的辅导员等学生管理人员数量不足,导致无法给予每个学生细致入微的关怀和指导;另一方面,部分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有待提高,其缺乏必要的教育学、心理学和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较难得到学生的认可和配合。

为解决这一问题,首先,高校应加大对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体系,提升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例如,可以组织定期的培训,邀请心理学、教育学方面的专家,为管理人员讲授学生心理特点和管理技巧,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其次,高校可以通过组建跨学科团队,整合资源,形成合力,为学生提供更有针对性的管理服务。团队中可以包含心理咨询师、学业辅导员和职业规划师等,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参考文献

[1] 董欣,王赢.立德树人视域下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路径研究[J].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5):101-103.

[2] 王艳娟,楼简丹.红色旅游产业与红色旅游专业教育的耦合发展研究——以浙江省为例[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4(6):669-677.

[3] 王娜,赵根漩.新时代用好红色资源的理论内涵与实现路径[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24(3):43-49.

[4] 陈伟泉.高职院校学生自我管理路径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4(17):72-73.

[5] 黄华.地方红色文化短视频的叙事技巧及传播路径——以宜春为例[J].全媒体探索,2024(9):63-65.

[6] 马宁谦,买尔哈巴·艾尔肯.学生管理工作联动机制探索——以“党建+就业”工作联动为例[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24(3):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