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背景下高职旅游类专业“实践+”协同育人研究
2024-12-29魏倩
摘 要:在新时代的浪潮中,文旅融合已成为推动我国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必然路径,它精准对接了民众日益高涨的出行与探索需求。为确保文旅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亟须构建坚实的专业人才支撑体系。因此,顺应文旅融合的趋势,革新旅游人才的培养模式,培育出既具备复合能力又富有创新精神的旅游业人才,成为当务之急。本研究聚焦于文旅融合背景下高等职业院校旅游类专业所面临的全新人才培养挑战,从课程体系、校企合作、师资队伍、实践教学以及人才培养模式五个核心维度,探索出一条“实践+”协同育人新路径,以期为文旅融合时代下的旅游业输送高质量的专业人才,助力我国文旅产业的繁荣发展。
关键词:文旅融合;高职旅游;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23年度项目“马克思主义领袖人物传记融入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KS23114)。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进步,人们在追求更高质量物质生活的同时,对精神层面的需求也日益增长。2023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释放旅游消费潜力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推进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典型示范”。文旅融合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发展模式,在传统旅游模式的基础上催生了全新的业态,其诞生对旅游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当前,我国旅游业已从过去注重数量扩张的阶段,转型为更加注重质量提升的新阶段。如今的游客不再满足于简单的观光游览,而是更加倾向于深入体验当地的文化,这就对开发更高品质的旅游产品提出了要求[2]。因此,在高职旅游类专业构建“实践+”协同育人模式,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一、文旅融合与“实践+”协同育人模式的内涵
近年来,随着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持续提高,旅游产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创新发展挑战与机遇。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不仅成为推动产业升级转型的关键驱动力,还开辟了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新发展格局。面对这一趋势,高职旅游类专业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勇于革新人才培养理念,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对具备复合能力、创新思维及国际视野人才的需求。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文旅产业的繁荣发展离不开高素质文旅专业人才的智力支持。作为培育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摇篮,高职院校应当主动承担起培养并输出更多能够胜任文旅融合发展重任的高质量人才的时代使命。为此,高职院校需顺应文旅发展趋势,对人才培养体系进行全面优化,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从教育理念革新、专业课程体系重构、实践教学体系完善、职业素养塑造体系强化以及师资队伍素质提升等多个维度入手,构建一套科学合理、高效实用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3]。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具备高素质、强能力的文旅人才,还能显著增强旅游类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推动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实现实质性跨越发展,为文化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实践+”协同育人模式是一种创新的高职旅游类专业教育模式,它强调将实践教学置于教育的核心位置,并与其他教学资源和方法紧密结合,旨在实现全方位、多层次的育人目标。这一模式不仅注重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更强调其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4]。在“实践+”协同育人模式下,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不再是相互独立的两个环节,而是实现了深度融合。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通过实践操作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技能,从而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此外,该模式强调学校、企业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协同合作,共同参与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学校与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就业创业等机会;同时,社会资源的引入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和发展空间。通过“实践+”协同育人模式的实施,高职旅游类专业教育能够培养出更多具备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的高素质人才,满足社会对旅游行业人才的需求。
二、高职旅游类专业现状分析
(一)课程设置不合理
传统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往往过于偏重理论知识,而缺乏对文旅产业实际需求紧密匹配的实践技能培养。这种课程设置模式导致学生在校期间虽然掌握了大量的理论知识,但在面对文旅产业日新月异的实际变化时,却显得力不从心,难以迅速适应行业发展的新要求。特别是在当前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行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这些人才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旅游管理理论基础,还需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创新思维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然而,由于传统课程设置的局限性,学生往往在这些方面存在明显的短板。因此,必须深刻认识到传统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并积极采取措施进行改进。通过加强实践教学、引入行业专家授课、开展校企合作等方式,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文旅融合背景下行业的发展需求。
(二)校企合作不深入
尽管众多高职院校已经深刻认识到校企合作在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方面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校企合作的深度和持续性却往往不尽如人意。许多合作仍然停留在表面,缺乏真正的深度融合。企业在课程设计、实习实训等关键教学环节的参与度不高,导致教学内容与实际行业需求存在明显的脱节。学生虽然在学校接受了系统的教育,但在面对真实的职场环境时,却常常感到无所适从,难以迅速融入并发挥所学。这种表面化的校企合作模式不仅限制了学生实践经验的积累,也影响了企业对高校人才培养的满意度和参与度。为了真正实现校企合作共赢,需要进一步深化合作机制,加强企业与高校在教学、科研、实习实训等方面的紧密合作,确保学生在校期间能够获得与行业接轨的实战经验,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师资力量不足
当前,高职旅游类专业的教师队伍构成中,理论型教师占据了主导地位,他们拥有深厚的学术背景和丰富的理论知识,为学生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然而,具有实际行业经验的双师型教师相对匮乏,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学内容的更新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双师型教师不仅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还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将行业前沿动态和实际需求融入教学之中,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实际。然而,由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周期较长,且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导致目前双师型教师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高职旅游类专业的教学需求。这种教师结构的不合理,使得教学内容难以紧跟行业发展的步伐,学生在校期间难以获得足够的实践锻炼,影响了其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未来的职业发展。
三、高职旅游类专业“实践+”协同育人模式的实施策略
(一)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按照施教对象的认知和能力培养规律,整合相关课程是构建特色新课程体系的关键。在构建过程中,融入“实践+”协同育人模式能显著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新课程体系应兼顾“博”与“专”。“博”指课程设置广泛,覆盖旅游各领域,提供全面知识框架。为此,可开设专业群共享课,如旅游学概论、市场营销等,结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实践环节,使学生对各专业领域有基本了解。同时引入“实践+”模式,与校外企业合作开发实践导向课程,让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环境中应用知识。“专”则强调课程的深入和专业性,开设专业核心课,如旅游规划与开发、酒店管理实务等,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通过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理解。此外,新课程体系还应鼓励跨专业学习,开设互选技能复合课,涉及旅游电子商务、智慧旅游技术等交叉领域。通过“实践+”模式,与企业合作开发跨学科实践项目,让学生掌握多领域知识和技能,增强就业竞争力。新课程体系旨在通过整合课程、强化实践、鼓励跨专业学习,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为旅游类专业的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深化校企合作
为了更有效地推动高职旅游类专业的发展,并强化实践教育的核心地位,需要建立多层次的组织管理机构,同时融入“实践+”协同育人模式,以确保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这些机构不仅涵盖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实习管理指导委员会和课程教学与改革指导委员会,还通过“实践+”模式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此外,为了促进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还需要从政策、经济和管理等多方面提供支持。政策上,可以出台相关文件明确校企合作的法律地位和政策导向,为“实践+”协同育人模式提供制度保障。经济上,可以设立专项基金支持校企合作项目的实施和成果的转化,鼓励企业和学校共同投入资源,实现互利共赢。管理上,可以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如定期召开校企合作交流会、设立联合研发中心等,确保合作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通过融入“实践+”协同育人模式,可以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推动高职旅游类专业教育的蓬勃发展。同时,这一模式也将为旅游行业培养更多具备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为行业的转型升级和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三)加强教师团队建设
为了提升高职旅游类专业教学质量,需加大教师周期性走进企业、深入行业的力度,并融入“实践+”协同育人模式。此举旨在让教师亲身体验旅游行业运作,掌握最新行业动态和技术,提升理论联系实际能力。通过企业实践,教师能更新知识结构,提高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学生提供更贴近实际的教学内容。在“实践+”模式下,教师更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和与行业专家交流,不仅学习业务知识和技能,还积极参与企业项目运作和问题解决,丰富教学内容。同时,与企业共同开发实践课程和项目,实现教学内容与行业需求的无缝对接。此外,邀请行业大师兼职教学,为教学团队注入新活力,推动教学方法和手段创新,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学习环境。通过“实践+”模式,教师与企业合作开展项目式、工学交替等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提高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这一举措有助于提升高职旅游类专业教学质量,培养更多具备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的高素质人才。
(四)实施多元化的实践教学
为了全面提升高职旅游类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江西某职业学校依托实训基地,设计了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活动,并融入“实践+”协同育人模式。该模式通过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在传统实习实训基础上,增加了义务劳动、研学旅行和职业技能竞赛等新颖形式。义务劳动让学生走进社区,锻炼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研学旅行让学生亲身体验旅游文化,加深对行业的认知和理解,锻炼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职业技能竞赛则为学生提供展示和挑战自我的舞台,激发学习热情和竞争意识。在“实践+”模式下,学校与企业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开发实践课程和项目。企业导师与学校教师共同指导学生,让学生在真实环境中学习和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结合。同时,邀请行业专家来校讲座,提供行业动态和技术发展信息,拓宽学生视野和知识面。这些举措旨在通过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活动和深化校企合作,全面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为旅游行业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
四、结语
在文旅融合的新时代背景下,高职旅游类专业更需积极拥抱变革,勇于创新。通过构建“实践+”协同育人模式,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还能培养其跨文化交流、数字技术应用等多方面能力。同时,深化校企合作,邀请行业专家参与教学,能让学生更早地接触并理解行业动态,提前适应职场环境。职业院校应紧跟科技发展趋势,如利用虚拟现实、大数据等技术优化教学手段,培养具备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确保高职旅游教育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引领文旅产业人才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云驰,徐艳红.文旅融合背景下旅游专业双创人才培养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21(5):79-81.
[2] 何德君.文旅融合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3(9):6-8.
[3] 毕家萍,韩霄,乔海燕.文旅融合背景下高职旅游类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旅游纵览,2024(6):76-79.
[4] 廖珍杰,张丽娟.文旅融合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22(2):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