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化和乡村旅游融合中的困境与纾解对策
2024-12-29冯静
摘 要:文旅融合作为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其关键在于协调好乡村特色文化与旅游资源整合的关系,实现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目标。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但非遗文化和乡村旅游融合的难点、堵点依然存在。为此,明确非遗文化融入乡村旅游的现实意义,梳理两者融合面临的主要困境,化解坚守传统与文化创新之间的矛盾,激活非遗文化传承内生动力,对提升乡村文旅产业吸引力和竞争力至关重要。
关键词:乡村旅游;非遗文化;文旅融合;协同措施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在推动乡村文旅融合的实践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价值。振兴乡村经济,要重视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全面振兴。据统计,截至2023年12月,全国已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共认定非遗代表性项目10万余项,其中乡村非遗文化占据多数。显然,乡村非遗文化不仅能够丰富乡村旅游资源,也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提高村民的经济收入,为带动乡村旅游产业发挥了重要作用[1]。因此,要将非遗文化融入乡村旅游产业体系,实现非遗文化和乡村旅游的深度融合,共同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一、非遗文化和乡村旅游融合的现实基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先辈留给今人的宝贵财富,蕴含独特的价值,“非遗文化+乡村旅游”将成为未来乡村文旅融合的重要方向。
(一)两者融合的现实条件
场景理论认为,场景指在特定的社区范围或实体建筑内,特定的人群进行有特色的活动。在场景中,人的参与无形中影响个体或群体的消费心理,从而转化为消费行为。“非遗文化+乡村旅游”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游客创设可知、可感、可视、可体验的文化场景,让游客在文化场景中体会到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样,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做大做强乡村文旅产业,通过发展乡村非遗旅游,带动乡村经济的转型和升级[2]。另外,国家政策的推动和现代科技的助力,为非遗文化和乡村旅游的融合提供了外在条件,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既能够满足游客的田园情结,又能够增加当地农民收入。更重要的是,两者的融合实现了乡村非遗文化的开发、保护和活态传承。
(二)两者融合的可行性分析
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文化产业的一个要素;乡村旅游是依托旅游产品和服务以满足游客需求的综合性产业,二者的融合具有动态的发展过程。文旅融合作为推动地方经济和文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为非遗文化和乡村旅游的融合创造了良好的环境。非遗文化本身具有符号资源价值,是一种外在的象征资本,能在商品化过程中实现其经济和社会价值[3]。在中华文明范畴里,非遗文化最富有特色,历经世代相传,具有深远的实用价值和文化意义。乡村文旅作为新兴项目,集合了文化和旅游两个产业,以关注游客的切身体验为主,实现文化性、娱乐性、实践性的融合。事实上,非遗文化拥有与旅游相关的诸多交叉融合点,将非遗文化融入乡村文旅,让乡村旅游因文化而丰富多彩。
(三)以“旅”活“遗”展现成效
在推动非遗文化和乡村旅游融合的过程中,不少地区结合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特点及存续状况,积极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以江西萍乡东桥地区的湘东皮影戏为例,其融合湘赣特色方言,辅以外简内繁的民间雕刻工艺和丰富多样的传统皮影剧目,展现富有浓郁民间特色的传统艺术形式。再如,被誉为“萍乡京韵大鼓”的上栗“莲花落”曲艺艺术,其以萍乡方言为载体,讲究说唱兼有,富有地域特色。萍乡市在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项目实践中,通过举办非遗活动,组织文艺展演,鼓励将非遗文化融入乡村旅游景区,让更多的游客了解和走进非遗。
二、制约非遗文化和乡村旅游融合的主要难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具有地域性文化特质。但囿于政策、理念、资金、区位、非遗传承人等诸多因素,其与乡村旅游的融合还处于浅层化阶段,面临诸多发展困境。
(一)整体规划缺失,单打独斗难以形成合力
非遗文化和乡村旅游的融合有助于激活乡村文旅项目,然而在实施过程中由于缺失整体规划等原因,融合之路困难重重。表现在部门责任归属不够明确,农业、文旅、工商等部门之间存在衔接不畅的问题,导致工作难以高效推进。在政策层面,虽然政府积极鼓励并支持非遗文化和乡村旅游的融合,但资金投入不足、保障措施不到位、偏远乡村交通不便、非遗项目的传承面临严峻挑战等问题不容忽视。此外,非遗文化产业开发管理缺乏专业人才,难以调动本土文化企业及文旅机构的积极性。融合机制不完善,利益冲突难解,制约了非遗文化和乡村旅游的深度融合。
(二)非遗文化内涵挖掘不够,两者融合陷入浅层化
非遗文化和乡村旅游的融合,关键在于发挥非遗项目在乡村文旅产业中的经济和文化优势。但现实中,很多非遗项目缺乏良好的体验感,其在与乡村旅游资源整合的过程中,仅单纯地呈现非遗技艺,以观赏为主,缺乏与游客的深入互动,陷入浅层化的困境。此外,部分非遗项目在文化内涵开发上存在不足,未能深入挖掘农耕文明特色,未能让游客从中获得“诗意与远方”的民俗体验。
(三)融合模式单一,创新驱动力不足
在非遗文化和乡村旅游的融合探索中,多地依赖节庆、展演等传统方式,虽有效但缺乏深度,未充分展现非遗文化内涵与价值。非遗传承人与相关从业者创新意识薄弱,对新媒体、新技术运用不足,影响融合效果。此外,区域间项目同质化严重,相互模仿,缺乏独特性,如仿古建筑、戏台、小吃街等雷同,降低了文旅吸引力。
(四)人才短缺,非遗传承与文旅融合受阻
在非遗文化和乡村旅游的融合过程中,人才储备必不可少,但现实中部分区县非遗项目缺少继承人,尤其年轻人缺乏兴趣,不愿投身其中;现有传承人多年龄偏高或已转行,导致非遗项目挖掘、保护力度不足,失传风险加剧。同时,专业化人才短缺,尤其是文旅、管理、市场开拓复合型人才。非遗参与者服务意识、市场理念、创新能力有待提升,给深度融合带来挑战。
三、推进非遗文化和乡村旅游深度融合的协同措施
以萍乡市为例,聚焦现存突出问题,树立全局发展观,找准纾解措施,激发多方的主动性,推进乡村文旅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一)做好顶层设计,科学统筹协同机制
为构建非遗文化和乡村旅游融合的长效机制,要立足顶层,做好科学规划,完善融合机制。一是制定相关政策,围绕非遗文化和乡村旅游的融合开展工作,因地制宜,做好全局统筹,明晰相关部门的主体责任,做到权责一致,相互协同,发挥合力。二是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开发发展实施方案,细化萍乡市非遗文化和乡村旅游融合的重点任务,组织相关部门,以政策引领落实专项基金,加大对乡村文旅产业,特别是对乡村公共设施、配套服务的建设投入。例如,在乡村兴建乡村剧场、乡村文化礼堂,对乡村的道路、景观、文旅设施等进行整修、改造。三是完善非遗文化和乡村旅游融合的协同机制,由萍乡市政府牵头,成立专门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各区县、乡村非遗文化和乡村旅游融合工作。组建非遗文化保护工作小组,整合相关专家,制订切合不同乡村实际的非遗文旅发展规划,优化乡村非遗文旅产业布局,提高游客体验度和满意度;建立“非遗”退出机制,对缺乏文化内涵,失去“活态文化”特性的非遗项目给予警告和撤退处理。
(二)注重文化内涵挖掘,打造“一乡一品”
针对非遗文化和乡村旅游融合的浅层化问题,要立足非遗文化项目实际,结合乡村经济、文旅资源条件,梳理并明确非遗文化发展重点内容。组织相关人员,深入各乡村开展田野调查,对各类非遗文化旅游项目进行核查、归档;建立乡村非遗项目开发数据库,各乡镇要提炼和整合非遗文化资源,开辟乡村非遗文化馆,做好各乡村非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工作,促进乡村文脉的历史传承。各乡镇要从整体上对非遗项目进行串联,打造乡村文旅特色。例如,以瓷胎竹编为特色的湘东区江口村,在瓷胎竹编非遗传承人张三石的带领下,抓住“非遗+文创”契机,带动村民创业、致富。江口村以瓷胎竹编非遗技艺为特色,兴建“三石竹艺中心”,该中心拥有瓷胎竹编工作室、展示厅、博物馆、研学厅等,年接待游客15万人次。由此可见,各地要依托乡村生态文旅资源,打造“一乡一品”,将非遗文化与自然、人文景观进行整合,让乡村非遗文旅项目更有特色、更富吸引力。
(三)因地制宜,激活乡村非遗文旅的创新活力
为促进非遗文化和乡村旅游的融合,各地应充分考虑地方特色,深入挖掘并激活乡村非遗文旅的创新驱动力。要注重分类融合,针对不同非遗文化的特点,采取差异化的融合策略。例如,对于萍乡皮影戏、湘东花锣鼓等表演类非遗项目,可以通过构建乡村文化街区,结合自然资源和景区,以实景展演、街头表演等形式,增强文化的吸引力[4];还可以利用微视频介绍皮影戏相关知识、精彩片段、文化含义,让更多的人了解皮影文化。对于竹编技艺、泥塑等民间传统手工艺类非遗项目,则可以打造文旅商业街、设立文旅展馆,为游客提供丰富的参与和体验空间。此外,对于萍乡“莲花落”说唱艺术及民间文学、民俗类非遗项目,可以开发非遗文化讲演、研学旅游等活动,以丰富游客的文化体验。同时,要重视新媒体和新技术的赋能作用,充分利用微信、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积极参与非遗文化和乡村旅游融合的推广宣传。借助新媒体的交互性和跨时空特点,向公众广泛传播乡村非遗文旅项目的魅力。
(四)加强人才培养,支撑乡村非遗文旅产业
为解决人才难题,首先,应完善非遗传承人培养机制。政府应引领非遗项目进校园,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系统培养传承人,并对本地非遗文旅工作人员开展专业培训。其次,注重引进专业人才。针对人才缺口,政府应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提供政策、资金扶持,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最后,完善激励与配套机制。建立科学评审体系,激励从业人员,打造示范点供其学习、交流,定期组织专业进修和交流,提升人员素养和能力。
(五)重视乡村非遗文旅的品牌建设,推进文创产业发展
为了打造乡村非遗文旅品牌,首先,应强化品牌宣传与建设。政府应发挥引导作用,鼓励非遗文旅项目的负责人拓宽宣传渠道,充分利用微信、抖音等多种平台,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乡村非遗文旅的独特魅力[5]。同时,各乡村应积极推动非遗文旅示范村的建设,以提升公众对非遗文化的认知与兴趣。其次,注重文创产品的开发与推广。深入挖掘乡村非遗文化的内涵,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创系列产品,以彰显非遗文创的独特风格与魅力。最后,构建完善的非遗文化和乡村旅游产业融合体系,努力延长文旅产业链条,扶持中小型文旅企业积极参与乡村非遗文旅项目的开发与运营。同时,积极探索“项目+传承人+基地”“项目+工坊”“企业+文创”等多种融合模式,以打造具有竞争力的文旅品牌,推动乡村非遗文旅产业的持续发展。
四、结语
非遗文化和乡村旅游融合作为激活非遗资源、助力乡村振兴的有效策略,已初步展现出其在促进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承方面的潜力。然而,这一融合模式仍面临多重挑战。因此,需聚焦核心问题,拓宽发展思路,从顶层设计、内涵挖掘、创新驱动、人才保障、项目开发等多维度着手,积极探索并实践融合路径。通过打造独具特色的乡村非遗文旅品牌,实现非遗保护与文旅发展的双赢局面,共同推动乡村振兴与文化繁荣。
参考文献
[1] 崔瑾.乡村非遗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力和创新路径[J].现代农村科技,2023(9):12-14.
[2] 耿松涛,张伸阳.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与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研究[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2):44-52.
[3] 刘卫华,李雅敏.文旅融合非遗先行——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实践研究[J].西部旅游,2023(11):24-26.
[4] 吴梦龙.文化数字化战略背景下乡村非遗文化的活态化传承研究[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24(7):104-108.
[5] 邓殊.浅析四川乡村旅游新业态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中国商论,2024(18):146-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