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EOD模式推动生态旅游发展可持续路径探讨
2024-12-28张博涵巴兆祥
摘要:旅游产业发展的重点问题是如何兼顾生态保护与当地经济协同发展,尤其是生态旅游的发展更需要注重生态环境的开发与保护。文章引入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EOD模式),通过研究EOD模式的兴起、内涵,以及与传统投资模式相比较,提出EOD模式是生态旅游发展的有效路径,能够更好地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同发展。
关键词:EOD模式;生态旅游;生态旅游投资
中图分类号:F592文献标识码:A
一、传统生态旅游开发中的瓶颈与EOD模式的突破
20世纪70年代,生态旅游逐渐发展起来。许多国家通过政策和法律框架推动生态旅游的规范化发展,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然而,在实际操作中,生态旅游的推广仍然面临资金不足、管理体系不完善等问题。这些问题制约生态旅游的进一步发展。传统旅游开发模式虽然带来经济效益,但忽视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导致环境退化和资源过度消耗。这种方式难以满足当前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因此,探索一种能够使生态保护与经济增长相协调的模式尤为重要。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以生态环境为导向的开发模式(EnvironmentOrientedDevelopment,EOD模式)走进大众视野。EOD模式逐步应用于生态旅游领域,尤其是在生态环境亟待治理的敏感区。EOD模式通过将生态环境治理与相关产业(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绿色食品加工等)开发相结合的方式,推动了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1]。在EOD模式下,生态旅游项目不仅能够有效保护生态环境,还能够促进地方经济,实现环保与经济协调发展。
二、EOD模式的兴起与理论构建
(一)概念演变与理论基础
1999年,美国学者提出将“保护”转换成“生态导向”,利用生态发展来引导区域开发的方向。以生态环境为导向的开发模式,核心基础是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依靠相关产业发展进行综合开发,形成产业链条、共同经营以及组团发展的新格局。具体来看,就是将经济效益较低的公益类环境治理项目与经济效益较高的相关产业链条项目有机融合、统筹发展,形成创新的组团实施模式,从而实现经济效益增长和环境保护相协调的良性发展循环。目前,全球其他地区如美国、新加坡等地在积极探索EOD模式城市规划和建设。2018年,生态环境部发布深化生态环境领域“放管服”改革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到了EOD模式的概念。EOD模式通过联合开发、运营和产业链延伸等方式,把当地相关产业发展、区域发展、环境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在一起,进而有效促进生态文明建设[2]。
(二)核心内涵与价值分析
EOD模式的核心是生态环境问题治理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将环境治理收益较差的项目与相关产业收益较好的项目组合在一起,通过引入社会资本对生态环境进行开发,获得收益,实现跨越时间的资源整合,变“输血”为“造血”。生态旅游是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的重要路径。生态旅游在这一理念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是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重要方式。生态旅游的核心在于推动环境保护与经济效益的双重提升。生态旅游并不以追求最大化经济效益为最终目标,而是专注于推动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从更广泛的层面和更长远的视角来看,生态旅游不仅仅是一种旅游产品或形式,更是一种旨在促进旅游活动生态化、减少环境负担、提升当地居民生活质量的区域可持续发展策略。生态旅游与EOD模式都体现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因此将EOD模式的投资理念引入到生态旅游发展中,能够进一步推动生态旅游建设,以良性的投资模式带动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3]。
(三)发展阶段与政策演进
2018年,生态环境部首次提出探索EOD模式试点工作,直至今日,EOD模式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是政策引领阶段。生态环境部颁布关于生态环境领域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探索生态环境导向模式,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与生态旅游、城镇发展协同进行,在不同领域打造标杆示范项目。由此可以看出,国家倡导探索EOD模式,并积极推进环境治理与生态旅游等产业共同发展。
第二是探索发展阶段。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和国家开发银行办公厅于2020年颁布的关于推荐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试点项目文件对EOD模式进行了定义:“EOD模式是以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为基础,以特色产业运营为支撑,以区域综合开发为载体,采取产业链延伸、联合经营、组合开发等方式,推动公益性较强、收益性差的生态环境治理项目与收益较好的关联产业有效融合,统筹推进,一体化实施,将生态环境治理带来的经济价值内部化,是一种创新性的项目组织实施方式”[4]。
第三是项目入库阶段。2020年开始,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国家开发银行向全国各地征集EOD试点项目。在国家出台相关引导文件后,各地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目前全国共有94个EOD试点项目入库。
三、EOD模式的比较视角与产业融合探索
(一)EOD与现有开发模式的对比研究
从融资模式角度来看,生态旅游的开发模式主要为PPP模式(PublicPrivatePartnership,公私合营模式),该模式是一种政府与社会资本基于产品和服务形成的合作共赢关系。在这种模式下,政府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建设与运营旅游业相关的项目,重点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实现产业和服务的双重收益[5]。
从运营模式角度来看,生态旅游开发模式包括BOT(BuildOperateTransfer,建设—经营—转让)、ABO(AuthorizationBuildOperate,授权—建设—运营)。其中,BOT是一种私营企业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并提供公共服务的模式。在此模式下,政府将建设权授予项目公司,在约定的期限内,项目公司通过运营该项目,向使用者收取使用费和服务费,将建设成本转变为投资回报。ABO模式是一种将政府授权与项目建设和运营相结合的创新开发模式,强调在授权阶段政府对项目的初步规划和指导,并且通过整合地方企业和资源,推动项目高效实施。
综上所述,PPP、BOT、ABO等开发模式主要以利用债务资金的方式对旅游目的地进行开发或者管理,在这些模式中的参与主体之间很难形成良性的互动。此外,这类发展模式自身对回报收益的渴望与生态旅游产品自身较大的脆弱性之间的转化机制不够健全,会导致旅游项目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动力不足。与PPP、BOT、ABO等传统的模式相比较,EOD投资模式能够解决生态环境治理与经济产业发展不协调的矛盾,能够利用绿色融资等多元化的投资融资模式来进行开发与治理,促使生态环境治理资金的供给和经济价值的创造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实现可持续发展。以城市开发项目为例,传统的模式是以政府投资为主,采用PPP模式后向社会吸取融资,政府处于主导地位,管理和运营都由政府实施。但实施EOD模式,引入专业市场化的单位作为主要的实施主体,并吸纳社会资本投资,政府进行监督,这样一种模式能够有效地提升生态环境服务和产业开发运营能力[6]。
(二)EOD模式在生态旅游发展中的实施路径
EOD模式的具体实施策略主要涵盖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重构生态网络。通过生态功能修复、环境治理以及生态网格重建等手段,恢复改善或提升原有生态资源价值,为城市和地区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底,进而带动土地升值;第二阶段,完善区域配套设施。通过完善生态区域周边道路交通管网,增设基础服务设施以及优化空间布局,进一步整体提升生态资源所处地区的整体环境质量,为后续生态旅游的开发运营提供有利条件;第三阶段,产业赋能及人才引进。通过相关产业的导入以及优质人才的引进为地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进一步增加财政税收、企业盈利和居民收入,实现用生态创造经济价值,用利润反哺生态的正向回报机制。因此,EOD模式能够最大地发挥生态旅游价值,实现双向互动(图1)。
以江苏省徐州市的潘安湖国家湿地公园为例,2010年当地政府采取“深挖填浅、分层剥离、交错回填”等措施对塌陷区进行改造,在恢复生态调节功能的同时又建起湿地公园景观,紧接着又规划布局配套的交通管网,增添幼儿园、医院以及污水处理厂等基础服务设施,而后又引入一系列相关产业,如康养、休闲旅游等,带动地区的经济发展,形成良性的生态经济发展循环,徐州市也实现了从“一城煤灰半城土”到“一城青山半城湖”的转变。

(三)EOD模式实施案例分析
汉中市汉江流域在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一系列挑战,生态环境的承载力受限,出现植被破坏、垃圾堆积、水体污染等问题。特别是在生态敏感区,过度的旅游开发可能会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和自然景观的退化。汉江流域汉中市中心城区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项目入选第二批EOD模式试点项目,项目总投资61.07亿元,涉及生态环境治理项目5个,投资12.44亿元,生态产品价值转换项目4个,投资48.63亿元。项目以解决当地环境问题为首要目的,以“水”为整体脉络,在汉江和嘉陵江流域实施一系列生态修复工程,包括河岸生态修复、植被恢复、水源涵养区保护等。
实施EOD模式前后,汉中市生态环境和经济效益均取得显著改善。根据汉中市政府历年统计年鉴数据,在生态环境方面,从2014年到2022年,汉中市中心城市空气优良天数占全年比重呈稳步上升趋势,从2014年的77.26%增加到2022年的88.77%。PM2.5年均浓度下降约42%,从每立方米67微克降至39微克;二氧化硫(SO2)年均浓度下降了75%,从每立方米32微克降至8微克,表明空气质量有显著改善。
四、基于EOD模式的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策略
(一)加强政策支持与创新探索
积极发挥政府在生态旅游中的引导作用,加大扶持力度,创新探索EOD模式,开展生态环境治理。政府在制订和实施政策法规时,充分考虑生态旅游发展的需求,通过提供税收优惠、财政补贴和土地使用优惠等措施,加强政策创新,做好顶层设计[7]。
(二)强化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
EOD模式展示了如何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能优先考虑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以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项目实施导则为依据,聚焦生态环境治理问题,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谋划EOD项目。通过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带来环境质量的提升,进一步提高土地和其他资源的经济价值,实现经营性收入反哺生态治理,不断探索生态治理与经济融合发展,形成区域内的良性循环,推动经济结构绿色转型。
(三)完善环境监测与评估机制
开展环境监测与评估,是促进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升的有效手段和措施。针对EOD项目开展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评估,以及对生态环境治理效果、资源使用效益等方面进行评价,能够发现项目实施中的不足,并及时进行调整和优化,提高项目管理和运营的效率,保障项目的长远发展,为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统一奠定坚实基础。
五、结语
EOD模式以环境治理为首要目的,将生态环境治理项目与相关联产业融合发展,通过生态环境治理带动周边产业发展,周边产业的经济效益再反哺生态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与生态旅游的发展理念不谋而合。因此,EOD模式是未来生态旅游投资发展的新方向。
参考文献
[1]李荣.EOD模式下流域治理项目投融资方式浅析[J].环境与发展,2023(3):6-11.
[2]曲强.面向流域生态环境治理的综合开发EOD模式研究[J].科技风,2020(35):120-121.
[3]于广洲,孟祥胜,牟天瑜.EOD模式探索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以西北地区某内陆湖生态环境导向开发项目为例[J].中国战略新兴产业,2024(21):162-164.
[4]任雪菲.EOD模式下生态环境保护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环保产业,2021(12):52-55.
[5]李若鹏,贾闪丹,赵晓攀.水利工程采用“PPP+EOD”模式探索[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21(8):32-34.
[6]肖伟龙,张伏中,邵伟,等.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模式与传统模式实施方式差异性分析——以湖南省某试点项目为例[J].环境生态学,2022(5):75-78.
[7]刘源,孙雪妍,白雨鑫.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投融资模式创新需求[J].中国环境管理,2024(2):1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