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在酒店管理专业教学中的渗透途径
2024-12-28侯艳红
摘要: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社会对高素质酒店管理人才的需求持续增长,需要中职教师将工匠精神渗透进酒店管理专业教学中,为社会输送具备工匠精神的酒店管理人才。文章结合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特点,从注重工匠精神的培养、优化课程设计、引入现代科技手段、深化校企合作机制四个方面,系统探讨工匠精神在教学中的渗透途径,旨在为中职教师提升教育质量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工匠精神;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当前,部分中职院校存在课程内容滞后、学生实践能力不足等问题,与行业精益求精的高要求尚存差距,容易制约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影响专业教育的实际效果。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渗透工匠精神、创新教学方法、优化课程内容、逐步提高专业教育水平,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为行业输送更加契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助力我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一、酒店管理专业教学现状
近年来,中职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不断与行业需求接轨,其专业教师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随着酒店行业的多样化发展,课程设置逐步融入智能化管理、绿色酒店管理等现代化管理理念,紧跟行业发展潮流。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目标延伸至培养具备国际视野、创新精神、专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强化学生对行业服务标准的理解,并促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升管理能力。同时教学方法逐渐向互动式、实战型转变,重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校外实习与企业合作日益紧密,学生通过参与真实的工作场景,逐步掌握酒店服务的标准化流程。教学过程更加注重个性化发展,结合不同学生的兴趣与职业规划,提供多样化的课程选择和实践机会,进一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二、当前酒店管理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目前不少中职院校的实践教学环节不足,直接影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虽然课程内容涉及多个实际操作环节,但大多数学校缺乏足够的实践基地或合作企业,导致学生缺乏参与真实操作流程的机会。在教学过程中,实践项目时间紧凑,难以深入细节,学生只能掌握表面的操作流程,未能真正理解每个环节的重要性。教师虽然能够通过模拟教学等方式进行补充,但由于资源限制,无法提供与行业接轨的全面实践体验,导致学生对行业细节的感知不够深入,技能水平难以与行业要求完全对接。
(二)课程内容更新滞后
随着行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智能化、信息化等新兴技术的引入,许多中职院校未能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忽视行业变化对专业知识的要求。课程内容过于传统,未能涵盖如大数据分析、智能化管理、绿色酒店管理等现代化概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触及行业最新发展动态。这样的课程设计难以满足当今酒店业对创新能力和专业技能的需求,导致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面对新技术的应用时感到力不从心。
(三)教师行业经验不足
在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中,部分教师的行业经验不足成为一大问题。虽然部分教师拥有较为扎实的理论知识,但由于长期从事教学工作,缺乏与行业的直接联系和实践经验,难以将行业的最新动向有效融入课堂内容。教师对行业动态的感知度较低,无法有效帮助学生理解实际操作中的复杂性。部分高校为了填补这一空白,聘请行业专家,但这些专家多专注于理论层面的教学,缺乏长期的实践教学经验,难以实现教学内容的深度融合,导致学生难以通过教师的指导深入了解行业的操作流程。
(四)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不足
在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体系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常常被忽视。部分学校课程内容过于注重专业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对学生职业素养、跨文化沟通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多的是关注技术操作层面的内容,对管理能力、团队协作等软技能的重视程度较低。尤其是在面对多元文化背景的客户时,学生缺乏应对复杂情况的能力,不能很好地在实际工作中展现出应有的职业素养。
三、工匠精神在酒店管理专业教学中的渗透途径
(一)注重工匠精神培养,提升专业认知深度
工匠精神作为一种对技艺、对工作不断追求完美的态度,与旅游酒店管理专业有着天然的契合性[1]。培养工匠精神能够纠正学生的错误职业观,引导学生干一行爱一行,在工作中提高自己的能力、增长自己的技艺[2]。这种培养方式不仅促使学生对专业内容有更深的理解,还能让其更敏锐地把握行业对精湛技能与服务标准的要求。教师将工匠精神渗透进教学,不只是理念的植入,更是教育深度的体现,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形成追求卓越的学习意识,达到专业认知与实践能力的统一教学目标。
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树立工匠精神观念,在课程目标设定中明确指出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要求。以大型活动策划课程为例,教师以策划高规格商务会议为案例,明确教学目标,分解活动策划的具体模块,强调每个环节的细节标准。课程开始后,教师提问“如何确保活动流程顺畅且无纰漏”,引导学生从细节出发,分析活动成功的关键因素,随后教师结合行业高质量活动案例,讲解精益求精对提升活动品质的作用,逐步帮助学生树立追求卓越的职业意识。在理念渗透的基础上,教师要求学生制定完整的策划方案,明确任务分工、时间节点、环节设计等内容,强调方案中的各个细节均需精准可行,将工匠精神转化为具体行动目标,最后对学生完成情况进行评价。教师采用点对点的指导方式,设计精细化的评价标准,使工匠精神从理念到实践全面落地,以分阶段考核为核心,细化为初期方案完整性、中期任务执行成效和最终活动展示总结三个环节。初期考核围绕策划方案的完整性展开,重点评估活动目标设定是否清晰,任务分工是否合理、时间节点安排是否科学、具体要求包括环节细化程度、资源配置合理性以及潜在问题预案的设计。中期评价聚焦任务执行的成功程度,包括任务完成的准确性、团队协作的流畅度和突发问题的应对能力。最终评价结合活动成果展示与总结报告,评估活动的创新亮点,需学生提交详细的总结报告,分析任务中细节优化的不足,提出改进建议,体现对工匠精神的反思。每一阶段均以具体评分指标为导向,保障评价的激励作用,并设置“最佳细节设计团队”,公开展示优秀作品激励其他学生逐渐树立工匠精神。
(二)更新课程内容体系,优化技能培养路径
教师设计课程应以行业动态为导向,注重结构的系统性和内容的实用性,动态调整课程模块,优化知识框架,有效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把工匠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3]。优化技能培养路径需要教师在课程中明确技能目标,细化内容结构,引导学生逐步从基础能力过渡到高级技能。教师更新课程体系应注重知识的层次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进阶式的提升。教师更新课程内容,促使学生更精准地匹配行业需求,同时具备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从而为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在酒店餐饮服务管理课程中,教师优化课程内容需要围绕工匠精神的核心内涵,以“餐饮服务流程优化”为核心模块,将操作技能和流程管理相结合,重点突出工匠精神。基础技能阶段,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标准化的餐具摆放规则,教授测量餐具间距、设计摆台细节等专业技能,要求其反复训练,掌握餐饮服务的基本技能,建立细节管理的初步意识。流程设计阶段,教师要求学生以团队为单位模拟实际操作,设计完整的服务流程,按照迎宾、点单、上菜、结账四环节,让其反复梳理演练。迎宾环节,教师要求学生团队成员注重礼仪标准,规范站姿,保持微笑,展现服务细节的精益求精。点单环节,学生需模拟与客户进行沟通,确保菜单讲解清晰、语速适中,同时记录客户需求,训练细节记录的准确性。上菜环节,教师要求学生在动作流畅的基础上,保持整体服务的协调性。结账环节,学生需设计快速准确的结账处理流程,同时注意与客户交流的亲和力。经由分环节的精细化训练,学生能够逐步理解并内化工匠精神对服务品质的高要求。
(三)引入现代科技手段,创新教学实践模式
现代科技手段为旅游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注入新的活力,教师采用多样化的技术工具,能够在课堂渗透工匠精神的核心理念,创造出更加贴近行业实际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职业要求。引入科技手段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探索改进方法,形成对工匠精神的深度理解。该方法既提升教学效果,也为学生培养精细化操作能力和创新管理思维提供技术支持。
教师可以在酒店前厅管理课程中引入虚拟现实技术(VR),设计任务目标为完成客户接待、信息登记和房间分配三项具体工作,要求学生佩戴虚拟现实(VR)设备,进入模拟酒店环境,在接待环节中精确执行动作,调整站姿,面带标准微笑,保持90度鞠躬时间在3秒内,以体现出服务礼仪的规范性。信息登记环节要求学生在系统中准确输入客户的基本信息,避免任何错漏,特别是在房型、人数等关键字段的填写上做到无误差。房间分配阶段,学生需根据客户的特殊要求,诸如楼层偏好和安静程度,选择最适合的房间并完成虚拟房卡交付。虚拟现实(VR)系统实时反馈学生的表现,例如,当学生在客户交流中出现语速过快等情况时,系统的评分模型会降低其评分,并在屏幕上显示具体改进建议。任务完成后,虚拟现实(VR)系统会生成详细的操作报告,分为多个指标呈现学生的综合表现。完成时长部分记录学生每个环节的具体用时,譬如客户接待需在5分钟内完成,信息登记限制在3分钟内,房间分配不超过2分钟,超时情况会详细标注并附加时间分布图,帮助学生了解时间管理的不足。报告详细列出问题和改进方向后,学生需进入针对性训练阶段,反复练习薄弱部分,不断提高完成度,深刻体会工匠精神的内涵。
(四)深化校企合作机制,拓展职业发展空间
校企合作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在推动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过程中,校企合作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4]。中职院校建立该机制能够有效打破课堂教学的局限,将企业资源、行业动态引入课程体系,帮助学生提升与行业需求高度契合的职业能力。在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中应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能够使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践活动得到有效优化[5]。
中职院校建立校企合作机制需将所有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操作标准保持一致,与企业联合开发任务清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明确岗位要求,逐步理解精益求精在职业中的具体表现。在实践环节,要与企业协商设定实习周期,分阶段制定学生的实习任务。企业导师定期参与课程教学,提供真实案例详细讲解服务操作中的关键细节。每堂课后,企业导师可布置与企业实际场景相关的模拟任务,要求学生按照行业标准完成服务设计。任务完成后,企业导师结合实际操作标准逐项分析学生表现,指出任务中的细节疏漏,并提供具体改进建议。校企合作还应延伸至毕业项目环节,由企业提供真实的行业问题作为研究课题,需学生结合岗位实习中的观察结果,设计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解决方案。项目要求包括问题背景分析、任务分解、优化方案设计和成果展示。企业导师对方案进行全方位的评估,从数据逻辑性到执行细节的可行性逐一分析,帮助学生进一步完善方案,同时强化其职业能力与工匠精神的具体实践。整个校企合作过程通过紧密的任务联动和细节管控,使学生在学习中全面感受到工匠精神的职业要求与价值体现。
四、结语
工匠精神作为一种深刻影响职业发展的核心理念,不仅关乎技能的精湛,更彰显酒店人员对细节的不懈追求。在现代旅游酒店管理专业教育中,将工匠精神融入教学实践,是培养高素质行业人才的重要路径。因此,唯有不断将教育与行业深度结合,才能真正实现人才培养的全面优化,为学生开拓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并为行业发展注入持久活力。
参考文献
[1]吴昺汉.工匠精神在旅游酒店管理专业教学中的渗透途径研究[J].旅游与摄影,2023(18):113-115.
[2]王嵋.酒店管理专业教学融入工匠精神的必要性研究[J].新教育,2023(14):105-107.
[3]王嵋.旅游酒店管理专业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培养路径研究[J].职业,2022(19):35-37.
[4]王聪.高职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研究[J].财富时代,2022(2):235-237.
[5]高杉.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科幻画报,2022(2):177-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