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文科”视域下《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创新问题研究

2024-12-28邵帅边剀王宾容

经济师 2024年12期

摘 要:作为经管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管理学原理》在“十四五”深化教育改革的指导下,以经管类“新文科”建设为背景,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理念,凸显了教学过程中的一系列痛点和难点。文章结合课程性质,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及重塑教学目标、整合教学内容;转变教学模式、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翻转教学评价主体,构建侧重过程的考评结合体系等教学创新的具体举措。

关键词:新文科 《管理学原理》 课程 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F061.3;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12-218-02

一、引言

“新文科”概念源自美国希拉姆学院,与传统的“老文科”相比,新文科更强调在“老文科”的基础上进行课程重组和创新,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文科课程相结合进行的与信息化背景相适应的学科建设。2020年,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组主办的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发布了《新文科建设宣言》,对新文科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要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加强基础学科培养能力,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对现有学科专业体系进行调整升级,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加快培养紧缺人才[1]。

《管理学原理》作为高等院校经管类专业的重要学科基础课,是一门综合了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的核心课程。课程具有理论体系综合性、知识运用灵活性、实践经验丰富性的特点。《管理学原理》课程以经管350320207266aa06ab01eb66ce12c710edb9344b3634c6a60dcf0976bdbb15bf法“新文科”建设为背景,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理念,旨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掌握管理活动方法规律,具有国际视野,并能立足国内实际情况的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

基于“新文科”建设的背景,发现教学过程中的痛点与难点,进行课程教学创新势在必行。

二、《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创新中存在的“痛点”“难点”问题

(一)思政之痛——西方思想占主流,讲好中国故事难

自1911年美国管理学家泰勒出版《科学管理原理》(Science Management Principle)以来,管理学被视为一个独立的学科而发展起来。然而,纵观百年的管理学发展史,西方的管理思想占据了主流地位,导致我国的管理学教育一度沿袭了西方的思想,对西方管理理论和方法的大幅介绍在现有的教材中普遍存在,这就非常容易让学生产生中国没有管理的错误认知。这也成了《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中的思想政治正确引导之痛。

事实上,中国作为具有5000年文明历史的国家,在管理实践中饱含丰富的管理思想、管理哲学和管理的实践经验。因此,打破“唯西论”的教学基调,在课程教学中融入和弘扬中华管理文化精髓,引导学生研读和感悟中华管理文化经典,讲好中国故事,厚植爱国情怀,增强文化自信,是本课程教学中课程思想政治与专业知识有机结合的创新难点。

(二)能力之痛——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提高实践能力难

“十四五”规划中指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要“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持立德树人,增强学生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意识、实践本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管理学原理》课程面向的教学对象绝大多数是尚未接触社会、实践经历极少的本科在校生,而管理学本就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这两种矛盾导致在面向实践经验少的教学对象普及管理学知识时,理论与实践难以有效结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感受不强,切身体会不足,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管理实践能力。

(三)思想之痛——激发创新思维,培养创新型高素质管理人才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十四五”规划)中强调,深化教育改革要更加注重学生爱国情怀、创新精神和健康人格培养。《管理学原理》课程中将管理的职能在原有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四大经典职能的基础上,延伸性地发展到了“创新”职能。其目的就是要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在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上存在的难点主要体现在:一是,教学目标主要以让学生掌握管理学相关理论知识为主,难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二是,教学模式以教师主讲为主,教学模式单一且缺乏互动,难以调动学生积极性;三是,教学方法及手段落后,与互联网背景联系不够紧密,难以培养学生前瞻性思维。

三、教学创新的思路和痛难点解决措施

(一)教学创新的思路

针对教学痛点及难点问题,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从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三个方面进行创新改革,将课堂以“教”为主导翻转为以“学”为主导,此外还应借助互联网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二)痛难点解决措施

1.创新教学设计。(1)重塑教学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多次强调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性。结合有关高校培养人才方向目标的论述,《管理学原理》课程的教学目标需要围绕以下几点进行重塑:一是,课程目标。本课程的课程目标可分为知识和能力两个层面。知识层面是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在面对全球化环境的管理过程和管理理论的发展过程,以及决策、激励和交流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方面,能够熟练地掌握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能力层级是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使学生能够独立、熟练地分析组织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找到解决对策,从而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管理能力。二是,课堂教学目标。本课程的课堂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首先,让学生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融会贯通、系统内化,为学生构建起组织管理的理论框架,掌握管理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其次,让学生了解中西方管理思想的形成过程和发展脉络,“亲历”探究知识的过程;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学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初步形成管理的实践能力。最后,使学生在学习中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态,在管理中形成正确的思维,在生活中形成健康向上的心态。三是,教育成才目标。本课程的教育成才目标也是教育教学过程中“五唯”的突破点,即通过课程的让学生对组织管理形成正确认知,丰富个人在管理层面的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作为有温度的管理人员,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教导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成为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和使命的管理人才。(2)整合教学内容。恩格斯指出:“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可见,对于管理学而言理论是基石,但教学的创新要求必须突破理论的僵化范畴,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的梳理和整合,具体包括:一是,分模块、拟项目完成理论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把管理的理论发展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五大职能划分为六大模块,通过项目教学的方法将知识内容进行重新整合。二是,以实训方式搭建理论与实际衔接的桥梁。比如,在每个教学模块中设置了调研访问、模拟设计、管理游戏、辩论、前沿问题讨论等实训内容,以解决教学对象实践经验少,对知识感悟不深刻等问题,同时由学生或小组共同思考和商讨如何解决管理的实际问题的形式,也能激发学生积极性,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记忆和体会。三是,引入创新创业任务,模拟企业经营活动。以真实的企业经营案例引发学生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深刻理解,并积极参与双创活动。通过模拟经营,让学生体验一家经营性组织的运转和管理过程,引导学生以创新思维思考如何让企业发展更好。

2.创新教学过程。(1)转变教学模式为突出“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学模式应由单一的“传递─接受”式向多元化转变。一是,在理论知识的讲授上,运用探究式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以问题解决为中心,注重学生的独立活动,着眼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探究式教学模式,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民主与合作的精神,同时也能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二是,在重点概念的阐释上,运用概念获得的教学模式。教师选择和界定管理学中的基础概念,由教师确定概念的属性,通过教师准备的肯定性和否定性的实例,将学生导入概念化过程,在学生的认知中呈现实例,随后由学生概括并定义该基础概念,并提供更多的实例,以便进一步研讨并形成正确概念,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的运用与拓展。通过概念获得模式,培养学生的归纳和演绎能力,使学生能够形成比较清晰的概念,提升学生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2]。三是,在知识的灵活运用上,运用巴特勒学习模式。教师进行管理情境的设置,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并组织教学,引导学生尝试应用新知识,并对知识的运用情况进行检测评价,对于正确的运用进行巩固练习并鼓励知识运用的拓展与迁移[3]。四是,在管理的实践和创新上,运用抛锚式教学模式。由教师创设一个与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学习情境,在该情境下选择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所选的事件或问题即为“锚”,该环节的作用即为“抛锚”。此后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并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最后进行讨论和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通过锚定教学模式,将管理的真实实践情境与创新的环境背景与学习场景相关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合作创新的能力。(2)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在当前信息化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教学不能仅仅以多媒体为唯一手段。在《管理学原理》教学手段的创新上,还可以依托信息化教学平台、课程微信群、慕课等优质教学资源。通过创新的信息化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应用,改变教师与学生一高一低、一上一下的僵化格局,极大地拉近师生距离,不断提升教学追踪和跟进的效果,做到教学问题随时发现、及时解决。借助信息化平台,学生也进一步拓宽视野,打破了专业视角的隧道视野,有利于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广阔知识的复合型管理人才[4]。

3.创新教学评价。(1)翻转评价主体。管理是科学方法与实践经验相结合的学科。因此,单纯依靠教师评判学生学习效果,不足以检验学生真实的管理能力的掌握情况。所以,在教学评价中应打破“唯分数论”的旧有观念,注重对学生管理思维与技能技巧的评判。在课程成绩考核上,应将评价主体进行一定程度的翻转。翻转评价主体也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通过教学验证,学生作为评价主体时往往能够客观严谨地对待评分权利,并根据评分标准了解和掌握教学知识的重难点分布,有利于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自主学习。(2)考评结合,侧重过程。课程考核应考虑采取“过程评价+综合评价”的方式,尤其突出过程考核的重要性。以教学过程为主的考评结合方式可以改变学生为了获得好成绩考前突击复习,考后知识清零的情况。考评结合,侧重过程才能正确引导学生,正视专业课程的学习,也能督促学生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与学习成果。

参考文献:

[1] 人民网.加快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创新谈)[N].人民日报,2021-05-24(18)

[2] 那仁,吉云霞,塔娜·教勒德.“互联网+”时代基于特朗普制泛在教学模式探索——以管理学基础课程为例[J].新疆开放大学学报,2023,27(02):42-46.

[3] 赵红梅,张军.巴特勒学习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福建电脑,2021,37(07):71-73.

[4] 祁艳楠,李慧智.应用型高校教学信息化研究[J].中国信息化,2021(09):9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