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2024-12-28梅萍
摘 要: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对于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要求也日益提高。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如焦虑、抑郁、人际关系困扰等,这对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高校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改革显得尤为重要。文章从新时代背景出发,分析并探讨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性、现状以及改革策略。
关键词:新时代背景 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F061.3;G64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12-214-02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以及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大学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这些外部环境的变化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帮助大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自我认知能力,学会有效应对学习、生活及未来职场中的压力与挑战,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显得尤为重要。
一、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性
在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改革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关系到学生个体的心理健康,更与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国家的长远发展息息相关。
(一)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新时代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大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培养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其教学改革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改革,可以使课程内容更加贴近时代需求,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其次,大学生是社会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健康心态和积极情感,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1]。这有助于减少社会矛盾和冲突,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同时,课程教学改革还可以推动社会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和重视,提高整个社会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提高学生心理素质、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核心目标是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通过引入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心理健康知识,掌握有效的心理调适技能。同时,改革还可以促进学生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和重视,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这对于大学生的个人成长和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当前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如焦虑、抑郁、自闭等。这些问题的发生不仅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还可能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产生负面影响。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可以加强对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和干预。通过课程内容的改革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可以使学生更加关注自身心理健康问题,及时发现并寻求帮助。同时,改革还可以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完善,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有效的心理支持。
(三)推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创新与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是推动该课程创新与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改革,可以引入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使课程内容更加丰富多彩、生动有趣。同时,改革还可以促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多元化发展,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和质量。同时,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是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改革,可以推动高校教育课程体系的完善和发展,提高教育质量,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有力保障。
二、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现状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积极进展
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取得了积极的进展,表现在心理健康教育逐渐受到重视,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不断丰富,以及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不断创新。在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逐渐受到各高校和广大师生的重视[2]。许多高校纷纷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将其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这不仅体现了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心理健康支持。
为了适应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需求,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也在不断丰富和完善。除了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外,还增加了许多与大学生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如学习心理辅导、情感教育、人际关系指导、健全人格的培养等。这些内容的增加使得课程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在教学方法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也在不断创新。许多教师开始尝试采用案例教学、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互动式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同时,借助新媒体和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也得到了更加广泛的推广和应用。这些创新的教学方法使得课程更加生动有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育资源的不足,师资力量薄弱。目前,许多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投入还不足,导致教育资源的短缺。这包括心理健康服务的不完善、教学设施的不足以及教师资源的不足等。这些不足限制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心理健康服务方面不足,如心理咨询室的建设、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建立等,都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加强。
师资力量薄弱体现在尽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逐渐受到重视,但师资力量的不足仍然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许多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还由辅导员和政治教师兼任,他们往往缺乏专业的心理学知识和技能,很难满足课程教学的需求。此外,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和发展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导致他们的专业素养难以得到持续提升。
2.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教学方法单一。由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我国的发展时间相对较短,其教学内容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许多教师在授课时往往只关注某些方面的内容,而忽略了整体的系统性和连贯性。这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也无法深入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真正意义。并且有的高校仅在新生入学时安排此类课程,没有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到学生求学的全过程。
在教学方法上,虽然有些教师开始尝试采用新的教学方法,但整体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方法仍然较为单一。许多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缺乏互动性和参与性。这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不高,也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3.社会环境的复杂,但理论教学与实践脱节。新时代背景下,社会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他们面临着来自学业、就业、人际关系等多方面的压力和挑战。这些压力和挑战给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他们不仅需要了解心理健康知识,还需要掌握应对心理问题的方法和技能,这给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带来了更大的挑战。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许多教师只关注理论知识的传授,课程内容往往停留在理论层面,而忽略了实践应用的重要性[3]。这可能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并且还可能导致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往往无法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有效的应对和解决。
三、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一)完善教育资源,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da61f8ab53a6d13a6f75ad2cefcd5fd新时代背景下,针对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高校应该积极完善教育资源,例如补全与优化心理健康教育所需的教学设施,设置专门的心理教学场所,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心理支持和帮助。例如可以建立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健康热线等服务平台,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咨询服务。同时,加强与其他部门的合作和联动,形成合力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
此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的专业素养直接影响到课程的教学质量。因此,高校应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首先,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进修,让他们掌握最新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和方法。其次,要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和实践探索,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和水平,确保他们能够胜任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工作。此外,可以引进一些具有丰富经验和专业知识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并可以邀请校外专家或心理咨询师来校授课或举办讲座,为学生提供更加专业的心理健康指导。
(二)构建系统化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
高校应坚持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注重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选择课程内容,加强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实用性[4]。同时,将学科发展的最新理论融入课程教学内容,强调课程体系结构的科学性、先进性。针对当前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内容单一的问题,高校应该优化课程设置,构建系统化的课程体系。首先,要明确课程目标和任务,确保课程内容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贯穿到学生求学的全过程。从大一新生入学开始,到毕业离校前,每个阶段都应设置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确保学生能够在不同阶段得到相应的心理支持和帮助。其次,要整合各种教学资源,形成多样化的教学内容,增加课程的新颖性和实用性,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例如,可以开设心理健康基础知识、情绪管理、人际关系、职业规划等模块,为学生提供全面、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可以引入一些与学生实际需求密切相关的案例和话题,如学业压力、人际关系、就业焦虑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高校应该创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方法。可以采用案例教学、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互动式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也可以利用新媒体和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生动的学习资源。例如,可以开设网络课堂、在线测试等,让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
(三)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升学生应对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应对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和掌握应对心理问题的方法和技能。例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心理剧表演、心理拓展训练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心理变化、学习应对技巧。同时,也可以建立心理咨询室或心理热线等服务平台,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心理支持和帮助。
(四)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促进课程持续发展
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高校应该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首先,可以采用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的方法,如平时成绩、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其次,要注重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成长和进步。最后,还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学生反馈等方式收集学生对课程的意见和建议,以便对课程进行持续改进和优化。
四、结论
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高校应充分认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性,积极采取措施推动改革的深入开展。通过完善教育资源、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构建系统化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等方面的努力,不断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为培养出具有健康心理素质的新时代人才以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李勇,古翠英.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改革路径分析[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2,5(15):43-45+58.
[2] 李彬.新媒体时代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策略分析[J].现代职业教育,2023(22):121-124.
[3] 吕兆华,谭彩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研究[J].知识窗(教师版),2024(02):96-98.
[4] 杨佳茜.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与实践探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3,14(21):179-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