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农村养老产业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2024-12-28王丽琼
摘 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大背景之下,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形势发生了许多新变化,农村养老也面临诸多新的困境与挑战,并且衍生出一系列社会治理层面的问题。随着各领域对于养老问题的深入研究和探讨,如何妥善解决农村养老问题不仅关系到中国乡村治理体系的建设和发展,也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落实国家养老政策的内在要求,并有利于促进城市和农村两者的协调发展,在经济建设和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中寻求解决之道。文章通过对农村地区养老现状的探讨,发现农村养老存在思想观念落后、设施不健全等问题,进一步总结出普及政策、转变思想观念、解决供需、提升服务等相关解决对策。
关键词:新时代 农村养老 养老需求 养老产业模式 养老产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F304.6;F84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12-167-02
一、背景概述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拥有庞大的农村人口。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地区的养老问题愈加凸显,根据《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数据,自2000年以来,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在农村地区从7.4%增长至2019年的14.7%。如何让中国农民养老,确保他们晚年生活质量,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课题。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越来越严重,老年人口数量的激增对家庭养老的冲击较为强烈。而在我国农村地区,以子女为养老主体的养老模式最为常见,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发展,农村地区的一些青壮年劳动力在每年持续减少,大批青壮年群体进城务工或者举家搬迁,这样就导致了原有的庞大的“大家族式”的家庭结构逐渐缩小,家庭养老功能正在逐渐弱化和衰退,这种现象在农村地区也是尤为特殊,不但给今后的养老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许多农村老人都变成了“留守老人”或者“空巢老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无法获得子女们足够的关心和照料,一些老年人还要照料留守儿童,照看孙辈,这间接地影响了农村老年人的生活,极大降低了他们的晚年生活质量。此外,随着年岁渐长,农村老年人离开劳动力市场,其收入水平大幅下降,部分老年人家中无土地,无法从农业劳动、农业耕种中获得相应的收益,经济来源受限。再加上老年人对于医疗保障的需求大幅增加,农村医疗保障措施尚不完善,这给老年人的生活造成了诸多不便,对子女亲友的依赖程度上升,因而对于家庭养老供给的需求成为提高农村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重中之重。
二、新时代背景下农村养老的困境分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满足数量庞大的老年群众多方面需求、妥善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百姓福祉,需要我们下大气力来应对。”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优化孤寡老人服务,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根据《世界人口展望2022》预测,2035年我国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本世纪,我国将长期面临数量庞大的老年人口压力。因此,从养老服务的刚性需求出发,全面推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最近几年我国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刻不容缓。
(一)养老观念,理念落后,养老基础设施不健全
农村是中国社会构成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土地则是农村生活中不得不提及的话题,老一辈的农民扎根于土地,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播种、耕种、秋收、冬藏,因此,农村老年人对于自己的家乡有特别深厚的土地情节。这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地方,也是他们土生土长的地方,对于养老问题,农村老年人的思想观念里蕴含着非常浓烈的乡土情结。现如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年轻一代慢慢地脱离了农村,脱离了养育他们的地方,但是,对于还在留守农村的老年人来说,他们对于农村、土地具有非常深厚的情感,对于家庭、子女存在一些比较封建的思想观念,他们想要子女守在老人身边,尽孝道、尽孝心。但是,现实的情况却恰恰相反,年轻的子女由于读书、接受教育、外出务工等各种原因,老年人和其子女面临着分隔异地、照顾不周的现象。因此,这种传统的家族观念、宗族思想也会影响很多农村地区老年人养老政策的实施和落实。进而也会影响农村地区一些养老基础设施的建立和完善。
(二)养老服务供需矛盾突出,家庭养老功能弱化
家庭养老是我国农村养老的一种主要方式和组成形式,在农村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供给方面,我国农村养老服务的供给能力相对薄弱,尤其在较为偏远的西部农村地区,很多养老基础设施并不完善,老年人的需求很难被重视起来,甚至是忽视和漠视。农村养老服务的供给大部分来自基础家庭、附近社区和所属机构,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剧,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凸显,因此,以上三者(家庭、社区、机构)的供给能力也分别面临着不同的困境和挑战。一方面,原有的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例如:农村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照料及经济支持更多地依靠他们已经成年的子女,但是,随着空巢家庭的日益增多、家庭规模小型化,家庭养老的功能也在逐渐地弱化。另一方面,农村互助养老的这一模式尚未成熟,并且存在诸多的发展困难和顾虑,农村互助养老作为一种新型的社区养老方式,在解决养老问题方面确实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偏远地区的经济、财政、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不足、投入较少,也导致了农村互助养老这一模式的发展起步晚,发展缓慢,力量薄弱,存在着诸多问题与挑战,不能够做到与时代接轨、与时俱进,其问题主要包括缺乏社会层面的支持,政府和社区的重视、互助领域狭窄、互助内容有限等多个方面。除此以外,机构养老发展水平低,且服务能力有限,辐射范围有限,目前一些农村机构养老也主要存在社会化程度较低、市场发展不足、差异化供给不足、供需不平衡等问题。
(三)养老服务粗放化,养老服务水平落后
随着农村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农村养老服务的问题日益凸显。与城市相比,农村养老服务水平普遍落后,存在养老服务粗放化的问题,这直接影响到广大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福祉。农村地区的养老服务设施普遍短缺,这主要体现在养老机构数量少、设施简陋、功能不齐全等方面。由于缺乏足够的养老设施,许多农村老年人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养老服务。再者,信息化是推动养老服务现代化的重要手段。然而,农村地区信息化水平普遍较低,这更加制约了农村养老服务的创新和发展。由于缺乏信息化技术支持,许多养老服务无法实现智能化、个性化的发展,也无法有效整合和利用各类资源。除此以外,目前农村地区的养老服务内容和模式也相对单一,主要集中在生活照料和简单医疗护理方面,缺乏对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方面的关注和满足,缺乏多样化的服务内容和形式,难以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需求。因此,以上这些也从侧面反映出了养老服务粗放化、农村养老服务水平落后的问题亟待解决。
三、新时代背景下农村养老的对策研究
新的时代,新的挑战,我国农村养老面临着老年人口规模大、增长速度快且类型复杂的问题。再加上传统家庭养老功能不断弱化、养老服务市场发育缓慢、政府用于农村养老事业的财政资金相对较少等,在这多重因素的影响下使得农村养老问题十分严峻和迫切,因此,需要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应对。
(一)加快养老政策普及,转变养老观念
农村老年人并非均质化的社会群体,不同类型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不尽相同。按照是否具备劳动自理能力,农村老年人可划分为具备劳动能力和自理能力的健康老年人(低龄为主)、不具备自理能力的老年人(中高龄为主)、彻底丧失劳动能力的老年人。而健康老年人以自主养老为主,自己照顾自己,他们对便捷的生活环境、就医环境、友好的相邻需求比较高。除此以外,独居老年人对生活照料、日常起居、医疗护理、就医服务的需求很高,他们应当是城镇、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优先服务对象和主体。因此,对于农村养老,政府部门应当对一些国家政策和服务进行科普,定期进行家访,组织专业的养老服务团队进行公益性服务,以确保农村老年人对于国家养老政策的理解和了解,进一步转变落后的、封建的、故步自封的养老观念。
另外,农民家庭养老功能虽然在新时代的大背景下有所弱化,但它依然发挥着难以取代的兜底保障作用。所以,为更好地解决农村养老问题,不仅要有老年人视角,还要有家庭视角,从家庭视角出发,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家庭和睦”“子孝家和”“家和万事兴”的理念,充分尊重农村的民俗风情、民俗文化、当地特色,进一步通过一系列发展和宣传家庭型政策,去提升农村家庭的持续发展能力,让农民家庭有能力也有条件重新发扬家庭养老功能,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二)发挥政策引导,夯实基础设施建设
众所周知,政府在促进养老问题的解决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应对农村养老问题时要有区域差异的视角。区域不同,地方政府的应对能力也不同。在东部等经济发达地区,财政实力较强、养老市场发育程度较高,可在兜底保障和普惠养老的基础上适当提档升级。而在中西部地区,地方政府财政实力稍显不足,应当是以兜底保障加普惠养老为主,不宜进行高标准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除此以外,在日间照料中心、社区服务中心、老年人居住场所等进行智能化改造以及其他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方面加大资金投入和财政支持,在这期间,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引导,发挥政府的主体优势,避免出现利用率不高,甚至是闲置浪费等现象。切实调查和了解农村老年人的需求,摒弃“面子工程”建设思维,把重心放在通过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为农村老年人精准提供养老服务,切实维护高龄老人的利益。
(三)提升科技养老与智慧养老服务水平
农村养老产业发展存在前期投入大、利润薄且回收成本慢等特点,因此,一些养老服务机构选择与政府合作、社区合作的方式缓解其经营压力,具有十分明显的政府依附性特征。与此同时,政府可以进一步落实养老政策,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粘连性较高。然而,其中也存在大量的隐秘利益传送空间,需要双方加以警惕。当前,所谓的智慧养老服务主要有智慧穿戴和智慧平台两种形式,其中智慧穿戴是以高科技手段监测老年人的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以及反馈其养老需求,智慧数据平台则能够以可视化的方式去呈现老年人的分布情况、年龄结构以及其他相关信息。然而,农村智慧养老前期投入大、后期运营成本高,实际效用其实并不理想。有的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对推行智慧养老也存在不积极的现象,需要切实做好农村养老问题调查研究,在农村地区推行智慧养老、进一步提升智慧养老水平,还需慎重考虑。
四、结语
在农村基层治理当中,养老问题关乎千家万户,养老服务是一种十分难得的治理资源和价值导向。由地方政府或村社集体主动向农村老年人提供基本养老服务,不仅可以满足他们的迫切养老需求,还能缓解外出务工子女的后顾之忧,让他们安心在外务工,进而增强农民对国家和集体的政治认同。基层党建也能以养老服务为抓手开展乡风文明建设,推动法律下乡、政策下乡以及基层民主建设等。因此,做好农村互助养老,要立足地方熟人社会,加强社会文化建设。从形式上看,互助养老是由低龄健康老年人照顾高龄失能、半失能老年人,但它的顺利运行需要精细化的制度设计。立足地方熟人社会,通过社会文化建设不断丰富村庄文化特色,进一步吸引其他社会资本,进而在很大程度上简化流程、降低互助养老的运营成本,这对推广农村互助养老至关重要。此外,互助养老是农民家庭养老的延伸,不能脱离家庭养老去谈互助养老。
应对农村养老问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题中之义。在城镇化背景下,常年居住和生活在农村的多以老年人为主。从这个意义来说,乡村振兴就要围绕老年人、服务老年人和支持老年人,尤其是要解决农村老年人最为紧迫的养老问题。建议地方政府在设计乡村振兴、脱贫致富考核指标体系的过程中,应该把养老服务水平也作为其中的重要考核指标之一。
参考文献:
[1] 施文凯,董克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建设中国特色养老金融体系研究[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24(01):96-104+159.
[2] 孙琳琳.做好养老金融大文章[J].人民论坛,2023(22):27-31.
[3] 吴玉韶,张钰婕.中国式现代化与养老服务发展新趋势[J].社会保障评论,2023,7(06):26-37.
[4] 张京唐,芮国强.大数据驱动的智慧健康养老:现实表征、内在要素与优化路径[J].湖南社会科学,2023(05):132-141.
[5] 尹艳红.数字治理助力养老服务的困境与策略[J].行政管理改革,2023(06):44-54.
[6] 章晓懿.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趋势及模式创新[J].人民论坛,2023(10):62-66.
[7] 李娟.养老事业与养老产业协同发展的学理性思考[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40(01):115-127.
[8] 高鸣.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关键影响、应对策略和政策构建[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2(04):8-21.
[9] 赵宁.社会资本视角下农村多元化养老模式研究[J].社会保障研究,2018(02):30-35.
[10] 胡宏兵,高娜娜.城乡二元结构养老保险与农村居民消费不足[J].宏观经济研究,2017(07):104-113+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