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强产业、促开放、优治理带动双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整体推进
2024-12-27中共成都市双流区委理论学习中心组
市委十四届六次全会立足成都发展实际,在深化园区综合体制改革、健全优化营商环境体制机制、健全高水平开放通道枢纽体系、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优化调整市域发展格局等方面提出一系列针对性改革举措。双流区将坚定落实市委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各项部署要求,把准改革方向、坚持改革思维、用好改革方法,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强产业、促开放、优治理,带动全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整体推进,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成都新篇章作出双流贡献。
坚持以改革促转型,建强“工业重镇”夯实实体经济支撑
今年以来,市委相继部署开展“进万企、解难题、优环境、促发展”工作,召开全市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大会,启动“立园满园”行动,本次全会进一步对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深化园区综合体制改革等作出安排,彰显了全力以赴拼经济搞建设的鲜明导向。双流区聚焦高质量发展,以工业渐进式转型为抓手,稳住头部、壮大腰部、提质尾部,培育新易盛、四川国际等具有行业话语权和产业主导力的百亿级企业,形成电子信息、航空经济2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在稳住1800亿元工业体量的同时,将出口加工企业产值占比由高峰时的52%下降到43%,提升了产业发展韧性和后劲。
对照市委赋予的建设“工业重镇”任务,下一步,双流区将以推进“立园满园”行动为契机,扭住“链主”和“园区”两个关键,坚持问题导向、持续改革创新,打造全市先进制造业主承载地之一。
一方面,优化产业建圈强链机制。着眼提高主导产业根植性、链主企业本地配套率,深耕航空经济、电子信息、医药健康三大产业,聚焦高速光模块、新型显示、高端装备、航空保税维修等细分赛道,完善以链主为主导的产业链培育机制,探索与链主企业项目共引、园区共建、产业共育,“整链条”“成建制”招引先进制造业集群,建强“通威系”“京东方系”“比亚迪系”等百亿级产业链。
另一方面,优化特色园区培育机制。探索把驻区高校院所作为产业合伙人、赛道召集人,共同打造特色园区,目前已形成2个试点。一是与核动力院合作打造民用核能产业园。共建工作专班,利用现有楼宇和标准厂房,盯住核动力院每年20亿元采购订单的供应商,开展精准招商,引进聚集产业链上下游,打造民用核能产业集群。今年已招引入驻32个产业化项目,预计明年将形成25亿元以上产业规模。二是与电子科大共建电子信息产业园。发挥其电子信息领域技术优势,吸聚关联性企业196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53家、规上企业2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家,产值突破20亿元。
围绕高校院所打造专业园区,既有利于发挥其学科和专业技术优势,招引专业领域企业集群集聚,将稀缺性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还能有效解决招商引资“只朝外看、只会外跑”的惯性,在存量中挖掘培育新质生产力。双流区将深化这一模式,按照“一个院所平台、一个专业赛道、一个特色园区”思路,围绕20家驻区高校院所合作打造专业特色园区,努力形成“一园一主业”“园中小生态”的“一区多园”发展格局,建强千亿级双流经开区,壮大全市国家级经开区队伍。
坚持以改革促开放,打造“空中门户”巩固枢纽通道能级
市委全会提出,要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建设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先行区,创建国家开放创新试验区。双流区将进一步融入和服务省市高水平对外开放大局,以改革思维构建“通道带物流、物流带贸易、贸易带产业”格局,推动机场流量转化为区域发展增量,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
一是“建强通道”完善物流体系。深化通关便利化改革,今年通过创新“进口空侧内转”等监管模式,实现机场通关效率提升50%以上、生鲜通关成本节约60%以上,国际快件中心处理货物同比增长3倍。当前,在这一基础上,双流区正持续创新“区港联动”一体化通关模式,将单票货物时效再提高50%,将货站保障能力提升至100万吨,并加紧筹建货运基地航司,引育多式联运物流集成商,打造功能全、效率高、服务优的综合物流枢纽。
二是“打造商圈”推动流量转化。在机场周边布局商圈,是很多机场城市的共同选择,也有利于双流区把每天8万人次旅客流量转化为消费留量。当前,双流区正抢抓成都服务业扩大开放试点机遇,发挥自贸区先行先试优势,重点针对二手车交易金额占全市70%、跨境电商进出口货值占全市86.5%体量的实际,打造跨境电商、二手车出口2个基地,带动1-9月全区外贸进出口710亿元、增长30.4%。下一步,双流区还将加大力度、深化拓展,对女鞋、航材等加强针对性培育,构建更多消费增量和外贸增量。
三是“用好口岸”构建产业带。注重挖掘进出口货物增值空间、发展衍生业态,留住更多的高附加值环节,落地形成适航产业带。当前,重点打造两个产业带,即:构建以三文鱼为代表的生鲜产业带。顺应北美航线中的进口三文鱼增长趋势,与货主东航物流合作,依托进口冰鲜指定监管场地,打造西部生鲜港,发展冰鲜加工、销售、消费等食材产业链,探索“用开放资源开辟贸易、落地项目、形成产业”的模式。构建航空制造维修产业带。发挥空客、中商飞、四川国际等链主企业以及6个民航平台的引领带动作用,重点在部附件研发、发动机维修等细分领域强招引、促投资、拓市场,预计今年航空制造维修产业规模将达到110亿元。
坚持以改革优治理,聚焦“城乡融合”提升城市品质
市委全会对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体制机制、健全社会治理体制机制等方面作出部署。双流区是全市人口大区,常住人口150.3万人、居全市第2位,3个街道承载全区70%人口,118个村社中万人社区占比近一半,还聚集了20家高校院所、12万在校大学生、10万航空从业人员。特别是在城镇化率达到80%的情况下,还有不少老旧院落、自建小区。针对人口“总量较大、分布不均、群体广泛”的特点,面对“新区建设、有机更新、乡村振兴”等多重任务,如何通过改革增进民生福祉、创新社会治理、促进协调发展,是双流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之一。下一步,双流区将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以城市品质提升为抓手,加快建设品质城区。
一是抓形态功能提升。坚持系统思维、片区理念,在今年稳步推进3个片区城中村改造项目的基础上,分年度制定计划、分片区制定方案,统筹实施旧城更新、片区开发和乡村建设,构建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公共服务供给机制,打造形态大气、整洁美观、功能完善的空港城市。
二是抓基层治理创新。强化党建引领,依托“智慧蓉城”平台,探索以“数据下乡”赋能社区网格“高效办好一件事”,推动做实微网格社会服务、风险排查等功能,培育发展社会组织,健全志愿服务体系,推动社会治理更加精细智能。
三是抓平安城市建设。加强安全风险预警和能力建设,提高信访工作专业化、法治化水平,完善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事故隐患闭环整改等机制,扎实开展安全生产问题隐患“大排查、大曝光、大整治”行动,营造和谐安定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