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体两面的五重维度
2024-12-26杨立钊刘尚志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它如同明灯,照亮前行的道路,为实践提供根本遵循。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进程中,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问题,无疑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一问题不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研究的核心议题,更是关乎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重大课题。从历史层面“共时性”、理论层面“同一性”、背景逻辑“时代性”、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符合实际“独特性”五个维度探究一体两面的底层逻辑,将理论学懂、弄通、做实,更好为党和国家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有力支撑。
中国式现代化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出的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和当前实际的现代化道路,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等的综合运用,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保障。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体两面的关系,它们共同构筑了一整套涵盖中国发展各方面的理论体系以及指导实践的具体途径。深刻认识并妥善处理两者间的关系,不仅对于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构建强大国家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启社会主义强国之路也是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新时代,必须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人民性”与深植于中国实际的“独特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容应对和解决两个大局带来的历史性挑战,让社会主义事业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灿烂的光芒。
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于历史逻辑的“共时性”
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起来的。在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过程中,提出了“四化”的历史使命,并在第三届和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得到了强调和重申。通过“四化”的推进,中国逐步建立起了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接下来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提出了“中国式的现代化”这一重大命题和“小康社会”这一具体目标,这一提法不仅符合中国的国情,而且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方向,为其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与活力。经历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发展出各种创新理论不断充实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理论进一步丰富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
从时间演进的角度来看,中国式现代化产生、形成、成熟的时间阶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时间阶段是基本一致的,两者在理论上相互支撑,在实践中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中国发展的基本路径,体现了历史逻辑的共时性和理论实践的高度统一。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体现,是中国共产党人根据中国的国情和实际情况,探索出的一条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现代化道路。正是在这种一体两面的关系中,两者携手并进,共同推动中国的发展进程,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注入了不竭的动力,并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于理论逻辑的“同一性”
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中国特色、重大原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内容本质上就是矛盾的一体两面,两者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共同构筑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统一体。首先,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中国特色、重大原则不是孤立的,它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内涵密切相关。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使命,又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只有不断提高生产力水平,才能更好地适应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要求,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和谐发展。同时,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的理念,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要求,又是促进共同繁荣的必由之路,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并不是空中楼阁,它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片土地上生长起来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进一步证明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这三个“为什么”不仅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支撑,也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两者虽然在某些方面存在差异,但它们的理论体系共居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统一体中,相互依存、相互转化。这种“同一性”不仅体现在理论内容上,更体现在实践成果和国际影响力上,为那些谋求快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提供鲜活经验。今后,随着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充实和发展,这种“同一性”将更加明显,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
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于背景逻辑的“时代性”
这是一个需要理论且定能产生理论的时代,一个渴求思想且必将涌现思想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在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必须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它们变革发展,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理论,共同展现了时代的特色和要求。这个时代,迎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而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站在了时代进程的十字路口,面临着百年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需要在世界的大舞台上找到自己的位置,为国家和人民谋求崭新的未来。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中国式现代化应运而生,它不是西方“泛民主”意识形态的现代化,更不是资本主义现代化。它是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当下的实际,探索出来的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这既是对传统的继承,也是对时代的回应。
在这个全球格局不断变化的时代,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国际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联合起来对中国进行围堵和打压,试图限制其发展空间;国内则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乃至生态等多个领域的改革进入了深水区,这些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紧迫性要求我们必须拥有新时代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国式现代化,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是一个时代的选择,更是这个时代的引领者,两者基于深厚的“时代性”背景逻辑,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坚定立场和明确的前进方向。这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是对传统现代化模式的超越,是对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彰显,也是对未来发展道路的一种深刻洞察和前瞻布局。
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于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
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和理论基础,其核心思想之一就是“人民性”,这一原则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推动者、创造者,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主体力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中,人民创造了历史,是决定社会发展变化的决定性因素。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人民不仅是实践的主体,更是评价和价值的主体。这意味着,一切现代化建设的成就,都必须以人民的需求、人民的福祉为衡量标准。同时,中国式现代化最深刻的动力就是人民群众的创造力、积极性和聪明才智,任何改革和发展都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充分发挥人民的主体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坚持人民至上”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不仅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只有坚持人民至上,才能真正实现以人为本、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才能真正做到人民利益高于一切。这些理论原则贯穿于党和国家政策制定之中,体现了对人民主体地位的尊重,确保了公平正义的实现以及对人民意志的坚定支持。新时代,面对新的历史使命和挑战,必须更加坚定地坚持人民性原则,只有广泛动员人民、紧紧依靠人民,始终与人民群众保持最密切的联系,倾听他们的声音,反映他们的意愿,保障和改善民生,才能为中国式现代化开辟全新局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辟崭新的道路。
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于中国实际的“独特性”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与传统西方国家的现代化方式存在显著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其独特的历史轨迹、文化传统和国情背景上。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又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均具备贴合中国实际需要的“独特性”。中央党校副教授王源曾总结道:“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源于独特的文化传统、源于独特的历史命运,源于独特的国情。”这一观点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点、理论特点、时代特点、民族特点珠联璧合。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步形成的,它深受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化传统影响,同时也与近代以来的历史命运紧密相连,这种“独特性”使中国走上了独具特色的现代化道路。
中国在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中,既吸收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先进经验,又与前苏联的僵化模式作斗争,坚定不移走科学社会主义之路。这种制度属性的独特性,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制度层面就与其他国家的现代化道路有着明显的区别,它植根于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历史实践,源于中华文明的悠久传统,走的是一条新型工业化和现代化道路。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创造的财富价值体系,区别于那些捍卫私有财产的资本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人追求的是共同富裕,这既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追求。中国实际的“独特性”不仅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特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重要特色。
理论因时代需要而产生,对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体两面的正确理解与把握,是我们党、国家、全社会共同面临的一项重要使命。只有从学习、探讨、交流、实践四个方面引导党员干部深入理解其深邃的思想内涵、核心的精神实质以及深刻的内在要求,才能更好地把握和实践党的理论与路线方针政策,确保我们的行动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为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全局提供坚强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徐坤.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科学内涵、基本特征与时代价值[J].求索,2022,(01):40-49.
[2]王怀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论中共十九大的理论贡献[J].党政研究,2018,(01):5-9.
[3]宋才发.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逻辑、丰富内涵与世界意义——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J].党政研究,2022,(06):4-14+123.
[4]臧峰宇.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逻辑[J].中国社会科学,2022,(07):39-55+204-205.
[5]曹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时代特征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6]孙代尧.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与人类文明新形态[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58(05):16-24.
(作者杨立钊系中共林芝市巴宜区委员会党校〈区行政学校〉助理讲师,刘尚志系中共林芝市委党校〈市行政学院〉助理讲师)
责任编辑/黄敏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