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学界关于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述评

2024-12-26徐冰李语涵

党史文苑 2024年12期

“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神,文以铸之”。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并结合历史经验、实践探索和前瞻性思考,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论述。2023年10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这一重要概念,立即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CNKI数据库检索显示,截至2024年6月底,与“习近平文化思想”相关的学术成果共有940余篇,发表在CSSCI来源期刊和北大核心期刊上,重点聚焦于“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关键词。主要的研究焦点包括“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逻辑、科学内涵、鲜明特征、实践路径以及其原创性贡献。在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总结后,提出了对未来研究的一些思考,旨在推动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深入探讨,拓展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一、对习近平文化思想形成逻辑的理论研究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重要理论成果,它不仅深刻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要求,也是中国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理论界从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文化逻辑以及现实逻辑四个维度,探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逻辑。

(一)理论逻辑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逻辑根植于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传承与创新。马克思主义将文化定位为社会上层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认为其与经济基础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作用,反映了特定社会的经济关系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该理论体系明确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国家发展与进步的根本方向。习近平文化思想将文化发展放置于这一宏大背景之下进行审视,明确提出文化发展必须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双重要求,进一步强调了文化的人民性与时代性。研究认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明观,旨在推动全球共同应对挑战。另有观点指出,其继承了党的文化建设理论,将文化建设置于国家发展大局的关键位置,通过战略布局推进文化发展。

综上所述,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逻辑基础既深植于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继承与发展,又紧密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通过强调文化的独立性与主导作用,以及文化发展服务于人民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展现其深厚的理论深度与时代价值。

(二)文化逻辑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植根于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并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大背景下得到提炼与升华。这一思想既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现代诠释,也是红色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互融合的成果。学者认为,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如“天下为公”“民惟邦本”“明德宏道”“义利兼顾”等理念,在治国理政实践中得到充分展现。这些传统文化理念不仅指导着国家治理的方向,也深刻影响着人民群众的思想行为。广泛的学界共识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红色革命文化,它在构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方面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为其提供重要的精神支柱。

综上所述,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结合,融合了历史与现实,指明了未来的发展方向。通过深入研究习近平文化思想,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与深远影响。

(三)现实逻辑:国情、民情和党情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紧密贴合了当今世界各个层面的现实情况与挑战,体现了国情、民情和党情三个方面的现实逻辑。

1.国情: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与发展需求。学术界普遍认为,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文化发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径,明确指出文化自信是国家发展的坚实基础。该思想强调必须适应时代变迁,积极发展符合时代特征的新文化和新文明形态,这既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逻辑起点,也是其基本前提。

2.民情: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文化期待。学术界有观点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是多维度、多层次、多方面的,需求数量与需求质量要实现同步发展。在数量层面,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存在明显的短板和弱项;在质量层面,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尚不高,全面性和包容性有待加强。

3.党情: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文化建设与发展。中国共产党在文化建设和发展中承担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然而,意识形态领域仍面临挑战,如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非主流意识形态以及西化趋势,它们通过影响人们的思想意识和社会实践,导致消极社会心态的滋生,阻碍了国家认同和家国情怀的培育。

综上所述,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现实逻辑深刻反映了当前国际国内文化发展的实际需求和挑战,提出了一系列符合中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的文化发展策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指明了方向,这一思想不仅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也是对当代世界文化发展的重要贡献。在这个思想框架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活力,不断走向世界舞台,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二、理论界关于习近平文化观论述内容的研究

(一)关于“何谓习近平文化观”问题的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一系列具有重大创新性的理论观点,其中涵盖了坚定文化自信并将其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之中。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了继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凸显了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有机结合。有学者认为,习近平文化思想主要表现为文化发展的自主性、自觉性和创造性。文化自信主要体现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理念的坚定信念。这些观点和理论为当代文化建设提供了明确的指引和强有力的支撑,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一步发展奠定了稳固的文化基础。

(二)关于“何以必要构建习近平文化观”问题的研究

习近平文化观被视为一种富有战略性和创新性的思想框架,深入研究和践行这一思想框架,以此推动中国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全面提升。有学者认为,习近平文化观中提出的文化自信与梁启超先生的“中华民族”概念同等重要,强调了中华民族的身份认同和价值认同。习近平文化观对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进行了系统概括,实现了对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理论建构,为理解中华文明提供了指引,并展现了新时代的文化自信。学者普遍认为,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典范,传承并创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人文精神和思想理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提供了文化引领,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升华。

(三)关于“如何践行习近平文化观”的研究

当前,我国在宣传思想文化建设实践的过程中,依然面临一系列现实难题,如言论不畅、表达不清、影响不大等问题,这反映出我国在宣传思想文化领域尚未完全跳出“负面舆论”的影响。学者指出,我们应当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与理论为指导,在借鉴西方文明时,应持有批判性的态度,实现转化和创新。学界普遍认为,我们应当追溯人类现代化进程的广阔历史长河,坚守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宏大格局,继续书写新时代文化使命传承赓续的丰富叙事,同时展现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广阔胸怀。

综上所述,理论界对习近平文化论述内容的研究,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习近平文化观的内涵、构建的必要性以及如何践行习近平文化观。学者们深入解析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系列理论观点,包括文化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在构建习近平文化观的必要性方面,学者们强调了其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全面提升中华文明的重要作用。此外,学者们还探讨了如何践行习近平文化观,提出了需要借鉴西方文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具体建议。整体而言,这些研究为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在习近平文化观的必要性和如何践行习近平文化观的部分,虽有学者提到了一些具体建议,但未深入分析其可行性和实施过程中可能面临的挑战。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进一步深入挖掘这些方面的问题,以实现对习近平文化观更全面、深入的理解。

三、研究现状评述与展望

学术界对习近平文化思想进行了广泛研究,涵盖历史渊源、理论内涵、时代背景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但深入挖掘仍处于起步阶段。当前研究体系分散,缺乏连贯性和系统性,尤其在“七个着力”与文化工作实践的关联性方面研究不足。文化建设工作的具体措施和对策研究也需加强,学术界尚未形成统一的文化宣传标准和路径,对如何管理和运用信息、构建积极正向的文化建设路径仍有待提升。研究视域也需创新,目前主要引述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和批示,研究多由马克思主义和思想政治教育学者进行,视角单一。未来需跨学科协同合作,以丰富和多元的视角全面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

【参考文献】

[1]范玉刚.习近平文化思想科学体系阐释论纲[J/OL].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04):1-18.

[2]陈鹏.习近平关于文明交流互鉴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逻辑理路与世界意义[J].思想教育研究,2024(02):18-23.

[3]康婉盈,周科朝.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三重逻辑:理论、价值、实践[J].学术探索,2024(02):8-14.

[4]刘成,李建军.习近平文化思想蕴含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06):100-111.

[5]胡海波,侯鉴洋.习近平关于文化重要论述的总体性探讨[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9(06):83-92+160.

[6]陈家付.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内在逻辑、理论创新和重大贡献[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4(01):29-38.

[7]李海舰,杜爽.发展不平衡问题和发展不充分问题研究[J].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22,26(05):72-81.

[8]任鹏,赵海男.习近平文化思想中的家国情怀:内涵、境遇与培育[J/OL].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24(04):1-9.

[9]陈金龙,蔡馥.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鲜明特征[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01):7-13+2.

[10]徐喆,白暴力.巩固文化主体性: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J].学术探索,2023(12):73-78.

[11]陈金龙.论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和文明自信[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02):6-9.

[12]胡钰.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战略内涵[J].青年记者,2023(21):36-40.

[13]陈金龙.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文明自信[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3(09):74-81.

[14]胡佳,田探.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导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文化选择——基于对“三大文化”的继承、弘扬与发展[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06):112-125.

[15]袁祖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理论内蕴及实践进路[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3(17):4-13+67.

[16]孟维嘉.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理路[J].理论与改革,2023(05):11-21.

(作者徐冰系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硕士研究生;李语涵系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黄敏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