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质书籍的空间营造
2024-12-26陈璐
摘 要:纸质书籍作为知识和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独特的空间属性和生产特征。在当今数字化浪潮的冲击下,纸质书籍的阅读空间仍然保留着其不可替代的价值。本文旨在探讨纸质书籍空间的建构与生产,分析其空间生产的理论基础,探讨书籍的空间属性,尤其是抽象属性、形式属性、物质属性和认知属性,并讨论书籍空间的独特性。通过对这些方面的深入研究,我们能够更全面地理解纸质书籍在当代社会中的作用及其存在的意义。
关键词:书籍空间;空间营造;空间生产;纸质媒介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7357(2024)28-00-03
纸质书籍,作为传统知识传播的重要媒介,其物理形态与内在内容共同构建了一种独特的空间感。这种空间不仅体现在书籍的物理尺寸、装帧设计以及纸张触感等直观要素上,更蕴含于文字间所勾勒出的想象世界与文化语境中。通过纸张的翻动、墨香的弥漫,读者得以跨越时空界限,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从而在精神层面构建出一个超越现实的思维空间。因此,对纸质书籍空间营造的研究,不仅是对书籍设计艺术的探索,更是对人类文化记忆与情感联结的一次深刻反思与重构。
一、书籍与建筑的概念互通
关于“书籍类似建筑”的比喻并不鲜见。书籍是信息的构筑物,建筑是空间的信息场,两者被解读为具有相似的认知和共通。纵观建筑艺术的历史,它一直是人类文明进程的“大型书籍”。早期人类把传说写成符号刻在石碑上,这是“文籍”最早的形式之一。随着记载的符号和信息越来越多,人们将各种文学、传说等内容刻在建筑上展示出来。15世纪印刷书籍普及之前,西方建筑一直都是人类文明进程的主要记录手段。因此,建筑文化与人类认知互相催生,颇有渊源[1]。
若将书籍喻为建筑,则书籍即为信息打造了一个“栖息地”。此外,无论是书籍还是建筑,其设计过程都蕴含着立体思维。建筑艺术凭借建筑元素的巧妙编排、三维结构的搭建、平面的巧妙规划、内外空间的和谐处理、门窗样式的精心设计、色彩的精心调配,乃至装饰与壁画的完美融合,赋予人们以美的感受。书籍设计则运用其独特的艺术语言,通过营造特定氛围与意境,彰显书籍的独特魅力。书籍设计,类似于建筑的形态与空间语言,书籍的开本设计与装帧造型扮演着重要角色。而开本的大小、长宽比例、厚薄关系的调整,均可创造出截然不同的视觉效应。建筑作为三维空间与时间的载体,超越了平面视觉的局限,使人们能够亲身体验时空的流转。同理,书籍设计也应以此为出发点,通过版面布局、文字风格、叙事技巧、色彩搭配、审美观念、形式语言、印刷装帧等多种设计手法,构建一个理想的信息栖息地,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感受到页面空间的“流动”,在翻页之际享受诗意盎然的阅读体验,让思绪在阅读的空间领域中自由翱翔。
二、书籍的空间构造学说
图书学研究认为,书籍设计是一种“构造学”,是营造书籍外在造型的感性构思和内在信息传递的理性思考,是设计者对设计主题在知觉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合理组织,经过周密的计划、精心的策划、节奏的把握、工艺的运筹等一系列有条理、有秩序的构思,构建出的“构筑物”。因此,图书学也认为书籍与建筑有诸多相似之处,并将书籍的开本与造型比拟为建筑的形态和空间语言,书籍的插图与版面设计比拟为建筑的装饰与平面布局,二者都是一种立体的思考行为,都是集创造性、技术性、艺术性于一体的交叉性技艺,都通过自身独特的艺术语言产生千变万化的视觉效果,给人以美的享受。
书籍的空间构造学还强调,书籍的翻阅过程如同在建筑空间中穿梭,每一页、每一章都是通往不同知识和思维。同时,纸张的质感、墨香的弥漫,以及装帧的细腻,共同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氛围,使读者在阅读时仿佛置身于一个精心设计的环境中。这种空间与时间的交织,不仅丰富了书籍的层次感和阅读体验,也深刻体现了书籍作为文化载体的独特魅力和深远意义,使得书籍设计成为一门既古老又常新的艺术科学[2]。
三、书籍的空间营造
(一)空间生产的理论框架
“空间”是传统艺术研究中一个常见的概念和词汇,如建筑空间、图画空间、器物空间等。但是,传统艺术学并没有围绕“空间”为核心概念建立阐释框架。到了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空间”的观念开始迅速普及和深化,成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最具启发性的学术概念之一。例如,亨利·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1901—1991)在其著作《空间的生产》中通过大量案例证明“空间”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1926—1984)更是直言20世纪为“空间的纪元”。
空间生产理论起源于人文地理学、社会学和文化研究,主要关注空间如何通过社会实践和文化活动而被创造和改变。巫鸿在《“空间”的美术史》一书中认为,空间是由作品建构起来的结构性关系,一方面可以被用来描述和界定艺术的题材和风格,另一方面也指涉艺术品的环境、场地和流通。亨利·列斐伏尔在《空间的生产》中提出,空间并非一个静态的背景,而是通过社会实践和文化活动不断被创造和重塑的动态过程,是动态的、充满社会关系和文化意义的。这些理论为我们理解书籍的空间生产提供了重要的视角和方法[3]。
(二)莱布尼茨的空间观点
多数哲学家视绝对空间为一种既定的实体,并认为空间本身包含诸如形状、关系、比例、数字等内涵。然而,莱布尼茨(Gottfried Leibniz,1646—1716)对这一观念提出了异议,他主张空间“本质上”既非虚无,也非实体,更不是事物的全体或集合形态。莱布尼茨认为,空间本质上难以直接认知。为了辨识空间中的物体,我们需借助坐标轴、原点以及左右坐标等方向性概念。他强调,空间本质上是已被占据的。那么,占据空间的是什么呢?答案是某个特定的身体——这里所指的身体,既非泛指也非有形,而是具体而特定的存在。这个身体能借由姿态指示方向,通过旋转确定循环,从而界定并定位空间。因此,在莱布尼茨的观念中,空间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即,空间既拥有抽象的特质,使数学思维将其视为基本存在(进而易于赋予其超验性),也具备具体特征(因为正是空间使得身体得以存在,并展现出其物质形态)。空间并非一个预设的、仅包含形式属性的真空。莱布尼茨批判并否定绝对空间的存在,意在反对将空间视为等待物质或身体填充的容器的观念。按照这种观念,(形式的)内容与(物质的)形式被割裂开来,导致两者间的差异变得模糊不清。因此,我们在讨论书籍空间时,也可以参考莱布尼茨的空间观点,把形式空间与物理空间分割开来进行结构性分解,以此探讨书籍空间的概念和属性[4]。
(三)书籍的空间属性
日本书籍艺术家杉浦康平也认为,书籍不是凝滞而静止的,而是构造和指引周边环境有生气的元素,书籍设计要造就信息完美传达的气场,这是引导读者进入信息建筑的建构过程,要把握读者阅读的时间、空间、节奏等,掌握纸媒的构成语言和阅读语法。杉浦康平洞察到书籍作为一种文化媒介的空间属性——书籍空间的营造不仅要实现信息的准确传递,更要营造一种氛围或情境的“气场”,引导并促进读者与信息之间的深度交流与互动。这一过程要求设计者充分考虑到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时间维度、空间布局以及阅读节奏等因素,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阅读体验的综合框架。时间维度涉及阅读的速度、顺序以及持续时间;空间布局则关联到书籍的物理形态、页面布局以及视觉元素的分布;而阅读节奏则是指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情感与注意力的起伏变化。我们可以尝试对书籍空间进行多个维度的分解,这些维度共同构成了书籍作为物理与文化载体的独特空间特性。
1.形式属性
书籍的形式属性主要体现在其物理形态和设计上,包括书籍的尺寸、排版、封面设计等。纸质书籍的形式属性直接影响阅读体验。首先,尺寸与排版。书籍的尺寸和排版方式对阅读的舒适度和可读性有重要影响。较小的书籍便于携带,但可能影响阅读时的视觉体验;而较大的书籍则在信息呈现上更具优势。排版设计的美观与否也直接影响读者的阅读兴趣和理解程度。合理的排版能够引导读者的视线,提高信息的传递效率。其次,封面设计。书籍的封面设计是其形式属性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读者的第一印象。封面的图案、颜色和字体等设计元素能够传达书籍的主题和情感,吸引读者的注意。良好的封面设计不仅能够提升书籍的市场价值,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文化地位。
2.物质属性
书籍的物质属性涉及其材料和物理结构。纸张的质感、重量和耐久性等都影响着纸质书籍的使用体验。书籍材料的选择——纸张的种类和质量直接影响书籍的触感和耐用性。高质量的纸张不仅提升了书籍的视觉效果,还延长了其使用寿命。纸质书籍的物质属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市场定位和受众群体。艺术类书籍通常使用优质纸张,以展示精美的插图和设计。纸质书籍的物理结构——包括装订方式和页数等,也会影响其阅读体验。精装书和软装书在使用感受上有明显差异。精装书更具收藏价值,但价格较高;软装书则更轻便,适合日常阅读。这种物质属性的差异在市场上形成了不同的消费群体[5]。
3.认知属性
书籍的认知属性涉及读者对书籍内容的理解和反应。在纸质书籍的阅读空间中,认知属性对知识的获取和思想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信息处理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相较于数字书籍,纸质书籍提供了更为直观和连贯的阅读体验。研究表明,纸质书籍更有利于信息的记忆和理解。纸张的物理触感和翻页的过程,都增强了读者的沉浸感,使得信息处理更为有效。
纸质书籍的认知属性还影响着思维的发展。阅读纸质书籍不仅是信息的获取过程,更是一个思维碰撞和内心对话的过程。通过与书籍内容的互动,读者能够拓展思维,形成独立的见解和判断。这种思维的深化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抽象属性
书籍的抽象属性涉及其文化和象征意义。在纸质书籍的阅读空间中,书籍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文化认同和社会价值观的象征。抽象属性反映了书籍在特定社会和历史背景下所承载的意义。通过阅读特定的书籍,读者能够认同某种文化或思想。例如,古典文学作品在特定社会中被视为教育和修养的标志,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某些经典文学作品被视为文化遗产,其在阅读空间中的地位超越了信息传递的功能,成为文化身份和历史记忆的象征。书籍的选择和阅读习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个体的文化认同和社会归属感。书籍的抽象属性还体现在其传递的社会价值观上。不同类型的书籍在社会中承担着不同的角色,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例如,历史类书籍可以帮助读者理解过去,从而影响其对现实的看法。通过阅读,个体不仅获取知识,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特定的价值观和思想。
四、书籍空间的独特性
书籍的空间生产不仅仅是物理上的存储和展示,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纸质书籍的空间具有独特性。纸质书籍的阅读空间提供了独特的沉浸体验。翻阅纸质书籍的过程让读者能够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和内容的积累。纸张的质感和书籍的厚度使得阅读过程更加真实而具体。这种沉浸感在数字阅读中难以复现,因为数字界面的互动往往分散了读者的注意力。纸质书籍在文化记忆的传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经典文献和历史书籍通过物理形式得以保存,成为文化记忆的载体。在纸质书籍的阅读空间中,读者能够与过去的思想和历史进行对话。这种对文化记忆的承载,使得纸质书籍超越了单纯的信息传递,成为文化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
纸质书籍的空间为知识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提供了可能。不同类型的书籍在纸质形式中能够展现出独特的特点,如艺术类书籍的插图和设计、文学类书籍的语言风格等。这种多样性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体验到丰富的感官刺激和情感共鸣,进一步增强了纸质书籍的吸引力。书籍设计师吕敬人认为,书籍设计必须让读者在页面空间中“行走”,在翻阅过程的时间流动中获得诗意阅读的体验,更可流连于阅读空隙的“间”的联想。
五、结束语
纸质书籍阅读空间的建构与生产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空间生产的理论基础、书籍的多重空间属性以及其独特性。通过对抽象属性、形式属性、物质属性和认知属性的深入分析,我们能够更全面地理解纸质书籍在当代社会中的作用。尽管数字化时代的到来给纸质书籍带来了挑战,但其独特的空间价值和文化意义仍然不可替代。未来,我们需要继续关注纸质书籍的阅读空间,探索其在文化传播和知识分享中的重要角色。
参考文献:
[1]吕敬人.当代阅读语境下中国书籍设计的传承与发展[J].编辑学刊,2014,(03):6-12.
[2][法]亨利·列斐伏尔.空间的生产[M].刘怀玉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21.
[3][美]巫鸿.“空间的美术史”[M].钱文逸,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
[4]吕敬人.书艺问道:吕敬人书籍设计说[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7.
[5]吴平,胡程立,编著.图书学[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