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向跨文化传播的影视动画语言与符号

2024-12-25杨泽宇

艺术大观 2024年29期

摘 要: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影视动画作为跨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在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理解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本文首先分析了影视动画语言与符号的构建要素,总结了影视动画在跨文化传播中面临的挑战,如文化差异导致的误读问题及本土文化符号的弱化现象,并提出相应策略;归纳提升中国影视动画跨文化传播力的路径与方法。研究发现,强化文化自信、优化文化符号的国际化适配以及深化国际合作与理论创新,是推动中国影视动画在全球文化交流中崭露头角的关键。

关键词:跨文化传播;影视动画;语言与符号;文化适配;国际化传播

中图分类号:J9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7357(2024)29-00-03

在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传播已成为不同国家和地区间实现文化理解、融合与认同的重要途径。影视动画作为一种集语言、符号和视觉艺术于一体的文化传播载体,以其生动形象的表现形式和广泛的受众基础,成为跨文化交流的独特媒介。通过动画语言与符号的设计与运用,不同文化可以借助这一形式更直观地展示其价值观与独特内涵。然而,文化差异也可能导致符号误读与传播障碍,如何有效运用影视动画语言与符号实现文化传播成为亟待研究的课题。本文旨在探讨影视动画语言与符号在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从理论和实践层面为提升中国影视动画的国际传播力提供支持,聚焦动画语言与符号的构建及其在跨文化传播中的适配策略,为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创新路径与理论依据。

一、影视动画语言与符号的构建要素

影视动画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其语言与符号的构建是实现有效跨文化传播的关键[1]。语言、视觉符号和声音符号共同构成了影视动画的核心表达要素,不同要素在叙事和文化传递中各有侧重。

(一)动画叙事的语言特征与文化适应

动画叙事的语言具有鲜明的跨文化传播特性,能够通过视觉化的语言和情节设计降低语言和文化障碍。具体而言,动画语言倾向于使用简明、生动的表达方式,通过直观的视觉画面和动作传达复杂的情感与思想,这种特性使其具备较强的文化适配性。例如,象征性语言的使用、情感驱动的叙事以及角色对话的语言简化,能够帮助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更容易接受和理解动画内容。在跨文化传播中,不同文化的叙事风格也呈现明显差异。以西方与东方动画为例,西方动画通常强调个人英雄主义,叙事节奏紧凑,情节更注重逻辑性;而东方动画则偏向群体意识的体现,叙事节奏相对缓慢,情感表达更为细腻。这些差异表明,在构建动画叙事时,如何平衡本土文化特性与全球化叙事需求,是实现跨文化传播的重要议题。

(二)视觉符号的使用

视觉符号作为动画叙事的重要部分,能够通过图像、色彩和形象设计传递深层次的文化意义。图像符号常用于直接表现文化特质,如建筑风格、传统服饰ZXjtJDX4dcqReUa9J/BvhnjVkxLmarKssv8KX9sgGTY=或民俗图案,这些符号元素能够有效地唤起观众对特定文化的联想和认同。色彩是视觉符号中最具情感表现力的要素,不同文化对色彩的象征意义存在差异。例如,红色在中国文化中象征喜庆与热烈,而在某些西方文化中则可能与危险或警示相关。因此,动画设计需充分考虑受众文化背景,以色彩传达更具普适性的情感共鸣。形象设计方面,动画角色与场景往往承载了特定的文化意象。角色设计不仅需符合叙事需要,还需注重符号化特征,以增强角色的辨识度和文化属性。

(三)声音与音乐符号

声音和音乐作为跨文化传播中无语言媒介的代表,具有强烈的情感感染力和文化沟通能力[2]。音乐在影视动画中的应用,能够通过旋律、节奏和乐器的选择直接唤起观众的情感共鸣。例如,传统民乐的使用可以展现动画故事的文化背景,而融合现代音乐元素则有助于吸引年轻观众。此外,声效与配音在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声效的恰当使用不仅能增强动画的沉浸感,还能通过模仿自然或环境声音增加观众的文化认同感。而配音则需要在语言转译和文化适配之间找到平衡,通过选择适合目标文化的语音表达方式,让观众感到更贴近自身文化语境。尤其在跨文化传播中,多语言版本的配音成为吸引国际观众的重要手段。例如,迪士尼动画往往会为全球市场制作多语言版本的配音,同时保留具有文化共鸣的台词与语境,从而实现更广泛的受众覆盖。

综合来看,影视动画语言与符号的构建涉及语言叙事的文化适配、视觉符号的文化意象表达FPLT3M7Qjc5z0xzcVYxwKIKjHb8LLBog5LFShj8pq1Q=以及声音与音乐符号的情感共鸣。这些要素共同作用,使影视动画成为跨文化传播中极具潜力的媒介形式,同时也为其国际化传播与文化适配提供了理论与实践依据。

二、影视动画在跨文化传播中的挑战

(一)文化差异导致的误读与接受度问题

跨文化传播中,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对影视动画中的符号、叙事和主题可能产生不同的理解甚至误读。文化符号往往承载着某种特定的文化意义,但在跨文化传播中,这些符号可能由于目标文化的不同认知框架而被曲解[3]。例如,中国传统神话题材动画中的龙被视为吉祥与力量的象征,而在部分西方文化中,龙则可能被解读为危险或邪恶的象征。这种符号解读的偏差容易造成文化输出的效果与预期不符,甚至可能引发文化冲突。接受度问题也是一大挑战。某些文化中广受欢迎的叙事模式或艺术风格,在另一些文化中未必能引起共鸣。例如,中国水墨风格动画《小蝌蚪找妈妈》虽然在国内被视为经典,但对不熟悉水墨画表现形式的国际观众而言,其视觉符号可能显得陌生甚至难以理解。因此,如何平衡本土文化特性与国际观众的接受习惯,成为影视动画跨文化传播的重要课题。

(二)本土文化符号在国际化传播中的弱化现象

在追求国际化传播的过程中,部分影视动画为了迎合国际市场而选择弱化甚至舍弃本土文化符号。这种现象虽然可以在短期内提高动画在国际市场的接受度,但从长远来看,却可能削弱文化输出的效果。以迪士尼改编的《花木兰》为例,尽管该作品试图展示中国文化,但对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过度西化处理,导致其在国际市场取得一定成功的同时,也遭到部分中国观众的质疑。这种文化符号的淡化不仅削弱了作品的文化独特性,还可能引发文化误解。在全球化语境下,文化强势地区的符号体系往往具有更高的传播力和吸引力,容易造成本土文化符号在国际传播中处于劣势。例如,日韩动画在全球市场的成功经验表明,其对本土文化符号的坚守与创新为其传播力的提升提供了保障,而其他文化可能因为缺乏这种文化自信而陷入符号弱化的困境。

三、对中国影视动画跨文化传播的建议

(一)提升文化自信,强化本土符号表达

1.立足文化根基,彰显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文化自信是跨文化传播的根基。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影视动画应善于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灵感,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化符号[4]。例如,中国神话、民间故事和传统艺术形式都可以为动画创作提供源源不断的素材。《哪吒之魔童降世》《大鱼海棠》等影片的成功证明了这一点。通过强化本土文化符号的表达,塑造鲜明的文化形象,可以提升中国影视动画在国际市场的辨识度。

2.鼓励文化多样性表达,避免单一化呈现

中国文化具有区域性、多民族性等多样特点,影视动画应尽可能展现这一文化多样性。例如,可以在创作中加入不同地域或民族的文化符号,如藏族、蒙古族或傣族的特色艺术和文化,打破传统文化符号过于集中于主流汉族文化的局限,使作品呈现出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

3.建立文化符号与全球文化的对话机制

强化本土文化符号表达不仅是自我展示,更需要与全球文化进行对话。在创作中,动画可以通过与国际观众熟悉的符号和叙事模式相结合,找到文化共鸣点。这种“以全球视角讲述中国故事”的方式,可以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例如,结合西方英雄叙事结构重塑中国神话故事,既保持了文化特性,又能被国际观众理解和接受。

(二)加强文化符号的国际化适配

1.注重文化符号的通俗化与易懂化

在跨文化传播中,文化符号的适配性决定了观众的接受度。中国影视动画应通过视觉语言、叙事方式和角色设计等方面的优化,让文化符号更通俗易懂。例如,将传统艺术形式如京剧、剪纸或书法符号化为视觉语言时,可以弱化其复杂性,突出其标志性特征,从而更容易被国际观众识别。

2.开展目标市场的文化研究

国际化传播离不开对目标文化的理解。中国影视动画可以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习惯和审美偏好进行研究,针对性地调整内容。例如,在对西方市场推广时,可以增加更贴合其文化背景的细节,如在动画人物设定中采用更符合西方审美的比例与色彩搭配;在面向东南亚或中东市场时,注重文化禁忌的规避与情节的本地化改编。

3.引入国际化制作标准

中国影视动画应与国际接轨,从创意开发到制作技术都引入国际化标准。特别是在视觉效果、叙事节奏、角色设计等方面,与国际市场对接能够显著提升作品的竞争力[5]。例如,《白蛇:缘起》通过引入国际化制作理念,在画面质量和叙事结构上达到了国际市场的主流审美标准,从而实现了成功的跨文化传播。

(三)推动与国际影视动画产业的交流与合作

1.加强与国际知名动画公司和创作团队的合作

与国际一流的动画公司进行合作,不仅能够学习先进的制作技术和叙事理念,还能通过国际化团队提升文化输出的效率。例如,中国动画公司可以通过联合制作、版权合作等形式,与迪士尼、梦工厂或日本东映动画等知名企业展开深度合作。这种合作既能扩大中国动画的国际影响力,也能通过文化碰撞促进创新。

2.构建跨文化合作平台

中国可以借助国际电影节、动画节等平台,推广本土影视动画作品,增强国际话语权。例如,近年来中国动画通过参与安纳西国际动画电影节等活动,不断扩大国际影响力。同时,还可以主办以中国文化为主题的国际动画论坛,吸引国际优秀创作者参与,共同探索文化传播的新路径。

3.开展动画教育领域的国际合作

在影视动画产业的人才培养方面,可以加强国际化教育合作。例如,与国际知名艺术院校建立联合培养机制,吸引优秀动画人才。同时,可以邀请国际动画大师来华授课,促进中国动画创作者在技术和创意上的提升。

(四)加强影视动画语言与符号研究的理论创新

1.构建影视动画跨文化传播的理论框架

中国影视动画在跨文化传播中应注重基础理论研究,通过符号学、传播学、文化研究等多学科视角,建立影视动画语言与符号研究的理论框架。例如,可以以动画叙事、视觉语言和声音符号为切入点,探讨符号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的传播效果,从而为动画创作提供理论指导。

2.推动影视动画符号学研究

通过符号学分析,不断挖掘本土文化符号的深层内涵与传播路径。例如,可以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在动画中的表现形式及其接受效果,探索符号意义的现代化转译方法[6]。同时,也可以借鉴国际经典动画在符号创新方面的经验,为中国动画的符号体系创新提供参考。

3.关注技术与文化的结合

随着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的发展,影视动画的制作与传播方式正在发生变革。中国影视动画应注重研究技术与文化结合的创新模式,通过技术手段增强文化符号的表现力与传播力。例如,利用AI技术实现多语言实时翻译,降低语言障碍对文化传播的影响;通过VR技术获得沉浸式文化体验,增强动画作品的国际传播效果。

(五)文化符号的再创造与融合

面对文化差异和接受度问题,再创造与融合成为解决这些挑战的重要策略。再创造意味着将本土文化符号以创新的方式进行表现,使其既能保留原有的文化内涵,又能适应国际受众的理解能力。例如,《哪吒之魔童降世》在中国传统神话的基础上,对角色形象和叙事方式进行了现代化改编,使之更符合年轻观众的审美需求,同时也增强了作品的国际传播力[7]。融合则指将本土文化符号与目标文化的符号体系相结合,通过符号间的对话实现文化共鸣。例如,《功夫熊猫》通过中国传统功夫文化与西方叙事风格的结合,不仅展现了中国文化元素,也满足了国际观众对娱乐性与文化性的双重需求。

四、结束语

提升中国影视动画在跨文化传播中的竞争力,需要从文化自信、符号适配、国际合作和理论创新四个方面协同推进。这不仅有助于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也将为全球文化多样性贡献独特的中国智慧与创意。在未来,中国影视动画应持续探索文化表达与技术应用的融合路径,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张培培.影视动画中色彩语言的功能与魅力研究[J].玩具世界,2024,(09):84-86.

[2]张环宇.他山之石:爱尔兰动画的跨文化传播策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23.

[3]张婷婷.关于语境视域中影视动画视听语言的探析[J].才智,2023,(08):77-80.

[4]韩健国.基于多媒体环境下数字媒体艺术在影视动画中的应用——评《影视动画视听语言》[J].热带作物学报,2021,42(10):3062.

[5]吴浏.影视动画视听语言课程教学改革创新路径——基于“互联网+”的视域[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21,43(S2):202-204.

[6]徐秀萍.当代语境下的影视动画视听语言研究[J].参花(上),2019,(08):148-149.

[7]陈兴.视觉语言对影视动画场景设计的影响[J].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2019,(15):114+116.

作者简介:杨泽宇(1995-),男,安徽宿州人,博士在读,从事动画的跨文化传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