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们江流域朝鲜族农乐舞的历时性与共时性
2024-12-25罗旋
摘 要:农乐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人类文化遗产,不仅可以追溯到古代,而且至今仍在图们江流域以鲜活的姿态延续。本文选取了图们江上、中、下流域具有代表性的农乐舞作为田野样本,立足于线性文化遗产研究,以农乐舞文化整体研究与比较研究的视野,对朝鲜族生计方式与民俗游戏中活态传承的农乐舞仪式进行了跨地域的田野追踪。通过历史资料与田野调查的结合,考察了不同地域的农乐舞文化,从历时性与共时性的角度探讨农乐舞的当代呈现。
关键词:图们江流域;历时性;共时性;朝鲜族农乐舞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7357(2024)29-00-03
一、图们江流域农乐舞的历史溯源
在历史的长河中,图们江流域曾是中国东北地区五大流域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图们江不仅曾见证过国家经济斗争的激荡,还承载了东北亚海上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历程。在15世纪之前,图们江两岸由中国的少数民族女真族所统治。然而,随着李氏朝鲜的崛起和扩张,图们江开始成为中朝两国的界河,两岸分别居住中朝两国的边民。尽管历史上有过纷争和冲突,但图们江流域始终是两国文化和经济交流的重要通道。此外,图们江流域还见证了中朝两国之间的历史变迁,并成为朝鲜移民首选的定居地。
19世纪20年代,只有几户人家来到安图县新屯村,人们为了生存,白天垦荒种地,在田间休息时边喝米酒边敲打盛米酒的水瓢边跳舞,晚上围着篝火跳着原始的农乐舞来缓解疲劳,放松心情,相互之间鼓励。到了30年代,庆尚南道的和田村整体移民到新屯村,由此出现图们江上游最早的农乐。1845年以后两国政府松弛封禁,迁入江北定居的移民逐渐增多。1869年前后,朝鲜北部地区连年发生前所未有的自然灾害,朝鲜人纷纷迁入图们、鸭绿两江北岸。据统计,1904年图们江北岸“北间岛”地区的朝鲜人已达到五万余人,主要集中在红旗河、嘎呀河、布尔哈通河、海兰江、密江、珲春河等图们江支流居住,河流为农耕生产提供水源的同时形成了一个农乐舞发展的空间[1]。
朝鲜江原道春川郡新东面沙岩里移民迁至汪清县的影壁砬子,带来了汪清最早的影壁砬子农乐,但是这里的气候条件较差,水源又不足,极不适合开垦水田。于是,村民逐渐迁移到蛤蟆塘、西崴子、百草沟、仲安、棉田等适合农业发展的周边村落。在这一阶段,移民已失去了自由移民时期的那种与地理密切相关的地域性倾向,朝鲜南部地区的移民开始大量迁入。同时,图们江流域的朝鲜移民群体已呈现来自朝鲜南北不同地区的混居生活,这也是图们江流域朝鲜族农乐舞出现不同形式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图们江流域朝鲜族农乐舞艺术特色
1936年,在朝鲜总督府的《部落记》一书中明确记载了17世纪初产生了“农乐”这一概念,因此,朝鲜族“农乐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朝鲜的“农乐”。传统农乐最初是以家族为单位进行的歌舞游戏,之后范围扩大到村落集体的歌舞活动,古代朝鲜,男女老少连续几天几夜表演以“长短”为核心的歌舞、杂技、游戏等艺术,主要反映了集体生活劳动和精神体验的群众艺术,是朝鲜族精神世界的折射和智慧的结晶,也是朝鲜族创造的艺术瑰宝,体现了古代朝鲜的世界观和民俗观。尽管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农乐舞列为中国唯一的一个舞蹈类项目,但实际上,农乐舞是一种包括音乐、舞蹈、仪式、游戏、杂技等多种文化元素在内的综合性艺术,其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和含义深刻的民俗信仰,无不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信息,这一文化瑰宝也随着人口迁移与文化转移在我国图们江流域用特殊的文化符号和鲜活的形式延续至今[2]。
朝鲜族的农乐舞以丰富多彩的形式与深邃的内涵,吸引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图们江流域的农乐舞由几支气势恢宏的队伍组成,包括以小锣手为核心的乐队,由象帽舞、长鼓舞、假面舞、扁鼓舞、鹤舞等传统舞蹈构成的舞队,各具文化内涵的农旗队,以及各种杂色扮演者等。其“长短”保留了传统农乐“12次”中最经典的扎晋莫里、挥莫里、古格里、打令、萨日普利、阳山道、安当八种长短。一般以ABC形式编排长短,以慢板的扎晋莫里长短开始,然后逐渐加快,最终在表演长象帽时使用快板的挥莫里长短;或者以ABA形式编排,中间慢板用古格里长短,开头和结尾选择快板的挥莫里长短。个别特殊舞蹈采用固定的长短,如表演背架舞时用打令长短,表演象帽舞的穿圈技法时用安当长短最合适。当然,除了歌舞,庭院游戏和杂技也是图们江流域朝鲜族农乐舞的重要艺术特色,其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充分展现了对历史的延续与传承。
三、图们江流域农乐舞的发展现状
目前,图们江流域经过各地区的本土化之后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农乐活动,最具代表性的是安图县祈愿型农乐舞①、和龙市劳作型农乐舞②、汪清县演绎型农乐舞③。
(一)图们江流域上游农乐舞
安图县新屯村的祈愿型农乐舞自传入以来始终坚持对传统农乐仪式的保留,一年当中与农耕密切相关的节气都要举行相应的仪式,包括端午节、中秋节、正月十五等,然而春夏秋冬各个季节所呈现的形式略有不同[3]。
首先,五月是插秧的季节,也是农耕的开始,这个季节就要祈求风调雨顺,所以会有一系列的仪式,充分展现了朝鲜民族以农耕为主的民俗生活。其次,芒种和秋收之间为夏季,农民结束了播种之后会选择一两天进行休息。相邻的村部之间会组织龙头游戏、掷柶和拔草龙等活动,输掉游戏的一方需要给获胜的一方免费干一年的农活,这是一种以农乐游戏为主的仪式。再次,中秋节是收获的季节,早上起来到牛棚喂牛吃五谷饭和黄豆面打糕,对牛一年耕地劳作表示犒劳,主要表达农耕离不开主要的劳动力“牛”。最后,元旦或正月十五最与众不同的就是“烧月宅”。烧月宅(或称烧月亮房)起源于过去的战乱时期。当时,男人外出打仗,每逢正月十五的月圆之夜,妻子会爬上屋顶踩着瓦片望向月亮许愿,希望自己的丈夫早日平安归来。后来,这一习俗演变为用玉米秆搭建的架子,上面放一个月亮,村民围绕篝火共同祈福,希望村里一年平安顺遂。因此,在一年四季的不同节气中,节日农乐舞的活动安排各有侧重,没有固定的模式,但无论形式如何变化,这些活动始终寄托着农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祝福。
例如,2021年5月19日,在朝鲜族自治州安图县新屯村举办的朝鲜族农耕节上,对整个农乐舞的仪式过程进行了田野考察。根据现场实录,安图农乐队编制共有145人:旗手19人、打击乐28人、牛头游戏48人、舞蹈50人(假面舞30人、农妇14人、象帽舞6人),可见,当代农乐舞中“舞”的比例大大增加,这也是目前韩国“农乐”和我国“农乐舞”的最大区别[4]。
县文化馆的演员及村民身着朝鲜族民族服饰,在村部院内集合,有的人手持大旗、大鼓、手鼓、长鼓、小锣等打击乐器,有的人佩戴象帽、假面、背架、草帽等舞蹈道具。所有人按照身份的不同排成方阵,起手拉开间距站在外围。随着敲锣打鼓声响起,院内的人们开始按顺序接龙走圆形队列,接龙完毕后,由旗手领头,穿过村子和田地,来到山脚下的祭台,众人伴随敲打声一同前往。同时,也会开展掷柶、顶瓮和投壶等民俗游戏,充分展现了朝鲜族勇往直前、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有助于增强朝鲜族的团结力和凝聚力。
(二)图们江流域中游农乐舞
和龙“劳作型农乐舞”没有祈愿的仪式,也没有专业的舞台设计,有的只是通过一个个简单的舞蹈和表演来展示最淳朴的农民劳作过程。它是以乐、戏和舞为中心的一种综合性表演形式,其特色是以“戏”为中心,情节非常紧凑。通过背架舞和插秧舞等舞蹈表达朝鲜族春种的过程,其舞蹈动作皆源于农耕的真实写照,还加入了“三老人”表演农民在锄地休息时坐在地头喝米酒的细节设计,同时拔河游戏穿插在春种和秋收之间进行过渡,最后随着草垛的出场再一次跳背架舞表示丰收。虽然出现了两次背架舞,但是背架上用的道具不同来反应不同的阶段,第一次背的是绿色的秧苗表示春种,第二次背的是金黄色的水稻表示秋收,非常实际地还原了农民在田间地头的生活。
和龙农乐队编制简单且方正,共有104人:旗手19人、打击乐10人、圆鼓舞20人、手鼓舞32人、背架舞20人、表演3人(三老人)。和龙“劳作型农乐舞”是以表达农民劳作生活为主题的农乐舞,主旗上写着“头道农乐”四个大字,两旁分别为“青龙旗”和“白龙旗”代表两个不同的村部,各队还有镰刀、牛犁、锄头和水稻等带有农耕元素的农旗,“劳作农乐舞”中的农旗主要起到在农耕劳作以及拔河等游戏中可以为农民加油鼓劲、团结凝聚力的作用。可见,农乐舞中的农旗都有不同的含义[5]。
与其他地区不同的是,和龙地区在农历六月十五流头节时会举办农乐舞,流头节这一朝鲜族传统节日是一个集体性、参与性都很强的节日。流头节上,村民身穿民族节日盛装,在白衣老者的带领下,高举“农者天下之大本”的旗帜,举行流头荐新仪式,并进行东流水头沐浴仪式。
(三)图们江流域下游农乐舞
目前,汪清县发展为演绎型农乐舞,编制共有108人:旗手20人、打击乐8人、杖鼓舞13人、大鼓1人、太平唢1人、长象帽2人、短象帽14人、背架舞8人、簸箕舞8人、手鼓舞(中象帽)32人、表演1人,可见,其队伍之庞大。从其编制可以看出,汪清农乐中舞蹈人数占总人数的70%,说明此地的农乐舞已经形成了以舞蹈为重心的形式,象帽舞受芭蕾舞的影响都是挺胸收腹,多人同时摇的时候为了整齐重心在脚跟,采用三方向、七方向等芭蕾舞的训练方法,加速了象帽舞从民间走上舞台。
汪清县农乐舞的个性化发展还体现在农旗上,其农旗除了“农者天下之大本”以外还有一个“乐者天地之和”,意思是民以食为天,农作物是人类得以生存的根本保障。然而“乐”所表现的是天地间的和谐,因为和谐万物能化育生长。因此,将“农”和“乐”放在一起刚好可以解释农耕之际为什么要用代表风、雨、雷、云的四物乐。
汪清县农乐舞重视舞蹈艺术迭代创新的同时也保留了个别仪式环节。比如,正月十五由村里的长辈组织的烧月亮房,为什么选择这一天烧月亮房呢?因为正月十五月圆代表团圆。汪清县月亮房的搭建也是非常有讲究的,与一年四季二十四节气一一对应。月亮房是由4根柱子搭建起来的,代表一年四季。然后选365根松树或者竹子堆在周围,用草绳绕着搭建好的月亮房缠24圈,分别代表一年365天的二十四个节气。最后村民手拉手围着点燃的月亮房转圈,有愿望的人可以把心愿写在纸上然后扔到火里,通过这样的方式告诉月亮,想让月亮帮他实现愿望。
四、图们江流域农乐舞的文化符号
农乐舞的活动中包括语言符号、音乐符号和象征符号。
首先,村中长者主持活动时的词语为仪式的语言符号。朝鲜族农乐舞中的“长短”不仅是行为活动、制度文化的核心架构,也代表族群的观念思想、情感体验等隐性文化的实质精髓。作为时空场域的重要表现形式贯穿整个农乐舞仪式,具有“指挥”的作用。村民在参与仪式过程中需要通过“长短”的变化感受仪式的进程从而设计其行为活动。此时,农乐舞中的杖鼓长短已成为朝鲜族的族群记忆、文化认同的符号,朝鲜族农乐舞中的杖鼓长短在整个活动中,构筑起了一个神圣的外在音乐空间场域,这些“长短”赋予神秘的功能和象征意义,每一种“长短”都具有不同的功能。人们通过节奏祈祷风调雨顺、来年丰收。这种语境中的农乐舞仪式体现了朝鲜族对农耕文化的守护与传承表达。最后,仪式中使用的打击乐器又是自然的象征符号。无论是传统农乐还是发展到现代的农乐舞,都是使用大锣、杖鼓、小锣、圆鼓四种打击乐器,分别代表风、雨、雷、云四种自然现象。大锣的余音久久不能散去,所以将它比喻成风;杖鼓声音轻快,富有表现力,所以将它比作雨;小锣声音犹如霹雳具有很强的冲击力,因此通常把它比作雷;圆鼓声音厚重,在农乐舞中起到定调的作用,因此将它比喻成云。这主要表达的就是注重自然、崇尚自然的原始信仰,也是农乐舞所表达的民族魂。
五、结束语
图们江流域农乐舞的变迁过程中,其分支艺术象帽舞、假面舞、乞粒舞、鹤舞以及衍生艺术“四物乐”都以独立的身份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见,作为原生艺术的农乐舞展现了朝鲜族民俗艺术的整体性与关联性,具有较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它以其独特的地域性和扎根的民俗性,丰富着中国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但是,这种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艺术由于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和老艺人相继离世的影响,正面临着失传的危险,必须抢救和保护。
参考文献:
[1]赵英兰.东北朝鲜移民社会经济与文化考察(1840-1945)[J].东北亚论坛,2004,(05):48-52.
[2]孙春日,李秀玉.朝鲜前期“北拓”政策与“徙民”图们江、鸭绿江流域过程[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51(01):23-32+139.
[3]王竞雄.延边朝鲜族“农乐”的当代传承与文化阐释[J].中国音乐,2018,(06):66-74+82.
[4]朴永光.论“场景”中的朝鲜族农乐舞[J].民族艺术研究,2015,28(06):36-45.
[5]韩贤杰,郭罗乐.朝鲜半岛农乐舞巫戏构造与演绎程式[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24,(01):100-109.
① 祈愿型农乐舞是指为祈愿农事丰收而进行的农乐舞活动。
② 劳作型农乐舞是中国朝鲜族在插秧、除草、秋收等农忙季节同生产劳动结合起来进行的农乐游艺。
③ 演绎型农乐舞是指融合音乐戏剧、演唱及舞蹈特技等内容的表演形式。
作者简介:罗旋(1989-),女,湖南邵阳人,博士,讲师,从事艺术人类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