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交响合唱套曲《丝路远航》的创作解析

2024-12-25杨宇鹏

艺术大观 2024年29期

摘 要:自汉唐以来,“海上丝路”一直是中国与周边国家建立友好合作与经济贸易往来的重要纽带。广西作为汉代建立的“海上丝路”始发港,曾与东盟国家甚至东欧国家有着密切的经济、文化和艺术交流历史。如今,广西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进一步促进了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频繁交流,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关键词:创作背景;音乐题材特征;音乐声响特征;区域民族元素特征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7357(2024)29-00-03

2022年中国东盟音乐周舞台上成功演出了交响合唱套曲《丝路远航》,作品体现了音乐创作在技术上现代与传统的结合,既演绎了交响乐作为伴奏的现代音乐元素,又展示了不同民族风情形式下的传统音乐元素。在创作特点上,突出体现了各国民族音乐色彩的群众性,契合时代发展主题的时政性,以及反映世界人民共同发展的普遍性。

一、创作背景

大型交响合唱套曲《丝路远航》是广西艺术学院于2022年获得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广西当代文学艺术创作工程三年规划(2022—2024年)的首批扶持项目[1]。

作品创作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底蕴。自汉以来,广西便成为海上丝路的重要通道,合浦更是海上丝路的起点。作为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重要通道,它与东盟国家的交流变得频繁而密切,使得沿途诸国通过贸易获得了丰富的物质财富。而在经济繁荣的合作发展下,各国之间的文化也变得多元而融合。

海上丝路的开通不仅带来了南海经济和文化的繁荣,也促进了中国音乐文化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融合,使得海上丝路沿线国家的音乐文化得以互相影响和借鉴,形成了丰富多样的音乐文化。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在海上丝路的交流中跨越了国界的阻隔,与各国音乐文化实现了大融合,增进了华人与邻国之间的音乐文化认同感[2]。

通过政策的落实,广西成为中国与东盟国家建立交流合作的永久举办地,向东南亚国家宣扬共同发展的理念。广西艺术学院举办的中国东盟音乐周成为音乐文化繁荣交流的重要平台。交响合唱套曲《丝路远航》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孕育而生的,它顺应时代的号召,展现了中国与东盟国家的音乐风情。

二、音乐题材特征

交响合唱套曲《丝路远航》选取了富含深意的题材,成功体现了作品的历史性、现实性和时政性。从历史角度来看,《丝路远航》深刻地体会了跨越上千年的古代海上丝路。作曲家深入广西合浦及海上丝路周边地区进行创作采风,了解富含海上丝路特色的乐器和曲调。正是通过这样的努力,他们才创作出这样一部能够生动体现海上丝路风情的音乐作品,使沉寂多年的海上丝路再次以音乐的方式焕发生机。

从现实角度来看,交响合唱套曲《丝路远航》在文化方面与经济方面是交融的。一部音乐作品的诞生往往背后蕴含着诸多因素,其中经济因素占有重要位置。这部套曲的成功演出肯定了其具备的经济价值。在经济的影响下,音乐文化得以蓬勃发展,这符合新时代发展的主题。作品良性的经济文化融合反映出其具备的现实意义。

在时政角度来看,交响合唱套曲《丝路远航》作为“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的献礼作品,其蕴含着中国与东盟国家丰富的音乐文化。这种音乐内容的交流既宣传了东南亚各国独特的传统音乐文化,也顺势传播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让更多国际音乐家了解“一带一路”国家的文化、音乐和习俗等特色,其中蕴含的时政意义不言而喻[4]。

三、音乐声响特征

交响合唱套曲《丝路远航》的曲目分别为:序曲的纯乐队和乐队混声合唱《海上丝路》,第一乐章《启航新时代》包含男女声二重唱《启航新时代》、混声合唱《复兴的海路》、男声独唱《向往蔚蓝》,第二乐章《潮涌北部湾》包含男声合唱《大潮汹涌踏浪行》、女高音独唱《北部湾呼唤》、混声合唱《太平洋上海鸥飞》,第三乐章《相挽十一国》包含女声小组唱《碧海丝路情谊长》、女高音独唱《送给你大海的祝福》、混声合唱《中国东盟一家亲》,第四乐章《共建新时代》包含男声四重唱《幸福大道通天下》、混声合唱《壮乡喜迎东盟客》、女声合唱《归来的港湾》,以及尾声领唱合唱《丝路远航》。

序曲纯乐队用恢宏的音乐声响开启整个篇章,可以从中听到具有东南亚国家特色的乐器,混合的器乐声响是中国与东盟国家音乐艺术交流互鉴精神的生动体现。

混声合唱序曲《海上丝路》,题目开头点题,用富含民族融合性的器乐伴奏引出合唱声响,整个作品突出器乐与人声间的配合,用音乐语言展现海上丝路的前世今生。

第一乐章《启航新时代》率先突出交响合唱套曲主题,展现新时代中国的崭新面貌和磅礴气势。这首乐章以激昂的旋律和雄壮的音响,生动地描绘了中国人民在伟大复兴征程中的奋斗和壮丽场景。

男女声领唱曲目《启航新时代》,在辉煌的交响前奏后,出现的混声合唱反复强调歌曲主题“启航”一词,随后男女二重唱带领混声合唱歌咏启航新时代,此起彼伏的音响效果叩响“21世纪海上丝路”正在启航的时代命题。时而响起的鼓声推动音乐情绪逐步走向高潮,点题中国海上丝路的重新启航,让听众从听觉感官上感受属于中国的新气象。

混声合唱曲目《复兴的海路》,在恢宏的交响前奏伴随下铿锵有力的混声合唱开始响起,歌词“一个古老的民族航行在路上”映衬曲调,富含节奏感的锣鼓声和号声伴随混声进行歌唱,可以从带有进行曲特点的合唱声响中感受复兴海路的力量感,歌曲最后以齐声合唱的方式结束。歌曲展现出华夏文明古国经历漫长历史奋斗所形成的民族意志,深化21世纪海上丝路的主题乐思。

男声独唱曲目《向往蔚蓝》再次点题,歌曲初始便出现了嘹亮的铜管声响,紧接着抒情的男声开始独唱,舒缓的唱腔搭配“大海”的歌词,凸显歌曲的海洋画面。歌曲在“向往蔚蓝”这一主题歌词下结束,抒发中华儿女迫切希望航路复兴,以及对蔚蓝大海向往的主题思想。

第二乐章《潮涌北部湾》以21世纪海上丝路始发港北部湾为题目,旨在通过音乐表达大海的壮丽与神秘。这个乐章内部的乐思主要围绕着北部湾这个海洋之都展开,展现大海的浩渺与无垠。

男声合唱曲目《大潮汹涌踏浪行》,开头主要呈现铜管乐器和弦乐器,铿锵有力的男声合唱随之响起。节奏灵动,时而舒缓时而轻快,中段交响乐再度出现,男声演唱“丝路远航”的歌词点出套曲主题,将大风泱泱、大潮滂滂的海面中,坚毅前行的情感体现出来,符合歌曲主题情感。

女高音独唱曲目《北部湾的呼唤》,开头以弦乐为主的前奏与女高音独唱相契合,重复出现“呼唤”歌词,曲意体现新时代的呼唤,紧跟“21世纪海上丝路”的新时代主题。高潮部分突出厚重的主题思想,混声合唱也跟随独唱一同抒情。本部分体现了现在的北部湾港作为21世纪海上丝路的港口,正在重现曾经海上丝路起点合浦港的辉煌[2]。

混声合唱曲目《太平洋上的海鸥飞》以轻巧灵动的弦乐作为前奏开场,男女声混声歌唱,一前一后对峙出现,生动描绘太平洋上翱翔的海鸥,画面情感轻松自由。中段女合唱开始了抒情歌唱,后又与男声汇合,“海鸥”“千年的沧桑”等歌词直抒套曲主题,隐喻地说明了历经千年沧桑的中国在新的“海上丝路”上自由翱翔。

第三乐章《相挽十一国》音响充满了异域风情,本乐章着重表现中国与东盟各国在音乐文化方面的交融。在配器方面,我们可以听到东盟各国特色乐器与交响乐队的和谐共鸣,这些乐器的独特音色与交响乐队的庞大声响相互交织,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音乐魅力。

女声小合唱曲目《碧海丝路情谊长》将交响乐器与东南亚乐器相融,轻快的女声合唱贯穿始终,让观众仿佛置身于热情的东盟国家中,顺应“中国—东盟音乐周”的主题。

女高音独唱曲目《送给你大海的祝福》,在女独唱声音中响起,配合弦乐唱出国家情感,亲切的歌词搭配温柔的唱腔凸显中国作为大国对东盟国家关怀友善的温情。在高潮部分,循序渐进地推出合唱与女独唱的配合,凝结的画面既宏伟宽广又温柔宁静,恰当地描绘出中国的大国形象。

混声合唱曲目《中国东盟一家亲》再次响起“东南亚风情”的交响乐前奏,混声合唱歌颂中国对东盟国家的友好情谊。前段以男声女声交替演唱为主,情感轻松明快;高潮则是混声合唱,情感的表达恢宏抒情。结尾重复咏唱“拥抱明天”,寄托于“21世纪海上丝路”美好O1Pm87nvDLjWxqZjXnYProSLqMVq4rQMmT2RsWlncDQ=未来的愿景不言而喻。

第四乐章《共建新通道》再次强调“一带一路”倡议,进一步强调了作品创作的初心。在东盟音乐周这个国际音乐舞台上,它以嘹亮的声音传达了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强音。

男声四重唱曲目《幸福大道通天下》,采用了“美声+通俗”的唱法,明亮的铜管声音响起,后搭配弦乐展现交响乐之美,随后男声四重唱开始对同一歌词“大道朝大海”的反复歌唱,突出“21世纪海上丝路”的时代主题,明快的旋律充满了千年丝路重焕生机的希望。

混声合唱曲目《壮乡喜迎东盟客》在混声合唱伴随下,带有东南亚风情的伴奏灵巧响起,同时壮乡特点的曲调应合主题,高潮部分轻快的声响伴随着厚重的鼓声,蕴含民族和国家—轻快与庄严的碰撞情感。

女声合唱曲目《归来的港湾》,作品中女声合唱的温柔唱腔描绘船队经过惊涛骇浪返回家园的场景,弦乐的抒情音色与合唱相得益彰,营造出治愈人心的舒展情绪。最后结束在空灵的女声中。

尾声《丝路远航》作为本套曲的同名主题曲,其旋律动人,和声设计精妙,从音乐声响上加深了观众对套曲的印象。气势磅礴的鼓号乐迸发出强大的朝气,随后安静的男女重唱此起彼伏的歌声引出了合唱,鼓号声再次响起,与领唱、合唱融为一体,各部声响自有雄浑气魄,结合在一起又有齐头并进之意,高亢嘹亮的复合音响正印证了海上丝路的包容与厚重。中段独奏的号声引出了铿锵有力的合唱,娓娓道出古代海上丝路和新时代海上丝路的情感内涵。最后,在辉煌的鼓号乐中再次展现了主题,用充满力量感的歌声结束整个套曲,展现中国“21世纪海上丝路”的大国情怀[3]。

整个套曲中,序曲混声合唱《海上丝路》是最受专家和观众欢迎的部分,这首作品凭借突出的“21世纪海上丝路”主题在初评中脱颖而出。作品在2023年深圳国际合唱节的“唱响新时代”全国合唱作品征集中,成为十部优秀作品之一,肯定了其具备的艺术价值。

歌曲中蕴含的音乐语言是国际化的,以世界视角来驾驭交响合唱套曲的开头,与21世纪海上丝路相契合。作曲家开头便开始交代主题思想,与以往的合唱作品不同,本曲的开始采用女高音和女中音同度演唱,展现“缥缈薄雾,无垠汪洋”的梦幻场景,与海上丝路的场景相契合。词曲间的配合颇为突出,第6小节歌词“古老的船队”与音乐旋律密集节奏接长音的处理来展现“海上丝路”这一主题的历史底蕴,并在声部织体上进行纵向配合,先出现女高音和女中音声部,再接男高音声部,最后传到男低音声部,这种歌词旋律和声部连接的配合将虚无缥缈的海上画面展现得淋漓尽致。

从声响上感受,逐渐增强的打击乐鼓声作为背景伴奏,正式拉开了套曲的篇章。管弦乐的音色线条引出了娓娓道来的合唱声响,让听者仿佛置身于汉朝奔赴海上丝路的汹涌海洋中。随着合唱声的加厚和管乐声的增强,描绘出了船队即使在前行道路凶险的情况下依然扬帆向前的画面。中期奏起的鼓声和号声将音乐推向高潮,歌唱的情绪伴随着伴奏达到了顶点,将沉寂在历史长河中的古老海上丝路重新展现在观众眼前。高潮过后,安静中独奏的木管乐器引出了乐曲最后的情感,在合唱交织呼应的声音中衬托出了这条创造美好未来、携手世界大同的“21世纪海上丝路”。至此,作曲家把历史的惊涛骇浪完美地诠释出来。

四、区域民族元素的运用特征

交响合唱套曲《丝路远航》在乐队部分创作时运用了诸多东南亚特色乐器,使整个套曲具有区域民族音乐元素,成功得到东南亚听众的共鸣,以下列举曲中使用的色彩乐器。

独弦琴 。独弦琴既是中国唯一的海洋少数民族——京族的特色乐器,也是越南富有代表性的乐器,独弦琴被用于序曲混声合唱《海上丝路》的引入合唱部分,在乐曲中,独弦琴独自演奏时具有柔和安静、袅绕动人的色彩。其音调带有民族共性特色,体现了越南和广西的共同民族风情[4]。

甘美兰。“一带一路”国家印度尼西亚的特色乐器演奏组合——甘美兰,在曲中作为歌曲间奏使用,起到连接作用。整编制的甘美兰出现在套曲中,时刻体现出东南亚风情,所描绘的画面仿佛畅游于东南亚情景,从点滴之处保持音乐所示的交融主题。

海浪鼓。海浪鼓作为手鼓家族的一员,在序曲《海上丝路》中,被用来描绘起伏的海上丝路画面,其独特的声响使得乐曲直接勾勒出海洋的景象。通过在歌曲中的运用,海浪鼓也体现了世界大同的情感共鸣。

五、结束语

“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提出的一项重要举措,旨在促进沿线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在这个背景下,音乐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形式,具有巨大的潜力成为促进国家间交流的有力工具。作为音乐学习者,应以音乐文化传播交流的方式,为推动“21世纪海上丝路”的发展贡献力量。

交响合唱套曲《丝路远航》的创作恰恰符合这一时代主题,对提高国际影响力和增加沿线国家民族认同都具有积极的影响。本作品不仅为“21世纪海上丝路”国际音乐文化发展提供了方向,也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搭建中国—东盟交流的“艺术丝绸之路”[N].中国文化报,2023-01-11.

[2]郭建民,梁卿.南海“水上民歌”——海上丝绸之路流动的音乐景观[J].音乐生活,2021,(02):54-60.

[3]张君仁.丝绸之路上的中国音乐文化[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2023.

[4]赵维平.胡乐的传来及其历史迹象[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21.

基金项目:2023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纵横培养、多维探索——以服务地域音乐创作为导向的作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23JGA258)。

作者简介:杨宇鹏(1998-),男,河北廊坊人,硕士,从事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曲式和作品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