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乡村风景”水彩画创作赏析
2024-12-25王鹏
摘 要:水彩画虽然是“舶来品”,但备受国人喜爱,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实现了本土化。当前,水彩画在人物画及风景画创作中极为常见,尤其是在风景画中大放异彩。当代中国绘画作品中,乡土题材备受关注,乡村风景更是其中重要的元素。基于此,本文围绕当代中国“乡村风景”水彩画创作展开研究。文章聚焦现实,对当代中国“乡村风景”水彩画的主要风格、艺术特征以及创作思路加以分析;而后,从实际出发论述当代中国“乡村风景”水彩画创作期间的技法与表现语言,以供参考。
关键词:水彩画;乡村风景;当代中国;艺术创作
中图分类号:J2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7357(2024)29-00-03
华夏民族拥有几千年的农耕文明和灿烂的乡土文化,传统的乡土情结以及乡村地区独特的风土人情一直都是创作者的灵感来源。在当代中国水彩画创作中,乡村这一特殊场景同样备受关注,与乡村风貌有关的优秀水彩画作品不胜枚举。创作“乡村风景”水彩画不仅是对乡村风貌的记录和展示,更是深化水彩画本土化、中国化的正确选择。对当代中国“乡村风景”水彩画创作情况进行研究,能够对此类水彩作品发展进程加以总结,有利于支撑水彩画创作优化创新,具有推动“乡村风景”水彩画创作可持续发展的现实意义。
一、当代中国“乡村风景”水彩画创作的主要风格
社会生活能够为艺术创作提供素材和灵感,艺术创作也是对社会生活的能动反映。在绘画作品中,画家通过自己的艺术创作表达主观态度,对社会生活作出判断和评价;观众也可以从作品中了解社会生活对艺术家的影响。所以,艺术创作无法脱离社会性,创作主题也必须具备社会性[1]。“乡村风景”水彩画是艺术与乡村共生的产物,人们可借助此类作品观赏乡村风景、了解乡土人文。
(一)延续写实风格
在水彩作品中,风景画是最为常见的类型,优美的风景一直是创作者在采集素材时关注的重点。画家对“都市风景”的描绘,让人们开始关注我们生活和工作的城市;对“乡村风景”的描绘则不仅有着“诗和远方”的意味,也深度契合观众的乡土情结[2]。真实地再现客观对象,以“东方审美+西式技法”糅合进行创作,是中国传统水彩画的主要风格。当代中国“乡村风景”水彩画的创作风格逐渐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虽然不再局限于写实模式但延续了写实风格。事实上,写实风格的社会审美基础十分牢固,在“乡村风景”水彩画创作领域,这一风格无可替代;只有借助写实手法,才能真正以景入画,用最为直白、简单的方式向观众传递信息。现如今,当代中国“乡村风景”水彩画创作者已经渐渐脱离了“为写实而写实”的绘画范式,以客观存在和主观意识的有力平衡为基础创作出富有丰富内涵和细腻韵味的写实佳作是水彩风景描绘的大势所趋。
(二)发展意象表现
在当代中国“乡村风景”水彩画创作期间,画家十分注重意象选用,作品中的意象表现也得到了长足发展。意象水彩借鉴了中西方绘画技巧,富有诗性意境和笔墨意趣,有着形神兼备的特征。“乡村风景”水彩画中,创作者往往会将自我意象与真实意象融合,以“主观精神+客观再现”的方式创作出富有活力的风景画。事实上,意象水彩的出现和发展,以中西方绘画艺术融合的方式为“乡村风景”水彩画创作本土化、中国化提供了保障,创作者往往会以不过分追求形似而关注神似的方式表述情感和态度。以“乡村风景”水彩画《月色入苍茫》为例(见图1),画家丁寺钟使用了泼墨泼彩技法对皖南村落景观进行不规律的描绘,以传统笔墨线条的写意手法和透纳追求光色与单一色调、朦胧意境的绘画风格描绘出极富感染力的地域性景观。
二、当代中国“乡村风景”水彩画创作的艺术特征
(一)题材内容
“乡村风景”水彩画创作者不仅关注自然风光,也关注人文风景。所以,此类画作中地域性色彩鲜明的田园风光“出镜率”极高。当然,画家也常常从乡村地区的人文景观中取材,围绕村民的生活场景、生活痕迹创作“乡村风景”水彩画,古村落、乡村建筑、村寨民居都是十分常见的创作元素。实践中,水彩画家也常常创作主题型“乡村风景”作品,此类画作往往脱离传统水墨风景画的一贯风格,不再关注唯美小品,而是关注较为宏大的问题,具有深刻寓意。进入21世纪后,中国“乡村风景”山水画创作也逐渐受到超现实主义的影响,抽象水彩画的出现为梦境风景表达奠定了坚实基础,取材于自然景观、被画家赋予个人精神品质的抽象主义作品逐渐流行。
(二)形式语言
在当代中国“乡村风景”水彩画创作期间,画家不仅会使用具象造型和意象造型,还会以提升作品表现力为目标运用装饰造型。具象造型拥有客观性特征,以此为基础创作能增强作品的“写实性”,从而为观众带来身临其境之感;意象造型可支撑主体精神表达与客观存在呈现,实现主客体融合;装饰造型往往运用变形夸张的艺术手法表现客观物象,极具视觉冲击力。“乡村风景”水彩画的构图形式十分多样,普遍采用能够给人以庄严和谐以及稳定之感的对称性构图和三角形构图。当然,直线、曲线以及多视角构图也在创作领域得到广泛运用。在当代中国“乡村风景”水彩画创作环节,画家也会借助特色化的色彩运用展现作品的本土化、中国化特征。通常来说,此类水彩画的色彩具有透明性、民族性特征,作品色彩透明度、层次性强,往往会借鉴、吸纳、融合中国民间美术色彩、传统国色色彩和其他画种色彩。而且,当代中国“乡村风景”水彩画色彩的空间感极强,可基于色彩变化推拉物体关系、增加空间深度。
(三)审美表现
从现实角度来看,当代中国“乡村风景”水彩画创作一直在顺应时代发展,立足乡土潮流不断守正创新,展现出鲜明的民族艺术观。所以,从审美表现上来看,当代中国“乡村风景”水彩画既体现水彩艺术、田园牧歌的诗意性;也承载着画家的精神内涵、情感观念,传达画家的精神意识,用于实现创作主体的精神性表达。而且,这种水彩画也在创作中充分体现了“当代性”[3]。画家注重多种艺术风格与媒介载体的个性化融合运用,始终坚持理解、运用当下的审美价值观深化艺术创新;还以实现民族化探索的方式,找寻全球化语境下“乡村风景”这一地域性、本土性元素的特色表达。因此,当代中国“乡村风景”水彩画创作有着极具代表性的艺术语言,此类作品大多以朴素的题材表达温馨的情感,展现乡愁的意境。
三、当代中国“乡村风景”水彩画创作的基本思路
近年来,观念先行的创作模式对中国“乡村风景”水彩画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艺术家可通过观念先行创作手段,快速找到写实与观念之间的相对平衡点,从而确保能够实现写实与写意的双赢,真正以写实手段为依托,将观念含蓄地表达出来,使得艺术创作摆脱样式化、流程化泥潭,赋予艺术作品灵魂和生命[4]。同时,中国“乡村风景”水彩画创作还强调加强对个人体验的关注,要求艺术家大胆创新,以全新型、突破型表达构建为创作导向,完善水彩风景画刻画逻辑。水彩肩负着艺术者主观情感表达的重任,发挥出强大的“中介”效果,基于物象深切感受的表现手法有效服务于思想情感表达需求,规避了水彩艺术创作故步自封和视觉审美疲劳等尴尬问题。我国风景水彩创作理念深受社会与文化环境深层次发展的影响,具体艺术创作期间,多提倡拒绝逻辑性创作形式呈现,自觉将关注重点放在生活与人性上。以陈流的作品《礼赞大地》为例(见图2),画面中,常有红土从绿植的束缚中挣脱出来,收割完的桔梗整齐如初,如卫兵一般,屹立于大地之上。他则如昆虫一般俯瞰着自己的故土。这种既再现自然,又融入时代元素,并合理推进图像与个体实现生存对接的创作手段,相较于纯粹的绘画呈现而言,无不使得艺术创作者的意图、思想呈现更为饱满。
四、当代中国“乡村风景”水彩画创作的实践要点
观念艺术以及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对当代中国“乡村风景”水彩画创作的影响极为深远。画家既重写实也重写意,常常在创作中使用非常规形式符号,也十分注重具象形象的意义化应用[5]。在水彩画创作过程中,艺术家大多会根据特殊的乡村风貌以及风土人情筛选创作素材,依托主观思考从客观存在的美景风光中提炼构图和形式美感。前文提到,当代中国“乡村风景”水彩画创作期间,画家往往会关注村民在乡村中的生活痕迹。纷繁各异的乡村建筑正是这种生活痕迹的直接载体,它们往往是画家在描绘乡村人文风景时最为常用的元素。
《皖北四季》的创作者将目光对准物产富饶、民风淳朴的淮北平原,以皖北乡土文化的个性化呈现为基本思路进行创作。创作者立足皖北地区春夏秋冬四季的色彩变化和乡村田野的景象变换,选取皖北地区独有的景物与乡土风情入画。在创作中,画家刻意提炼了皖北地区的乡土意象符号,对生活化元素进行主观化艺术加工,以兼顾情感表达和艺术形式美感的方式呈现画作。创作者使用了意象的表现手法,以秋收来代表秋天。图3是《皖北四季》系列水彩画中的《晒秋》,创作者以农家小院作为特定的意象符号,以概括的手法进行创作。《晒秋》中,创作者以几何形式概括房屋、草垛的形体,运用湿画法、引流法以及平铺法等传统技法描绘开阔的天空;还基于精心设计的画面布局和精挑细选的水彩画语言符号,保持画面造型和谐。
在《皖北四季》中,创作者也十分注重感情色彩表达,使用了富有乡情记忆的肌理语言。实践中,创作者不仅仔细观察了皖北地区一年四季自然客观现象的变化,还在艺术创作环节融入主观意识和愿望,基于主客观深度融合打造出可以充分展现当地四季更迭的情感色彩。在《皖北四季》水彩画创作期间,画家为春季选定暖色调,为夏季选定蓝绿色调,为秋季选定黄色、红色为主的暖色调,为冬季选定以白为主,冷色与暖色并存的多样色调(见图4)。为有效释放自身的情感,《皖北四季》的创作者还在实践中选用了富有乡情记忆的肌理语言。在作品中,画家常常通过点、线、面的灵活搭配,塑造出肌理空间效果;也经常借助虚实对比的方式突出主题思想。肌理技法——撒盐法、碰撞法的有效运用也为增强画作感染力提供了有力支持。
五、结束语
当代中国“乡村风景”水彩画创作强调持续创新,不仅描绘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更在此基础上不断推动内容生发,以主题化创作为核心基于跨专业跨文化融合丰富作品的内容与表现形式。当下,中国“乡村风景”水彩画创作更加强调个性化与高品质,不仅追求作品的艺术性,还十分注重作品的社会性价值开发,基于创作关注人性和生活。当代中国“乡村风景”水彩画创作理论与实践都形成了相对成熟的体系,与时俱进地更新创作思路与技法,立足文化与生活把握时代审美成为此类艺术创作继往开来的关键。
参考文献:
[1]胡永奇.主题创作持续价值与呈现路径的共存——以四川美术学院水彩画系《主题创作》课程为例[J].艺术研究(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报),2023,(06):123-125.
[2]方晓龙.当代水彩画的都市叙事——从“都市风景——当代水彩画家邀请展”谈起[J].艺术研究,2024,(05):174-176.
[3]周立明,许纬纬.水彩画主题性创作的叙事与表达——以国家艺术基金青年创作项目《花农的幸福生活》为例[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22,(04):82-86.
[4]邱晨,潘玮琴.基于人文地理学视角的中国水彩画艺术审视[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3,(30):93-94.
[5]陈志立,范亚杰.桂北古民居水彩画的形式语言表现——以广西柳州三江侗族程阳八寨为例[J].东方收藏,2023,(06):50-52.
作者简介:王鹏(1984-),男,黑龙江林口人,本科,从事美术学、水彩艺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