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溶月
2024-12-25徐荣先
窗外满月高悬天,洒下乳白色的银辉;梧桐树闪着粼粼波光,教学楼往远处铺展,夜空下弥漫着浓郁的团圆氛围。记忆像一点点剥出的蚕丝,丝丝缕缕,萦绕在我的心头。这是上大学后的第三个中秋节。
2021年,我拖着行囊北上,只身赴齐鲁大地求学。那年中秋,是我第一次离开家乡,对故乡的思念强烈地涌上心头,就像恣意生长的藤蔓,将我紧紧缠绕。大二那年,我在家乡过中秋节,家中却异常清冷,唯有父亲、母亲和我三人。那时,我从未那样强烈地渴望见到舍友和同学。第三年,也就是现在,悬挂天际的依然是那轮“曾经照古人”的圆月,父母皆不在身旁,本该有的思乡情绪却一扫而空。手机屏幕上跃出的一行行字符,是远在天边却近在人心的陪伴,给予了我确定性的力量。
如果第一轮圆月出现的时候,我未曾抬头仰望,也就不会有现在的故事。2021年暑假,我经历了一次滑铁卢——高考失利。高考后的暑假,我整日浑浑噩噩。某天晚上,窗外月色寂寥,就像秋风吹皱的池水。我蹲在行李箱边,挑拣着衣物,百无聊赖间,点开了山东大学学生记者团的纳新宣讲。宣讲的内容如今早已忘却,我只记得宣讲人说该组织主要负责学校官方媒体平台的运营。可这场宣讲构成了我对大学的初印象——自由与开放、多元与乐趣。原来除了上课和刷题之外,还可以和一群有意思的人,不知疲倦地做着有趣的事情。那天晚上,月亮照在我的行李箱上,宛若天使照拂时遗落的一根羽毛,也在我的心底埋下了一颗种子,并在日后成长为生命里的一片绿荫。
于是,我很幸运地在2021年中秋节那天加入了学生记者团。提选题、写稿子、改稿子、线下访谈、竞品分析,3e71284417073ece96b93e9f29f906c8学生记者团的工作就这样成为我大学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至今仍记得,那天上完晚课,像往常一样,我先是抬头看天上月亮,然后低头刷着手机。突然发现,学校公众号发布了当天的推文——一篇关于校庆话剧的访谈,我的名字赫然在列,那是我第一次看见自己的作品登上学校的官方媒体平台。如今回想那时的兴奋激动,那种感觉就像早已忘却的诗句,从记忆深处骤然跃出。
十一月的济南,秋风凛冽,夜晚更是奏响了冬的序曲。我以学生记者的身份,在校园“才艺新星”决赛现场写稿。我从山东大学中心校区骑车来到趵突泉校区,在听得人如痴如醉的音乐中,打下一行行发自心底的文字,记录下当晚的美好体验。回中心校区的时候,手机电量耗尽,我只能乘坐公交车。车窗外,月色温柔,给了初入大学的游子沉默无言的陪伴与笃定前行的勇气。那晚的月亮,至今仍镌刻在我的心底。
时间一晃,我早已不再是初入校园的“萌新”,步入了大三这一关键阶段。我不再空等圆月的流转,而是主动成为逐月人。我竞选并成为学生记者团的总负责人,这意味着我从独立写稿的记者成为管理团队的舵手。当然,“管理”一词并不准确,相较于高高在上的管理者,我更愿意成为团队成员的伙伴。我们一起策划活动,一起纳新,一起面试,一起团建……十个学生记者团负责人凝聚在一起,成为一个共同体。我们商量着一起去游乐场坐过山车,一起自驾游,一起彻夜畅谈……
这些美好的愿望正在一点点变为现实。上周五吃完晚饭,记者团一致决定去茶社通宵。通宵干什么呢?我们准备好了茶水、大富翁桌游,还在凌晨两点的时候,点了烧烤和奶茶。那天深夜,茶社外一片安静,偶有蛐蛐的叫声,茶社内灯火通明,笑声不断。直到东方泛起了鱼肚白,我们一起前往知新楼的天台,静静等候晨曦的降临。那时候,日与月还在交接,朦胧的月亮还未退场,就像清晨升起的薄雾,虚空通透。在闲聊的时候,一个学生记者团负责人跟我说:“你这两年变化好大,跟我大一刚认识你的时候完全不像一个人。”是啊,过去两年,记者团见证了我的变化。未来,你们还将一同见证我的成长。
若干年后,当我站在星夜中回想时,会记起曾经有过一轮金黄的圆月,掉进了我年轻的船舱。
(作者系山东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21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