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话膨胀:“哈哈”变形记
2024-12-25禤支兰
我的名字叫“哈哈”,是一个常用的笑声拟声词,通常被人们用来表达开心情绪。然而,随着网络的发展,如今“哈哈”变成敷衍的潜台词。人们现在更喜欢用一连串的“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表示开心,我也因此变得“日渐肥胖”。
而且,我发现在网络社交发展的洪流中,有此遭遇的不只我一个。在表达激动时,“啊”显得潦草,取而代之的是“啊啊啊啊啊啊啊!!!”。在表达赞叹时,“绝了”力度已经不够,“绝绝子”闪亮登场。有人把这种现象称为“通话膨胀”,即语言的通货膨胀,当某些词语或表达方式被滥用时,会导致其原本的含义和表达力度被削弱。
其实,我的“长胖”不是偶然,随着网络社交的发展,“通话膨胀”几乎是必然的结果。当面对面沟通时,人们可以看到对方的面部表情、肢体动作,听到对方的音调、音量和语气,能直观感受到对方的情绪变化,对方是高兴还是生气,一目了然。网络社交则不同,当纯文字沟通时,只能用文字传递情绪,而文字本身没有情绪,需要人为地赋予它情感。如果大家给朋友看一个搞笑视频,当面对面时,看到对方的笑容就足矣。在线上交流时,假如对方回复“哈哈”,大家可能会觉得回复过于简洁,对方态度有些冷淡,然后揣测对方是否看完了整个视频;假如对方回复的是“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笑不活了!!!”,大家则会心满8926373aace3c67518d3287b0736eff2f32c33d169aacb4576dc7a26b40c8d86意足,认为对方不仅看完了视频,还被逗笑了。显然,用更臃肿的、夸张化的表达,可以增强语言的感染力,传递强烈的情感,让文字交流更形象、方便和高效。
另外,在语言学中有个现象叫“语义磨损”,它是指词语在使用过程中,实际含义或表达效果与原始含义相比,发生了弱化或变化。比如,“很好喝”“太便宜了”可能只表达普通的程度,“好喝到哭”“便宜到爆炸”才是真正的好喝、便宜。语言学家吕叔湘指出:“一切表高度的词语,用久了就都失去锋芒。”我的际遇与这个现象相符,“哈哈”用久了便失去锋芒,随后是“哈哈哈”,接着是“哈哈哈哈”……人们不断加“哈”,才能维持我的本意。照此发展,若干年后,也许铺满屏幕的“哈”才能表达出人们的快乐情绪。
有趣的是,虽然我变得更臃肿了,但人们的表达并没有变得更丰富,反而更单调了。人们已经无法清晰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语言能力逐渐退化,否则,他们表达高兴为什么要用如此多的“哈”,展开说说令自己高兴的原因,谈谈自己心中的具体感受不好吗?这样不是更具有真情实感吗?或许,人们不再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去深入思考和组织语言了,都盲目跟风去使用通话膨胀了的词句。借助这些臃肿的表达,他们得以掩盖自己空洞的内核。
我渴望变回最初的自己,因为现在的我好像站在层层叠叠的镜子前,映照出无数个自我,“哈哈”变成“哈哈哈哈哈哈……”。这种体验带来一种迷失感,当镜像过多时,我难以分辨哪个才是真正的自己。也许有一天,人们拥有更加个人化的表达,能够独立、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情感时,我才能变成原来的我。当人们不愿做一只失去自我表达的学舌鹦鹉,拒绝使用高度同质化的语言时,他们就会意识到,“哈哈”二字,简单有力,足以表明心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