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积蓄星火,以待磅礴

2024-12-25戴志鹏

知识窗 2024年12期

“我们是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的一代人,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如今山河无恙,国富民安,目光所及皆为华夏。”这样一段简单的文案总能成为热评,抑或被频频转发。百年前,她以微弱星火起势,积攒成磅礴炬火,给孱弱的中国照亮一条新的广阔的、平坦的前路;百年后,她的故事还在口耳相传,文化精神源远流长、赓续弥新。街道里,古巷旁,亭台上,江海间,看到锤子镰刀,看到红旗飘展,总能忆起那跨越百年的革命历史征程,总有一团火焰点燃心尖,越烧越亮、越烧越旺,总有那样一抹红,在蓝天白云下与风轻扬。

小时候,我从长辈和老师那知道了她的故事。那时的我对广袤中华大地上横跨五千年的历史文明没有太多的理解和感受,她的百年光阴于我只是纸上的字句笔墨。但我隐隐地知道,那一笔是浓墨重彩的,那一笔是红色的。脖颈上的红领巾是红色的,每周定时升起的国旗也是红色的,老师说红色是助人为乐的雷锋,是甘于奉献的焦裕禄……雷锋、焦裕禄这样的榜样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她的红色写下了最好的注解。

后来,我走进博物馆和电影院,知道了更多关于她的故事。尚在读小学的我被老师选中去县博物馆培训,成为讲述红色革命故事的小小讲解员。在博物馆培训的那段时间,我穿梭在厅堂的展板间,俯身在苦于背诵的讲稿里。这样一方小小的天地,曾经也是红色革命的旧址。那时候的我还太小,对于很多事物的感受还没有这么深刻,我只是单纯地背啊,讲啊,用稚嫩的声音,把她的故事讲述好、传颂好,讲给更多的人听,讲得铿锵有力、豪气凌云。长大后,我带着很多外地的朋友去县博物馆,时隔多年,这里的装潢布局都变了样。此时的我和小学时候的心境大不相同,我有了更多的学识和经历,知道了那些真实发生在这间旧址上的历史故事。我为自己生长在这样的革命热土而自豪不已,也为她那久经磨难、坎坷多舛但又波澜壮阔的故事而心生敬畏。

红旗在博物馆的上方飘扬,很多年前是这样,我相信此后的很多年也仍旧会是这样,红旗是用革命先辈的鲜血染红的,如今高高飘展,他们也定会看到的。

学生时代,学校组织我们看了不少关于革命岁月的电影。那段光辉过往在光和影之间被我们铭记。电影院里人声嘈杂,老师让我们不要窃窃私语,电影里的故事步入尾声,整个空间还是黑乎乎的一片,只有银幕发出的光吸引了我全部的注意力。我看到改革开放后国内经济高速腾飞、迈入新世纪的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有了更大的话语权……人民当家作主,中国靠着自己站了起来,万物欣欣向荣,我们自信高歌。人海里,她像母亲看着长大的孩子,欣慰地笑。

我曾在诗词歌赋里了解她。是“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万里长征始于足下,翻雪山、过草地、渡大江,铭刻顽强拼搏、奋斗不息的长征精神;是“红旗越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打土豪、分田地,开辟闽西革命根据地,以锐不可当的星火燎原之势书写“分田分地真忙”的热闹景象;是“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革命风雨呼啸前行,横渡长江天险,直捣黄龙,开创新天地的慷慨激昂。

工作后,我和她有了更多的接触。还记得临毕业前,我在学校食堂门口看到红色横幅上写着的那句话,“到基层,到边疆,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我背起行囊回到家乡,去了生机蓬勃的乡间绿野。田间地头不再如往昔积贫积弱,借着乡村振兴的东风,乡镇农村也在朝着高质量、新业态发展,势如破竹。我才发现,老家有着许多红色历史的足迹,只是以前的我年纪尚小,未曾发现。我去了村里新建的纪念馆,在讲解员的带领下,重温了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红色故事。如今,汀江水悠悠,红军古渡也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鲁迅先生曾言:“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只要我们愿意努力积攒,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火焰高照,不仅照亮了广阔前路,还照亮了每一个中国人。

走出纪念馆的时候,我又看到了远处那高高飘扬的红旗。在烈烈阳光下,它炽盛又鲜艳,像党,像祖国,像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