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完整社区”叩响居民幸福之门

2024-12-25倪燕

群众 2024年22期

南通市崇川区学田街道南川园社区,是我从毕业至今一直扎根生长的地方。一路走来,我把青春融进了基层工作的方方面面,也把汗水洒在了社区治理的点点滴滴,如今担任社区党委书记,去年还因为区里的激励干部担当作为举措被纳入事业人员管理,对我既是鼓励又是鞭策。作为社区发展的带头人,如何让社区更“精致”、居民更幸福,是我一直以来思考和探索的课题。2023年7月,南川园社区被列入全国完整社区建设试点名单,也为我“解题”打开了思路,帮助我们找到“解锁”居民幸福生活的密码。

老旧小区改造,美了环境,聚了人心

南川园社区仅有0.54平方公里,面积不大,却有7个居民小区、64幢居民楼、2404户居民。其中2000年以前建成的居民楼有43幢,占比高达67.2%。外墙破损剥落、防水开裂渗透等现象时有发生,地下管网老化、道路狭窄坑洼让人苦不堪言,公共维修基金越用越少,有的居民不得不自行修补,更有人假借修补之名搭起违建,给房屋安全带来隐患。老旧小区设施维修难、公共空间少等“顽疾”,困扰着每一位居民。

老旧小区要改造,违建拆除是前提。楼顶搭建的顶棚、凸出外墙的防盗窗、外扩的厨房、高出院墙的阳光房、楼道内搭设的棚门……小区里的违建大大小小有300余处。我至今还清晰地记得,在走访摸排的过程中,家住南川园新村91幢的江奶奶对我说,她家南侧有个二层违建小楼,20多年来一直出租给餐饮店,不仅油烟重、噪声大,还严重影响了家里的采光。老人家拉着我的手,特别希望将这处违建拆除。这件事深深地触动了我,也让我更加坚定了拆违的决心。

居民们听说要拆违做改造,大多都持观望态度,你看我、我看你,谁也不愿意做这个“出头鸟”。为此,我们一方面将老旧小区改造的“蓝图”在小区内公示,并为居民详细解读改造计划,让他们了解到旧改的好处;另一方面,多方寻找房屋的相关档案资料,了解违建存在的原因,找准问题症结。小区里的党员们不仅带头自拆,还自发组建了“党员帮搬团”,主动上门帮助拆违居民搬运杂物、清理堆积。机关下沉人员和其他社区的同事们也一齐出力,挨家挨户做工作。

朱师傅是再婚重组家庭,夫妻二人带着几个孩子蜗居在二室一厅里,因为人多、空间小,就在院内搭建了一间近20平米的违建用于居住。旧改进场前,朱师傅就情绪激动地跑到社区,明确表示不会拆。拆违要推进,居民的实际困难也必须要考虑。为此,我们主动利用晚上的时间上门了解他家的情况,并查找相关政策文件,对照标准,提出了为他们家申请公租房补贴的建议,几番劝说后得到了朱师傅的认可。我立即安排社区工作人员全程帮他们办理申请手续,还为他们寻找合适的租赁房源。在我们一次次上门沟通下,朱师傅不但自己带头主动拆除了违建,给社区送来了锦旗,还帮我们做左邻右舍的思想工作。

正是通过这样一件件点滴小事的累积,群众渐渐从不理解变为理解,从“不愿拆”变成“主动拆”,小区的违建实现了“清零”。阳光再次照进江奶奶的家里,也照进了居民的心里。

链接辖区资源,倾心守护“最柔软的群体”

建设完整社区,如果老旧小区改造是硬件基础的完善,那么盘活社区资源则是软件服务的提升。南川园社区位于南通市中轴线工农路南侧,辖区内有商务楼宇3座,入驻企业345家,拥有企业职工4200余名。这些企业和职工,既是我们的管理和服务对象,同时也是南川园社区的资源优势。如何将企业资源优势转化为社区治理成效,一次走访企业的经历给了我很多启示。

闹海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原先位于圆融中心。在走访交流中,我得知企业因发展需要,原先900平方米的办公场所已无法满足经营需求。于是我主动与区国资委对接,帮助企业协调了位于金融汇1500平方米的办公用房,还成功为企业申请了300万元装修补贴。企业发展好了,也主动回馈社会,积极参与到基层治理中来。闹海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了企业党支部,组建了“红小贝”党员志愿服务队,带动公司180余名职工,面向辖区老年人群体,开设“手机公益课堂”,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在志愿服务过程中,一些“红小贝”长期结对帮扶空巢老人,成为了老人们的“编外儿女”。

真心服务换来了社区和企业的“双向奔赴”,也让我打开了工作思路。在南川园社区5069名常住人口中,16岁以下婴幼儿和义务教育阶段学生、60岁以上老年人近1500人,占比高达30%。作为社区最常住的居民,“一老一小”是大多数家庭的主要关切,也是社区服务的重点。

在社区人力、物力有限的情况下,守护好“一老一小”稳稳的幸福,必须调动各方资源。南川园社区在市中心,辖区内企业多、高校多。社区与南通大学医学院“控糖益生”大学生志愿服务团签订党建共建协议,链接南通大学医学院教授团队,每周为社区老人提供血糖、血压测量服务等。寒暑假期间,社区针对7—12岁学生开设托班,组织来自不同国家、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志愿者参与进来,为孩子们提供高质量的文化体验和托管服务。2024年暑托班,20名外籍大学生志愿者来到课堂,与孩子们面对面交流互动,互相感受异国文化。通过这些努力,我们把贴心的服务送到群众的家门口,送到“一老一小”这个“最柔软群体”的心坎里。

成立物业服务社,“老大难”小区换新颜

完整社区打造不是一时一事,重在长期可持续。面对曾经有4家物业公司陆续撤离的金鑫苑小区,如何“跳出循环”,找出一条持久的“新路子”来巩固旧改成果,是摆在我面前的一道新考题。为此,我们探索成立了民办非企业性质物业服务社,统筹社区范围内物业管理工作,重点破解小区服务不到位、无物业小区的管理等难题。

物业服务社探索“党建引领、公益为民、治理融合、专业外包”模式,由社区党委书记担任理事长,社区党代表、网格支部书记、执法力量下沉人员等担任理事成员,下辖物业管理组、公共事务服务组、邻里矛盾协调组、志愿服务组、财务组等五个小组。在各小区业委会的授权下,物业服务社将绿化管护、水电维修、管网疏通等专业服务事项纳入统一外包范围,变“单个小区单次购买服务”为“多个小区打包团购服务”,为居民争取最大利益。

在物业服务社统筹协调下,金鑫苑小区顺利成立新一届业主委员会,从“零”开始,探索开启了业主自治的物管新模式。如今的金鑫苑,不再是那个脏、乱、差,物业费收缴率只有30%的老旧小区,而是成为了一个人文和谐、环境整洁、管理有序的示范小区,物业费收缴率连续两年达100%。物业服务社这条“新路子”,不仅提升了治理成效,还实现了降本增效。2022年至今,金鑫苑物业费结余约3万元,进一步充盈了公共维修基金,还通过停车、广告等公共收益实现居民“分红”。

完整社区建设有起点却无终点,我和我的同事们追求“完整”的脚步也没有停滞。无论任何时候,我们都将坚持心系群众冷暖,为老百姓解难事、办实事,用心用情答好南川园社区的幸福答卷。

(作者系南通市崇川区学田街道南川园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 责任编辑:张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