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污水综合治理之路
2024-12-25许光明
【编者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长江经济带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把生态环境保护摆上优先地位。目前,生物多样性保护已上升至国家战略,以长江江豚为代表的鲸类保护,是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最具代表性的实践成果之一。江苏科技大学江豚保护团队致力于长江江豚种群恢复和长江水生生物保护,对推动长江镇江段江豚保护给出了有益借鉴。
高质量推动城市污水综合治理对于改善人居环境、保护水生态安全和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常州污水治理工作先后荣获住建部提质增效示范案例、住建部智慧水务典型案例和全国首届长江大保护优秀实践案例等荣誉。常州污水治理遵循“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以“系统谋划、综合治理,标本兼治、注重实效”为工作思路,依托强有力的行业管理经验,聚焦解决污水治理瓶颈问题,实现从水污染源头治理向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三水”统筹的转变,为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书写好长三角生态中轴的“常州答卷”贡献力量。
【案例简介】
常州市地处太湖和长江之间,地理位置独特,无论是从经济社会长远发展,还是从肩负加快打造现代化建设先行示范区的重大使命看,都更有条件、更有必要、更有动力加强太湖治理和长江保护。
当前,城市排水行业普遍面临管网高水位运行、雨天污染溢流严重、污水收集处理能力不足、污水厂进水浓度提升较难和水环境质量不高等问题。常州市排水管理处长期坚持“求清、求净、求新、求进”的“四求”精神,统筹推进全市城乡污水治理“五统一”,工作范围从单纯的市政污水治理,逐步向城市“大排水”格局转变,实现“给水、污水、雨水、中水和河水”相统筹。经过持续努力,实现了管网低水位运行、污水系统互联互通等,常州排水已成为靓丽的城市名片。
【创新做法】
坚持系统思维,持续提高污水治理水平。在体制机制方面,坚持“源厂网河一体”“规建管养一体”和“雨污一体”的排水管理模式,注重全系统高标准建设管理、全覆盖科学运行养护和从源头到末端的内外系统管理,有利于打破行政区划壁垒和实现系统高效协作。在规划引领方面,常州建立了体现专业优势的规划管理机制,坚持排水规划“以我为主,科学规划”,注重规划“留白”,并定期对规划实施效果进行科学动态评估,强化与城市总体规划相融合,与城市轨道规划等专项规划互适。在系统治理方面,按照全收集、全处理和全覆盖的理念,注重污水治理向源头小区公建和末端排放水体这两端延伸,采取合同管理和排水许可并重的源头管理模式,建立工业排水户信用管理制度,鼓励规范排水,实现源头减量管控。
坚持安全韧性,降低环境污染风险。一是实施管网更新改造。建立周期性管网排查检测制度,注重排查全覆盖和问题全覆盖,实现管网精准排查和动态评估,制定科学整治方案,结合老旧小区改造、达标区建设、城市更新改造等,持续开展老旧管网更新、能力扩容,不断提升收集输送污水的效能。二是低水位运行。2005年,全国首创中心城区管网泵站实施低水位运行,真正实现大部分管道内留有“进水余量”、保持系统“饥饿感”。三是互联互通。将污水系统互联互通理念落实到污水专项规划,在不同污水厂间、主要提升泵站间以及输水主干管间创新设置联络通道,并在全国率先实施厂站网“互联互通”,通过设置双向泵站,实现污水“多路通道”,提升污水处理效能。
坚持绿色低碳,持续提升污水资源化利用水平。拓展中水回用途径。构建多途径分质供水体系,实现“优水优用、一水多用”的尾水资源化格局,持续提升中水综合利用水平,先后实施了新龙生态林生态补水,高铁新城集中供冷供热,电厂循环冷却用水和滨江工业园区企业生产用水等,其中高铁新城集中供冷供热项目成功荣获住建部科技示范工程和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大大减少污染物排入长江总量。推进“光伏+”模式。结合污水厂、污水泵站现有空间,将光伏产生的清洁电能应用于排水领域以及污染物治理,有效实现大气环境和水环境污染减排的双赢。
坚持生态发展,保障城市生态安全。推进河道生态恢复。采取“源水净化+生态活水+生态修复”的技术路线,对常州老城厢市河进行系统治理;针对劣V类支流支浜,在实施污染治理的同时,开展了一系列生态补水,河道“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美景得以重现。构建生态安全缓冲区。充分利用污水处理厂周边自然水体,发挥自然生态系统对达标污染物的净化降解和生态涵养功能,构建一系列生态安全缓冲区。推进生态评估。针对尾水的生态化利用,开展一系列特征污染物、新污染物质的净化研究和尾水生态评估,保障城市水安全。
坚持以“智”促“治,提升智慧管理水平。构建业务平台。围绕排水工作业务需求、服务范围和核心绩效指标,逐步构建和完善源头排水监管系统、泵站无人值守系统、管网GIS系统、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等,大大提升业务工程效率。构建智慧排水平台系统。搭建大数据计算系统、大数据治理与分析系统,构建决策支持中心、报表中心,用数据指导运营决策,形成1套数据资产体系、1个决策支持中心和1个一体化智能调度平台,实现对源、网、厂、站、河运行态势的实时掌控。
【工作成效】
提升了城市水环境质量。2023年,全市城镇生活污水处理量4.5亿吨,再生水回用比例达25%,其中高铁新城集中供冷供热年减少碳排放8万吨。全年城镇生活污水化学需氧量、总氮和总磷削减量分别为10.75万吨、1.2万吨和0.17万吨。2023年,全市20个国考断面累计优Ⅲ比例为85%,51个国省考断面累计优Ⅲ比例为94.1%。
提升了城市污水管理绩效。挤外水方面,主城区开展污水处理系统提质增效后,实现挤出外水1.5万吨/日,每年节约污水处理运行费约1000万元。政策优化方面,常州市2008年起实施住宅小区阳台独立设置污水收集立管政策,截至2017年,按小区新建建筑面积3758万平方米计算,节约后期改造费用11.27亿元。中水回用方面,污水厂中水供钢铁厂回用一项,除收回全部管网设施投资外,已产生3800万元收益。
提升了环境治理社会效益。根据第三方实施的“用户满意度调查分析报告”,公众对常州排水服务态度评分达98分。构建和谐共享空间,将污水泵站变身成“多功能书房”,实现泵站维修、阅读空间、会议沙龙、智慧化城市管理及污水处理科普等功能于一体,不仅为周边居民提供专业的亲子绘本阅读空间,还向居民宣传排水环境保护知识和智慧化城市管理理念,居民环保意识不断提升。打造花园式污水厂,打破传统污水处理设施外观,对污水处理厂景观和除臭进行专项设计,同步设置集科普教育、休闲健身为一体的科普教育基地和邻里中心,实现污水设施与周边相融合,环境不断改善。
【案例启示】
常州污水治理工作遵循“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坚持系统谋划,综合治理。注重规划的前瞻性和科学性,构建了以低水位运行和互联互通为特点的安全韧性污水系统,降低环境污染风险;注重低碳绿色理念,实施涵盖生态补水、集中供冷供热、工业生产用水、循环冷却用水等领域的一系列中水回用和污水资源化利用工程,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注重生态优先发展战略,建设具备净化降解和生态涵养功能生态安全缓冲区示范项目和生态补水项目,实现“工程治水”逐步向“生态治水”转变,进一步减少污染排放总量;注重智慧赋能,突出数字化技术运用,构建一系列智慧化管理手段,建成以数据中台为核心的智慧管理平台,提升污水治理水平。
(作者系常州市排水管理处处长)
责任编辑:贾潇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