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有组织科研加速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2024-12-25王建立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作出部署,提出“加强有组织的基础研究”。有组织科研是以现实需求为导向,通过合适的结构设计和制度安排,汇集不同领域科研人员,对关键核心技术进行协同攻关的科技创新运行范式。这是科研组织模式的深刻变革。江苏是科教大省,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和科研实力,正在加快构建从基础研究到工程化再到产业化的全链条创新生态,全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面对现代科研活动呈现出的深度交叉、跨界融合、利益多元等新特点,江苏亟须发挥自身优势,加快实现科技创新的建制化,更加高效地实施有组织科研,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更好担负起“在科技创新上率先取得新突破”的使命任务。
江苏开展有组织科研的创新实践
近年来,江苏主动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深入推进“有组织科研”,加快科研范式和组织模式变革,切实担负起以高水平科技创新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责任和使命,加快推动科技成果高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建章立制,强化基础政策保障。江苏先后出台《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实施细则》《江苏省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等专项文件,统筹全省有组织科研、科技成果转化相关工作。实施产业教授制度,已遴选10批次、共3499人次产业教授到省内百余所高校任职,涵盖化工、信息、金融、医药、农林等30余个领域,每年参与指导上万名研究生。启动首个省级科技成果评价地方标准研究制定工作,举办“深入推进有组织科研全力服务高质量发展”研讨会,指导全省高校、科研机构深入开展有组织科研,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搭建平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江苏高校共建有国家大学科技园20个、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25个、教育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10个,数量均居全国第一。2024年,首个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落户江苏,在中心首批确认的生物医药、信息通信、先进材料等三大领域,江苏已建有省级概念验证中心7个、应用技术熟化服务机构77家、中试服务平台57个,具备承接全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基础和能力。今年9月,2024江苏产学研合作对接大会在南京召开,现场发布158家大院大所大学的2000多项最新成果和1900多家企业的2300多项技术需求,其中24个产学研合作重大项目现场集中签约,投资额超126亿元。
服务需求,提高人才供给质量。目前,在江苏的两院院士有116人,国家级人才数量占全国10%以上。据统计,全国约65%的两院院士、40%的国家级重大人才工程专家都在江苏创新创业。组织开展高校技术经纪人培训班,400余人获得“国家技术转移专业人员能力等级证书”。鼓励高校选派教授、博士和硕士等,以“企业创新岗”等形式到企业服务,支持高校领军人才到企业建立工作站。截至2024年4月,江苏累计建设博士后创新载体1628个,13个设区市95个县(市、区)实现全覆盖,累计招收博士后3.5万余人,在站博士后1.3万余人。
深刻把握有组织科研的内涵要求
有组织科研是对科研顶层设计的再优化,本质是要加强各种创新要素的有机整合,促进科技力量和创新资源配置更加合理。更好开展有组织科研,必须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深刻把握其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为强化科研力量整合和集成攻关打牢思想根基。
必须更加紧密对接国家战略需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成果只有同国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场需求相结合,完成从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的三级跳,才能真正实现创新价值、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有组织科研具有明确的战略导向性,紧密对接国家战略需求,确保科研成果直接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实施有组织科研,要求江苏更聚焦围绕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需求,以成体系建制化模式组织科技创新,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科技工程项目,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等领域实现率先突破。
必须更加深度融入国家创新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强调,希望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肩负起历史责任,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有组织科研是促进江苏高校联合其他各类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举措,关键要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实现不同类型战略科技力量的强强联合,并由此引领其他创新主体打破壁垒、实现融通创新,共同把科研优势转化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有效动能。
必须更加有力实现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教育、科技、人才内在一致、相互支撑。实施有组织科研,就是要进一步发挥科研优势,有效整合科研资源,纵向贯通产学研用、横向实现大交叉,推动科技攻关过程、科研组织方式与育人环节、育人模式有机融合,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形成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相互促进的新格局,更好支撑和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积极探索有组织科研新路径新模式
面对国际科技竞争向基础前沿迁移的新特点,江苏要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布局,不断探索有组织科研赋能科技成果转化的新路径新模式,为推动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加强有组织科研战略谋划。把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作为有组织科研的主攻方向,建立重大任务组织机制,组织一批前瞻性、战略性、引领性重大科研任务。围绕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探索建立专利导航全流程工作机制和专利申请前评估制度,积极培育高价值专利。持续跟踪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后期管理情况,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进行分析评估。优化科研项目支持体系,增加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紧密结合、充分发挥高校研究优势的应用转化类科技项目占比。探索建立以“转化金额”为重要依据的成果应用价值判断,并纳入科技奖励评价体系。
创新有组织科研的评价激励机制。积极推进高校、科研机构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鼓励高校、科研机构探索“先赋权、后转化”“先转化、后赋权”模式,合理约定使用权授予年限和收益归属。探索试行“强制转化机制”“公开许可使用机制”,将科技成果转化和知识产权创造转化情况纳入高水平院校的遴选指标体系。探索对在重大项目攻关、重大成果转化、基础研究创新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才单独组织专业技术职务评审。针对有组织科研目标导向性、整合性、长周期性等特点,切实推行团队导向的考核和面向任务的长周期考核。
以有组织科研打通产学研用创新链条。鼓励有条件的创新主体围绕国家或区域战略需求,结合自身特色优势高质量打造一批高能级交叉学科研究平台,主攻跨学科、跨领域的关键核心共性技术问题。指导高校与政府、企业联合共建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基地、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培育若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能级科技成果转化服务载体。鼓励高校开设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相关课程,培养更具有实务导向的复合型技术转移转化人才。
(作者系南京财经大学现代服务业智库研究员、江苏现代财税治理研究院研究员)
责任编辑:孙秋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