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双面绣”只此苏州
2024-12-25群众杂志社调研组
“双面绣”是苏州城市品格和精神的象征,也是今日苏州发展最生动的写照。国际化工业园区、现代化企业、历史文化街区、科学实验室......阔步新时代,苏州日新月异,活力澎湃,人文与经济共荣共生,科技与产业同向发力,城市与乡村各美其美,织出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双面绣”,成就了全国“最强地级市”殊荣。
人文与经济共荣共生,绘就新时代“姑苏繁华图”
唯美姑苏与富庶苏州双向奔赴,融汇成生生不息的城市脉动。在这里,文化软实力源源不断转化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精心勾勒出一扇展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最美窗口,为人文经济学提供了实践样本。人文和经济相互造就,让苏州一路走向世人向往的典范之城。
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再到名门望族潘家舍命守护大盂鼎、大克鼎的共同意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里的情怀担当,为后世留下了丰厚的文化滋养。千年文脉底蕴,造就了苏州崇文重教、精工重商、崇德向善的文化氛围,逐渐演变为城市文化,直接影响着苏州的城市精神和城市品质。
文化“软实力”练就产业“硬实力”。苏州把刺绣的功夫用在了产业培育上,用韧性、耐心、定力把产业推向极致。目前已经拥有16万家工业企业,覆盖35个工业大类、172个工业中类和513个工业小类,制造业规模稳居中国城市前三。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八大工程”,推进苏州实验室、“一区两中心”等高能级平台建设,加快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30多年前,苏州凭借苏州园林、苏绣和盆景的文化底蕴吸引了新加坡,从而有了“茭白地上起广厦,莲藕塘中垒瑶台”的工业园区发展奇迹,而今通过培育壮大服务贸易、数字贸易等新业态,提供跨境支付等便利化服务,不断拓展开放合作空间。厚文精工催生出一大批高精尖产业,造就苏州产业之城、创新之城、开放之城的“美誉”,使得具有人文内涵的高质量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
在苏州,既要物质富足、也要精神富有,共建共治共享的人民城市跃然眼前。文化供给日益丰富,自建交响乐团、民族管弦乐团、芭蕾舞团,提供对标世界一流水准的文化大餐;高质量发展促进高品质生活,公共服务迈向更高水平“民生七有”,推窗能见绿,转角遇到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同并进,全国文明城市“满堂红”,文明成为举手投足间的风景。走进苏州,水韵灵动的城市风貌、吴风悠扬的城市氛围、经济勃发的城市活力、雅致惬意的城市生活令人沉醉。
苏州超半数以上常住人口来自外地,成为仅次于深圳的中国第二大移民城市。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才在这里扎根奋斗圆梦,实现人与城“双向奔赴”。苏州始终坚信,在传承文脉、守住城市记忆的同时让百姓安居乐业、有获得感,是一座城市有福气的意义所在。2023年,苏州启动“平江九巷”城市更新项目,“城区即景区,旅游即生活”逐渐成为现实。通过古城居住品质提升、公共空间品质提升、市政基础设施提升、基础治理效能提升,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使“老苏州”“新苏州”“洋苏州”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家的感觉。
传统与现代、人文与经济融合互动,已成为这座城市发展的内生动力和鲜明标识。人文经济学的苏州实践在现代化道路中厚植人文底色,形成了以“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园区经验”为主体的“三大法宝”。这既是苏州文化基因的积累和沉淀,也是苏州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的凝结和升华。
科技与产业同向发力,活力苏州向“新”而行
行走在苏州,处处可以感受到向“新”而行的活力。在企业车间,制造设备插上数字化翅膀,释放出“智造”新动能;在科研院所,一项项紧贴市场需求的科研成果,加快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在产业园区,重大项目建设有力推进,铺就产业新赛道……苏州这座创新之城,正以独特的实践探索加快建设新质生产力发展新高地。
搭上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快车,传统产业正在焕新升级。在位于江苏常熟的波司登全自动吊挂式流水线上,一件件羽绒服仿佛身有“轻功”,在车间顶部的红色链条上“飞舞”,每到一个工序卡口,由工人取下并裁剪、熨烫、拼块,一气呵成。这样的现代化生产场景已成为苏州智改数转网联的标配。2021年,苏州发出加快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动员令,对传统产业进行系统性重塑。至2023年,全市累计实施智改数转网联项目超3万个,涌现出一批智能制造示范工厂、示范智能车间、5G工厂等。传统产业的转型逐步由“点上示范”走向“面上推广”,实现“栽盆景”向“种苗圃”的转变。
敢为人先,是苏州人骨子里的执着。苏州敏锐感受到产业的发展趋势,率先寻找适合“本土体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催生新质生产力。走进位于昆山的清越光电科技,浓厚的创新氛围扑面而来,各类透明屏应用场景让人目不暇接,感受着“一块屏”的技术嬗变;位于苏州工业园区的生物医药产业园,一大批上下游企业开足马力忙生产、赶订单,用“一粒药”点亮千亿级产业集群梦。放眼苏州,除了新型显示、生物医药产业的蓬勃发展,人工智能、纳米技术、新能源等产业也迅速成长为新兴产业“中流砥柱”,释放出新质生产力的澎湃动能。截至2024年9月,苏州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到47.6%。
未来产业是新质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先导力量。凭借对机遇的把握,苏州提早谋划布局,竞逐未来产业新赛道。2023年9月,苏州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培育未来产业的工作意见》,布局氢能、空天开发、量子技术等未来产业。2024年9月,江苏省未来产业先行集聚发展试点发布,苏州有7个区域入选,入围数量居全省第一。在未来产业新赛道上,苏州各地“各显神通”、你追我赶,正构筑起苏州未来产业发展先声夺人的竞争优势。在太仓,100多家航空航天产业相关企业集聚成势;在吴江,低空经济成为当地抢占未来发展空间的新赛道;在张家港,以氢能为引领的产业创新集群建设如火如荼。
筑就新质生产力发展新高地,关键在人。早在2007年,苏州就实施姑苏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计划,开展有组织地吸引、集聚科技领军人才,累计立项支持重大创新团队59个、姑苏领军人才超3000人,涌现出上市企业62家。2018年,苏州率先在全省建立一站式高层次人才服务中心,累计为2.63万余人次的高层次人才提供服务;2024年,苏州推出人才友好型城市“1+8”政策,精准引育科创领军人才和重大创新团队,释放出聚才引才的满满诚意。从政策到服务、从政府到企业,苏州吸引人才的步伐不断迈进,只为让人才寻到“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归属感。
一场场生产变革正释放动能,一家家优质企业正拔节生长,一个个创新成果让人倍感振奋……苏州这座城市正以“新”潮澎湃之势,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使新质生产力持续开花育果,向着成林成势加快生长。
城市和乡村美美与共,书写一体融合发展新传奇
繁华城市与繁荣乡村各美其美,现代城区与古朴水乡美美与共,这是来苏州的人共同的感叹。
千年前,苏州城东、阳澄湖畔的草鞋山播撒下农耕文化的种子,成为江南农耕文明的先声。如今,乡村振兴引领下的新时代鱼米之乡更胜往昔。苏州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深刻把握“宜业”“宜居”“和美”的丰富内涵,积极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在这片“世界稻作文化原乡”的起点上,书写了城乡一体融合发展的新传奇。
苏州创新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片区化推进乡村振兴、组团式开展乡村建设,高质量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以片区化理念为引领,苏州将全市开发边界外的901个村全部纳入50个乡村振兴片区,坚持先规划设计后建设发展,强化县镇村统筹,按照“空间缝合、资源整合、发展聚合”的思路,促进乡村打破行政区域,推动乡村从“分散建设”走向“集聚提升”。目前全市实用性村庄规划和片区发展规划已全部完成,实现两个全覆盖。当下的苏州,城乡资源顺畅流动,乡村传统“在农为农”的状态已然消解,城乡虚实边界不复存在,城镇化率已达82.48%。
苏州坚持跳出农业发展农业、跳出农村建设农村,以产业升级进一步激活发展动力,不断夯实城乡融合发展的基础。先后建成省级特色农业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园区)33个、市级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101个,以及农业农村云平台和基础数据中心,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达72.83%。创建国家“一村一品”示范村14个,“农业+休闲”“农业+旅游”“农业+生态”等一系列“农业+”项目在苏州农业板块异彩纷呈。为进一步挖掘农业发展潜力,苏州大力支持现代农业产业园、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等园区建设,推动农业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重构升级。在昆山,“一颗生豆”到“一杯咖啡”、“一粒小麦”到“一片面包”、“一个水果”到“一瓶果汁”的产业链深加工模式令人惊叹,催生了星巴克中国咖啡创新产业园、益海嘉里(昆山)央厨园区等农业产业载体,目前正着力建设千亿级高端食品产业集群。
先人一步,大力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让城乡深度融合的成色更足。苏州深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行动计划,持续不断缩小城乡发展差距,让广大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早在2012年,苏州就在率先实现低保、养老、医疗“三大”社会保障城乡并轨的基础上,健全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持续提升保障水平。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学校集团化办学实现全覆盖。省级、市级“15分钟医保服务圈”实现全市99个乡镇(街道)全覆盖。
建设宜居宜业幸福乡村,让乡村环境更美,让生活在乡村更有幸福感。苏州以建设生态低碳乡村作为发力点,推动生态友好型产业项目纷纷在乡村落地。张家港永兴村主动融入“张家港湾”建设,铁腕整治沿江大环境和人居环境,实现美丽江村和美丽江湾深度融合。常熟蒋巷村以“零碳村庄”和“数字村庄”为驱动,以“幸福村庄”为目标,推进零碳数字蒋巷乡村振兴项目建设,建成全省首个零碳智慧乡村。目前,苏州已累计建成省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139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87个,数量均为全省第一,特色康居(宜居)乡村占比达100%。
只此苏州,长江浪涌,太湖水阔。从验证小康构想到勾画现代化目标,在这片充满活力的热土上,高质量发展的步伐稳健有力,成为观察中国式现代化最直观的窗口。
只此苏州,阔步康衢,未来可期。从繁荣人文经济学到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在这片承载着希冀的大地上,新时代的“双面绣”大放异彩,中国式现代化的轮廓愈发清晰。
(调研组成员:周斌、李克海、丁元新、陈伟龄、陆国建、金浩昊、孙秋香、李峰) 责任编辑:孙秋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