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贡献科技创新“国家队”力量
2024-12-25孙磊
发展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是核心。科技创新是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念兹在兹、要求江苏必须抓好的大事要事。江苏创新要素集聚、产业基础扎实、营商环境良好,拥有厚载科技创新突破和产业转化落地的丰沃土壤。近期,江苏省委书记信长星在调研时指出,中央驻苏科研院所和央企驻苏科研单位是科技创新的“国家队”“主力军”,是江苏发展的宝贵资源。
江苏省部属科研院所联合会(以下简称联合会)是中央在苏科研院所的重要合作交流平台。自成立以来,在省科技厅等主管机关大力支持下,充分利用江苏高校院所众多、科研人才集聚的创新优势,大力促进省部属科研院所与企业深化产研合作,为在苏科研院所与企业、地方政府深化合作搭建平台、畅通渠道、凝聚力量,协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共答“发展新质生产力”时代命题,为江苏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贡献科技创新“国家队”力量。仅今年以来,联合会已与苏州、常州、宿迁等多地开展产学研对接,支持各会员单位充分发挥大院大所科技创新领军作用,主动融入群链创新生态,坚定不移走好服务国家战略、融入江苏地方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为地方产业转型和经济发展聚力赋能。
搭建创新供给高能平台。常态化开展江苏科技计划项目宣讲和科技重点介绍,推动各类支持政策精准落地,引导在苏科研院所积极融入江苏省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依托高能级创新平台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协力打造集聚高端创新资源的“强磁场”,激活高质量发展的“强引擎”。面向国家战略急需,聚焦高端芯片、关键材料等领域,中国电科十四所、南京玻纤院等积极参与江苏省高端DSP芯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创新中心等省级产业化创新平台建设,推进技术攻关和成果应用,支撑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基座。依托中国电科五十五所成立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南京),仅用一年时间就成功实现碳化硅电力电子芯片国产化替代,已在新能源汽车、电网输变电等领域规模化应用。面向科技发展前沿,中国电科十四所与紫金山实验室共建微系统联合研究中心,打造国内军民领域微系统技术核心研发平台。依托中船七〇二所成立深海技术科学太湖实验室,在深远海战略必争领域布局占位,全球首艘深远海绿色智能技术试验船近日开工,将我国船舶与海洋工程发展引向远海深蓝发展前沿。
加速转化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高频高质开展创新成果推介、标杆单位调研,深化群链企协同、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员单位扎根江苏大地,紧紧围绕江苏“1650”产业发展体系,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更多创新成果在江苏落地生根。一是大力发展战略性先导性产业。坚持关键领域“国芯国用”,中国电科十四所、五十五所成功研发国内首款八核异构DSP芯片、国内首片8英寸碳化硅衬底等高端产品,有力支撑国防装备建设,护航产业发展安全。中电莱斯依托空管领域技术积累,在低空经济领域开展前瞻性布局,围绕场景试点、平台设施等方面开展系列技术研究,打造系列产品谱系和整体解决方案,为低空飞行提供安全保障。二是持续巩固优势性支柱性产业。中车戚墅堰研发我国首型出口氢能源机车,推进世界轨交装备绿色发展,打造江苏高端制造崭新名片。中电国睿联合江苏省气象局,聚焦灾害性天气预警需求,研发国内首套自适应组网灾害性天气协同探测系统,有效提升重点区域气象观测、预警能力。依托中国水产研究院、农科院、农业机械化研究所等专业院所,持续深化淡水渔业、蚕业等地方优势产业发展,做好特色植物资源深度开发,提升农业机械智能化水平,推进江苏现代农业绿色发展。
院地共建赋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主动对接科研院所和企业,助力创新链产业链高效对接和系统集成,推动创新资源富集优势向产业发展优势转化,推进“双链”深度融合,助力江苏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中国电科十四所积极发挥江苏省工业软件、智能制造领军企业作用,建设江苏省工业互联网发展示范平台,有力服务全省智改数转行动;牵头打造工信部协同攻关和体验推广中心项目,有力支撑南京软件谷“中国软件名园”建设。南瑞参与苏州同里综合能源服务等重大科技示范工程建设,为破解新能源大规模开发和消纳的世界级难题提供“中国方案”;与南京江宁区签订共创“双千亿”合作协议,共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智能电网先进制造业集群。南京玻纤院在宿迁建设新材料产业基地,建成后将成为江苏省最大的新材料产业基地。中船七一六研究所下属杰瑞科技公司,在连云港、上海等地打造国际领先的智慧交通综合示范项目,有力支撑江苏交通强省建设。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自主研发太湖蓝藻治理与预警监测平台,为江苏湖泊资源合理利用、生态系统综合治理等提供重要支撑,有效助力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
在大院大所发挥科创领军作用、融入地方经济发展大局过程中,龙头企业牵引带动作用尤为重要,有助于支撑构建起群链企协同发展良好生态。作为联合会理事长单位和央企驻苏科研单位代表,中国电科十四所致力于深化军民协同发展,加速推进军工衍生技术和军民两用共性技术的工程化、产业化进程。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夯实产业高质量发展基础。一是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联合知名高校和兄弟单位,组建雷达探测感知全国重点实验室,打造探测感知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联合东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组建江苏省多维感知信息技术联合实验室,聚焦微波光子、人脑机和信息超材料等前沿方向,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工程化研究与产业化应用推广示范平台。二是健全完善创新机制。建立“揭榜挂帅”、项目经理负责制、“国睿杯”创新挑战赛等差异化创新机制,推进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成体系实施科技创新专项激励,每年发放超1000万元,有效释放科技创新动能,激发科技创新活力。三是积极推进成果转化。完成86项科技成果成功转化入股华创公司及对30余名骨干成员实施2700万股权奖励,完成射频芯片领域18项知识产权许可至美辰公司,赋能芯片业务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塑造产业高质量发展优势。一是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入实施国资委战略性新兴产业“焕新行动”和未来产业“启航行动”。推进高端芯片、工业软件等领域技术攻关和商用验证,“华睿”系列DSP、CPU芯片关键指标已达到国际先进,应用于5G通信、电力电网、工业自动化等领域重点企业,“睿知”系列产品成功入选工信部优秀工业软件产品和国资委中央企业科技创新成果产品目录。培育孵化脑机技术、量子探测等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二是巩固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立足高端复杂电子装备科研优势,加快军用相控阵、信号处理等关键技术成果转化,形成国际领先的X/C/S波段全谱系相控阵气象雷达和全国产化空管雷达产品,市场份额处于第一方阵。智慧显示领域多项成果取得国际专利授权,自研LED影院系统通过国际认证,高品质LED产品成功保障国庆阅兵、冬奥会等重大活动。智慧轨交领域,信号系统产品获评南京市十大企业创新成果,打造了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轨道交通整体解决方案,已在江苏、安徽、黑龙江、福建等地打造示范工程。下属六家公司成功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作者系江苏省部属科研院所联合会理事长、中电国睿集团副总经理) 责任编辑:何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