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出高峰低谷
2024-12-25
文图/刘菁菁
等高线是地图上地面高程相等的各相邻点所连成的曲线,是观察地形地貌的主要形式。本期我们将尝试绘制等高线,探索曲线中藏着的复杂地貌。
实验材料
透明塑料盒、透明塑料卡纸(比盒口略大)、刻度尺、墨汁、黏土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5/0104/oY8t8GPorZxaQJq7ebEdmL.webp)
实验步骤1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5/0104/M276nFQ8pUQrghx52QvcpJ.webp)
使用刻度尺,在透明塑料盒上标上刻度,每1厘米代表100米。
实验步骤2
将黏土捏成山体的形状(可多涉及一些地形部位,如鞍部、陡崖等),山体最高处不要超出塑料盒最高处,底部则稍小于塑料盒底部,以减小低海拔位置时注水的误差。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5/0104/XzrjVBkuszpH8qhsi89eYc.webp)
注:黏土较轻,捏山体的时候可在内部加一些石块,以增加其重量,降低因浮力较大而漂浮在水中的可能性。
实验步骤3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5/0104/mSqMHs8hrVoaZzhiDTcPtt.webp)
将透明塑料卡纸覆盖在塑料盒的盒口上,用笔在卡纸上描出塑料盒的边缘,便于定位(可用刻度尺辅助)。不要挪动卡纸,直接用笔在卡纸上描出山体最底部的边界线(即海拔0米的等高线)。
实验步骤4
在空瓶中装入清水,滴入适量的墨汁,摇晃瓶身使墨汁与清水均匀混合,将混合后的黑色液体倒入装有黏土山体的塑料盒中,倒至100米刻度时停止。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5/0104/M43iQjnkbbPFXcc4rbtYqE.webp)
将透明塑料卡纸上的边缘线重新对准盒口,摆放好后,用笔在卡纸上描出此时山体与黑色液体相交的边界——该边界为海拔100米的等高线,并在线上写上“100m”字样。
不断向盒中倒入黑色液体,每隔100米绘制一次,不断重复上述步骤,直至液体淹没山体。在最后一个闭合的小圈中心画上实心三角形,表示山顶。
注:绘制每条等高线时,尽量保持视角一致以减小误差。视频中视角不同是拍摄设备与实验人员视角偏差所致。
实验步骤5
在透明塑料卡纸上加上“等高线地形图”“1∶10000”(比例尺)及图例,这幅图就完成了。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5/0104/gQ4AGVkym7QaYyBZSu5XSu.webp)
注:本图中比例尺为垂直比例尺(即图中高度与实际高度的比值)。
该实验中的山体并不对应真实山体,因此图中没有指北针(地图三要素之一)。
透明塑料卡纸较软,且划线时手易不稳定,画出的等高线会有误差。
实验原理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5/0104/AfBJeVS56Rooc8g8D3TV33.webp)
等高线是海拔相等的相邻各点所连成的闭合曲线,等高线地形图则是用等高线表示地面起伏和高度的地图。
本次实验是将立体图转化为平面图的过程。实验过程中,黑色液面接触到的山体海拔相同,我们画出二者相交的边界时,就是画出了山体的等高线。液面不断升高、液面接触区域不断改变,就可以模拟不同海拔山体的等高线(等高线不能相交)。
实验中,我们用1厘米表示海拔100米,因此,绘制的图像垂直比例尺应为1∶10000。液面每次上升100米,图中的等高距(相邻两根等高线之间的高度差)即为100米。
仔细观察你得到的等高线地形图,你会发现,陡坡的等高线较为密集,缓坡则相反。除此之外,你还可以判断山顶、山脊、山谷、洼地、鞍部等地形部位的分布情况。这就是它为我们提供的重要信息。
(责任编辑/牛一名 高琳 美术编辑/徐博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