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领域发力,集中整治重塑基层生态
2024-12-23章梦晗
2024年1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对持续发力、纵深推进反腐败斗争作出战略部署,强调要“推动反腐败斗争向基层延伸、向群众身边延伸,惩治‘蝇贪蚁腐’,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3月,中央纪委印发《关于开展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专项行动的通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决定,2024年4月至10月在全国集中开展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专项行动。之后,原定结束时间延期两月至今年年底。
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以严查一批“蝇贪蚁腐”,纠治群众反映强烈的不正之风,有效解决一批群众身边的实际问题为目标,聚焦“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民生痛点难点”“群众反映强烈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以及“扫黑除恶”。
而就在10月26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发布了1月至9月全国纪检监察机关监督检查、审查调查情况数据。其中立案现任或原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7.7万人的数据,成为集中整治工作成效的有力佐证。
集中整治意义重大,其能切实维护群众切身利益,确保惠民政策精准落地,增强基层政府公信力,树立公正廉洁形象,巩固执政根基,对基层稳定与繁荣起到极为关键的支撑作用。
数量大、群体广,基层微腐败何以成为集中整治靶心
2024年,二十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明确提出坚持向基层延伸,坚决惩治群众身边腐败问题,将基层微腐败作为集中整治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
2023年年末,在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推出的2023年度十大反腐热词中,作为基层微腐败的直接体现,“蝇贪蚁腐”赫然在列。从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的通报来看,2022年以前都没有单独公布“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的立案数据,而是将其共同列入到“农村、企业等其他人员”这一项。但近年来,随着基层监督的深入,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作为行政村的“一把手”“话事人”,其在基层微腐败治理中的关键少数身份也越来越明晰。近三年的统计数据将这一群体单独列出,足以说明基层监督正在走深、走细、走实。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4/1225/L9nb2YLfPh5nCnc49yWUDH.webp)
2024年前三个季度的立案数据超过去年全年,可能还说明不了当前基层微腐败情况,但如果用我国现有行政村数量进行对比,会更为直观。到2020年,我国现有行政村为69万,7.7万的立案数据,意味着平均几乎每9个行政村,就有1例原任或现任“一把手”出现腐败问题。
这一数据一方面说明今年党中央加强了对基层微腐败的整治力度,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当下基层权力监督形势的严峻,与集中整治的“群众”靶心相吻合。基层政治生态连着民生,关系人心向背。集中整治聚焦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领域,而随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深入推进,与这些领域相关的大量惠民政策、项目资金向基层倾斜,基层权力监督不容忽视。
河南信阳市罗山县在今年开展集中整治行动以来,经核查发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方面有?59人存在冒领社保基金现象,涉及该县17个乡镇?(街道),冒领社保基金总金额8.75?万元。随后59人得到整改,立案处理3人,冒领社保基金全额追回,健全完善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制度2项。鹤壁市在集中整治开展以来,聚焦养老社保领域小切口深入开展整治,严肃查处套取骗取、失职失责等风腐问题。其中庙口镇第二初级中学在申报本单位养老保险参保退休?(职)?人员待遇时,该校原校长关金如、报账员秦文梅未发现段某某已被公安部门采取刑事强制措施,将段某某作为正常领取退休待遇人员进行申报,导致未能及时停发段某某退休待遇共计50万余元。今年8月,关金如、秦文梅分别受到党内严重警告处分,段某某违规领取的退休待遇已退缴。
这样的案例在今年集中整治开展后查处的微腐败案中既典型又“平常”,可以说是众多基层微腐败案件的缩影。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为民造福是最大政绩”。“两个最大”简明而又深刻地阐述了开展集中整治的极端重要性。从单案来看,基层微腐败涉及金额、手法牵涉的人员可能都并不吸睛。但微腐败会导致政策落实不到位,资金使用不规范,项目推进受阻等问题,直接阻碍了群众对社会发展成果的公平享有。吉林大学行政学院教授王立峰认为,基层微权力腐败以传统型腐败为主,腐败手段和形式简单直接,腐败潜伏期长,具有“频发性、微小性、多样性”等特征。
当前,基层监督涉及领域广、部门多,同时基层监督力量又较为分散,使得基层小微权力的监督质效一直受到不同程度的挑战。但贪如火,不遏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滔天。今年以来的集中整治“强化求真务实”,“强化责任落实”,“强化案件查办”,就如同在基层社会中掀起一场清风正气的风暴,打破这种不良风气的桎梏,重塑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通过查处一批典型案例,让群众看到党和政府坚决打击腐败、维护群众利益的决心和行动,从而使群众重新恢复对基层治理体系的信心,增强群众对社会公平正义的信念,进而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八大领域深入发力,集中整治呈现哪些特征
在2024年对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进行全面动员和部署中,中央纪委国家监委要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迅速行动,抓好线索处置,强力推进办案,狠抓纠风治乱。这为治理基层微腐败提供了强大的政治动力和工作责任,促使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加大工作力度。各级纪检监察机关也从实出发,聚焦各地突出问题靶向纠治,总体来看,今年各地集中整治呈现了以下四类特征。
全面性与重点突出相结合。今年集中整治聚焦的八大领域主要包括教育、医疗、就业、养老社保、安全生产、执法司法、生态环保以及食品药品安全领域,这些领域涵盖了从乡村到城市,从经济发展到社会民生,从基本生活保障到公共服务等多个方面,每个领域都明确了重点整治的关键环节和突出问题。如乡村振兴领域重点整治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惠农补贴资金等方面的违纪违法行为;医疗领域重点关注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过度检查、过度用药、内外勾结欺诈骗保等问题。力求全面排查和整治各领域存在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
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统一。记者查阅各地纪委监委今年以来关于集中整治的相关工作报告发现,各地普遍以问题为导向深入排查,通过多种渠道广泛收集问题线索,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进行深入调查核实,全面起底各领域存在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如住房领域保障房违规分配、“黑中介”问题等。在整改方面则以目标为导向确保整治成效,以切实解决群众身边的实际问题、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目标,明确整治工作的具体目标和任务,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确保整治工作取得实效。如江西省启动“基础教育领域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专项治理行动”,以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教育问题、办成群众真心称道的实事为目标,查处了萍乡市安源中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敖安,万载县第二中学原党总支书记、校长宋雄伟等多名教育系统人员。
多部门协同与上下联动相配合。集中整治行动中,各领域的整治工作都涉及多个部门,通过建立健全协同工作机制,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和信息共享,形成整治工作合力。如在扫黑除恶领域,公安、纪检监察等多部门机关联合行动,共同打击黑恶势力及其背后的?“保护伞”。记者发现,经过年初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统一部署,各地纪委监委异常注重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层层压实责任,确保整治工作在基层落地落实。同时,加强对基层整治工作的指导和监督,推动问题解决在基层。四川省纪委监委通过贯通“组合拳”打通集中整治责任,探索建立“党委主责、政府主抓、部门主办、纪委主推”的工作机制,以责任的贯通联动,有效凝聚各方工作合力。
严查重处与长效机制建设并重。各地各级纪委监委通过严查重处形成震慑,对集中整治过程中发现的违纪违法问题,坚持严查重处,绝不姑息迁就。对典型案例进行通报曝光,形成有力震慑,让心存侥幸者不敢腐。同时通过建立长效机制巩固成果,在整治过程中,注重总结经验教训,针对发现的问题和漏洞,及时建立健全相关制度机制,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从源头上预防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的发生,如完善医疗领域的医保基金监管制度、住房领域的保障房分配管理制度等。例如,上海市市场监管局在民生领域案件查办?“铁拳”?行动中,推行?“一业一册”,加强对医院、养老院、学校、校外培训机构4个行业的指导,形成相关行业易发、频发问题清单,指导相关市场主体开展自查,将?“事后处罚”?变为?“事前指导”“事中提醒”,从源头上减少和纠正违法行为。
与“老虎”相比,群众身边领域能够染指的可能只是蝇头小利。但随着2024年集中整治深入查处,除了案件数量有所提升,这些小微腐败的“花样”与数额也越来越让人惊心,足以说明集中整治工作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监督变硬,从集中整治看当下监督手段创新
集中整治不仅是净化政治生态的需要,更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权益的必然要求。2024年以来,各地纪委监委不仅进一步强化自上而下的监督,也充分发挥自下而上的监督力量,鼓励群众参与。一方面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加强制度与机制创新、强化监督力量与协同监督、开展专项整治与教育活动;另一方面,从各地查处案件披露的细节还可以看到,各地纪委监委进一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大数据、云计算等,以提高基层反腐工作的效率与精准度。
集中整治囊括领域广,涉及问题多,回看今年以来各省工作方案,多地以清单式监督作为引领,让监督工作能够走深走实。比如,云南省德宏州纪委监委派出瑞丽试验区纪检监察工委制定任务清单和检查清单,每月梳理政治监督重点,定期印发《党风廉政建设工作重点任务清单》《监督检查清单》,提升日常监督质效。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印发“提示单”,围绕生态环保、农作物种子领域专项整治、中小学“学生餐”专项整治等重点任务,以及群众反映强烈、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印发“一月一专题”提示单,有效解决监督泛化、简单化等问题?。
同时,通过派驻纪检监察组集中办公、片区协作监督、“室组地”联动等方式,使得集中整治得以让各级部门深入参与。广西省南宁市宾阳县通过将各派驻纪检监察组集中在该县纪委监委机关办公,实现人、财、物统一管理,案件查办、专项监督等工作统筹调度,增强派驻机构干部归属感,促进室组间良性互动。各地纪委监委广泛采用“室组地”联动的方式,整合纪检监察室、派驻纪检监察组和地方纪委监委的力量,开展联动监督和联合办案,如在一些重点领域专项整治中,共同对问题线索进行排查、核实和处置。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4/1225/kye7djAzwmKquXqnNef4yG.webp)
纠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需深入群众视角,倾听群众声音,重视群众反映。今年以来的集中整治工作中,群众参与监督手段发挥了重要作用。除了畅通举报渠道,设立举报信箱、开通举报热线、搭建网络举报平台,一些地方还充分发挥“网格”作用,通过网格发现与联勤联动,比如成都市龙泉驿区部分镇(街道)纪(工)委将渣土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与网格工作结合起来,探索实施?“网格发现?+?联勤联动?+?执法查处”新模式,网格员每日不定时对重点路段、在建工地等进行巡查,发现违规倾倒行为后及时向纪检监察组织报告。
纪检领域信息化技术有精准性、高效性、全面性、智能性与预警性的特征。随着信息化监督手段在各领域的铺开,今年集中整治工作中,各地纪委监委也纷纷通过大数据监督平台,借助信息化系统,对重点领域、关键环节以及各级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进行全方位监督,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监督网络。比如通过廉情监督热线微信小程序等平台,受理涉及征地拆迁、教育卫生等多个民生领域的问题,以数据赋能拓展监督深度,通过数据比对预警,对发现的问题线索进行核查处置。记者注意到,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日趋成熟,一些地方也与时俱进引入人工智能协助监督。
总体来看,今年以来集中整治不仅关注腐败行为的查处,还注重对问题产生根源的挖掘和制度漏洞的修复,创新实施多种协作联动监督模式,有力地推动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向基层延伸,为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社会环境做出了积极贡献。然而,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集中整治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持续保持高压态势,不断巩固和拓展整治成果,进一步完善监督机制和制度体系,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坚强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