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反腐成绩单
2024-12-23曾那迦
2024年12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2025年经济工作;听取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工作汇报,研究部署2025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
会议强调,纪检监察机关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始终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坚定不移把反腐败斗争向纵深推进,以全面从严治党新成效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强保障。
2024年年初,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李希在二十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的工作报告对全年纪检监察工作作出了部署,为全年反腐败工作划出重点。报告指出,反腐败斗争已经进入深水区,绝对不能回头、不能松懈、不能慈悲,必须持续发力、纵深推进,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同时发力、同向发力、综合发力,不断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
2024年全国反腐总体形势如何,有何特点?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党委副书记、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庄德水认为:“今年反腐败工作越来越向纵深推进,跟当前党中央的重点工作相伴而行,跟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同步开展。反腐败的覆盖面越来越广,力度越来越大,深度也越来越加深。”
案件查处力度增大
当前,反腐败斗争已经进入深水区,形势依然严峻复杂。2024年以来,全国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办案力度持续提升。
截至12月14日,据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公布数据,已查处中管干部55人。
“从今年反腐败的进程来看,关键少数、重点人群方面值得关注。特别是今年查出的这么多腐败高官,都与‘一把手’行使权力的监督制约有着直接关系。在这一方面,确实是形成了一定的震慑力。”庄德水说。
根据中国人民大学反腐败与廉政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毛昭晖观察,2024年纪检监察机关在案件查办中,凸显“宽查行贿,窄用受贿”的政策特征。
行贿与受贿“一体两面”,“围猎”更是滋生新型腐败、隐性腐败的重要推手。二十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强调,严惩行贿行为,坚决查处那些老是拉干部下水、危害一方的行贿人。2024年,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强化受贿行贿一起查,不断加大对行贿行为惩治力度。
2024年3月,为充分发挥典型案例教育、警示、震慑作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发布了8件依法惩治行贿犯罪典型案例。这批典型案例,释放了加大对重点领域行贿犯罪惩处力度的强烈信号。
同时,在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的高位推动下,一些部门完善了对行贿人的联合惩戒机制,强化对行贿人全链条惩戒,压缩行贿人非法获利空间。例如,海关总署探索建立了行贿企业联合惩戒机制,同时驻海关总署纪检监察组推动海关总署修订《海关行政处罚实施条例》,新增关于严厉惩治行贿企业、行贿人员的规定。
二十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指出,健全风腐同查同治工作机制,既“由风查腐”,防止“以风盖腐”,深挖不正之风背后的请托办事、利益输送等腐败问题,又“由腐纠风”,细查腐败背后的享乐奢靡等作风问题。
2024年是中央八项规定出台12周年。11月28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公布了2024年10月全国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汇总情况。当月,全国共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22603起,其中党纪政务处分22394人,这是连续第134个月公布月报数据。
而2024年前三季度全国共查处141245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这一总数已超过2023年全年的107547起。在此之前,这一数据的最高记录是2019年的136307起。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4/1225/BdgYdSDGJgsY5MQY9Hy2EG.webp)
“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依旧呈现增长势头。从这一观察窗口可以发现:底层政治生态的顽疾未能得到有效治理,自上而下的反腐败动力机制的有效性值得反思。”毛昭晖认为。
深化整治金融等重点领域腐败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要求“深化整治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领域腐败”。
“当前的腐败跟很多行业的整体发展、权力运行、资源垄断都具有相关性。之所以提出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三个重点领域,其实就是预先判断到了一些行业具有自己特有的资源、权力,很容易形成腐败。”庄德水说。
相比其他领域,金融、国企、能源、烟草、医药、基建工程和招投标等重点领域政策支持力度大、投资密集、资源集中,关乎国计民生。这些领域的腐败易发多发,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拦路虎”和“绊脚石”。
在毛昭晖看来,2024年在上述领域中,反腐成效最为显著的首推金融领域。
“通过对金融领域的多轮巡视和采取‘分时分域,轮动施策,大纵深推进’策略,并积极适用具有金融行业特点的‘非常用’罪名,金融反腐成效斐然。可以说基本遏制住金融领域腐败高发、频发的势头,充分体现了纪检监察机关以有力政治监督护航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治理功能。”他说。
金融领域的腐败行为会扰乱金融秩序,影响金融市场的正常运行,甚至可能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威胁国家经济安全。
截至目前,已经有一大批来自银行、证监、券商等金融领域各个体系的高管被查。尤其是随着国家开发银行原党委委员、副行长李吉平,农业银行原副行长楼文龙,中信集团副总经理徐佐等金融系统中管干部接连落马,金融反腐力度不断彰显。仅7月份,金融系统就有至少12名中央一级党和国家机关、国企和金融单位的高管被查。
此外,已有包括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及农商行等在内的几十家银行高管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行为被查或“双开”。
2024年以来,金融监管系统也有多人被查。例如,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投诉调解中心筹备组组长任春生、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贵州监管局原局长李华涛等。
除金融领域外,能源、医药等领域反腐也挥下重拳。据不完全统计,截至8月,已有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原党组书记、董事长王宜林等超过150名能源系统领导干部落马。截至12月初,至少已有超320名医药卫生系统“关键少数”被查,其中有超160名医院院长或书记。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4/1225/XD6KSj6ng5z8hts2wxaMBR.webp)
此外,毛昭晖提到,2024年,从军队装备领域到军队政治领域的反腐败力度不断增强,凸显军队反腐的着力点已从经济问题向政治问题不断拓展和深化。“火箭军三任司令员落马,航天科技集团、航天科工集团和兵器工业集团等军工企业主要领导相继落马,尤其是中央军委委员、军委政治工作部上将主任苗华被停职检查,可以预见2025年军队反腐将可能成为重点领域。”他说。
斩断政商勾连利益链
2024年以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把严惩政商勾连的腐败作为攻坚战重中之重。一批落马官员在通报中被明确指出存在政商勾连问题。
“‘政商勾连腐败’主要是权势利益团体与资本利益集团的系统性合谋,谋取的不仅仅是双方的经济利益,还包括损害国家利益的政治利益。”毛昭晖认为,资本利益集团通过在政治层面寻找政治代理人,通过权力与资本等手段影响政策制定和反腐败布局,对抗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落实,危及国家的政治安全与经济安全,这就是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把严惩政商勾连的腐败作为攻坚战重中之重的重要原因。
“这几年,特别是今年以来披露的一些腐败案件所涉及的腐败金额触目惊心,行贿受贿都同时发生。从当前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角度来看,对我们当前改革造成最大阻碍的就是腐败特殊利益集团的存在。而这些集团怎么产生?其实就是官商相勾结。”庄德水说。
他认为,从腐败发生的根源来看,大部分腐败都是权钱交易,往往发生在市场与政府的交界处。官商之间的勾结,就是公共权力的市场化和商人寻租。
政商勾连的腐败,不仅损害党的形象、伤害党群干群关系,更破坏政治生态和经济发展环境,引发社会不公、阻碍社会发展进步,必须严肃查处。
2024年11月12日,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员、副主任陈继兴受贿、利用影响力受贿案一审宣判,陈继兴一审被判死缓。陈继兴于2023年7月9日官宣落马,2024年1月6日被开除党籍。通报直指其背弃初心使命,丧失党性原则,长期政商勾连,大搞利益交换,对抗组织审查。
他利用担任广东省江门市委书记、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职务上的便利,为有关单位和个人在房地产项目开发、纠纷处置、土地转让等事项上提供帮助;直接或者通过他人先后多次非法收受相关人员给予的财物共计折合人民币2.78亿余元。甚至退休后,陈继兴仍不收手,直接或者通过他人先后多次非法收受相关人员给予的财物共计折合人民币115万余元。
同样被通报存在“长期政商勾连”问题的还有重庆市永川区政府原党组成员、副区长杨华,云南省政府原党组成员、副省长张祖林。
2024年2月7日,杨华被“双开”。他在2023年7月官宣落马。其“双开”通报称,他长期政商勾连,大搞利益交换,在分管领域把公权力异化为谋私的工具,利用“白手套”搞隐性腐败,大搞权钱交易,为他人在工程承揽、财政补助等方面谋利,并非法收受巨额财物。
张祖林于2024年3月1日被查。9月12日,张祖林被开除党籍。张祖林被指长期政商勾连,大搞利益交换,甘于被“围猎”,与不法企业主沆瀣一气,将公权力异化为谋取个人私利的工具,大搞权钱交易,利用职务便利为他人在房地产开发、项目承揽等方面谋利,并非法收受巨额财物。
2024年6月17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原副书记李鹏新被开除党籍和公职。他于2023年12月被查。通报称他贪婪无度,政商勾连,大搞新型腐败,利用职务便利为他人在矿产开发、企业经营、干部选拔任用等方面谋利,并非法收受股权股份等巨额财物。
“‘政商勾连腐败’,仅靠纪检监察机关对个体性腐败行为的清除难以伤其筋骨,这种结构性腐败往往具有自愈功能,产生‘蜥蜴效应’,这也是为什么当前在高压反腐的大环境下腐败存量与增量难以有效遏制的重要原因。这对新时代反腐败工作如何从‘监督内容创新’深化到‘监督模式变革’提出了新的挑战。”毛昭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