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个转变”这十年大型系列报道(九)“千万工程”绘就中国丰景

2024-12-22张超宛枫王晴

中国品牌 2024年11期

远眺,田蚕稻粱、颗粒归仓;近观,粉墙黛瓦、村舍俨然……9月22日,第七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如约而至。祖国大地上一幅粮丰村美、人和共富的崭新画卷徐徐铺开。

在习近平总书记倡导推动下,经党中央批准、国务院批复,自2018年起将每年农历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这是对农民辛勤耕耘的最高礼赞。

金秋是收获的时候,也是致敬耕耘的季节。

田畴沃野,数字为眸。据国家统计局公布,今年我国夏粮产量2995.6亿斤,比上年增加72.5亿斤,实现恢复性增产和高位增产。此外,占全年粮食产量的75%左右的秋粮今年有望再获丰收。2024年1至7月,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0.07万亿元、同比增长0.9%,完成利润总额6585.7亿元、同比增长15.3%,农产品加工业优化升级。此外,截至去年末,乡村吸引力持续提升,全国返乡入乡创业人数累计达1320万人。

一张亮眼的“三农”答卷,是以“千万工程”为引领,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累累硕果。

更令人可喜的是,自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三个转变”重要论述十年间,各地因地制宜、蹄疾步稳开展区域农业品牌创建行动,打造出了一批特色鲜明、竞争力强、市场信誉好的区域农业品牌,成为推动乡村振兴、农业强国建设的创新者、先行者、推动者。

岁月轮转,从一粒种子,到稻米飘香;从一间作坊到享誉全国的品牌,区域农业品牌作为我国推进农业品牌发展中的重大创新和重要探索,让农民辛勤耕耘时洒在大地的每一滴汗水,都汇聚成了通往国家仓廪更充实、人民生活更幸福的道路。

丰收沃野,生机勃勃。

9月22日,以“学用‘千万工程’礼赞丰收中国”为主题的2024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如期而至。这是第一个在国家层面专门为农民设立的节日,也是凝聚合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窗口。

在第七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国广大农民和工作在“三农”战线上的同志们致以节日祝贺和诚挚问候,他强调:“希望广大农民群众和社会各界都积极行动起来,一步一个脚印,把乡村全面振兴的美好蓝图变为现实,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农业强国奠定基础。”

今年,恰逢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

各地区各部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学用“千万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广袤乡村唱响“田园牧歌”,书写着丰收中国的美丽画卷。

2024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全国主场活动在河南省开封市兰考县仪封镇代庄村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农民朋友晒特产、展民俗,载歌载舞,共同庆祝第七个中国农民丰收节。

“田间盛宴”在兰考开幕

“我们丰收啦。”在2024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全国主场联欢活动现场,来自河南省兰考县张庄村、浙江省淳安县下姜村等5个村的村支书向大家报告了今年丰收的消息。

从2024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全国主会场代庄村往四周望去,是一眼望不到边的高标准农田,农田里阡陌纵横,物联网控制系统、水肥一体机、一体化泵站系统等智能化设备一应俱全。

代庄村党支部书记代玉建介绍,村里已建设高标准农田3000亩,实现旱能浇、涝能排、路相通、渠相联,面对今年雨水较多的不利天气,目前,高标准农田里种的花生和红薯长势良好。代庄村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果是我国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例证。

截至2023年底,全国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超10亿亩,建成各类田间灌排渠道1000多万公里、小型农田水利设施2700多万处,农民抗灾减灾能力有了明显提升,实现了大灾少减产、小灾能稳产、无灾多增产。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在主会场打造了助农带货直播间,并联合抖音三农邀请了在“三农”领域具有广泛影响力和带货能力的达人参与直播带货活动。

2024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全国主场logo设计整体呈圆形,以“握在手中的幸福丰收节”为创意理念,表达了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祥和气象。

其中四位头部达人在两天的八场直播中,直播间总曝光1.16亿人次,2600余万人涌入直播间,交易额超1800万元,销售农产品超53.1万单。

不只在全国主会场,走进新疆塔城地区额敏县东街的活动现场,五彩斑斓的旗帜随风舞动,空气中弥漫着欢快的音乐。

展台上堆满了各种农作物——金灿灿的玉米、鲜红的辣椒、碧绿的大冬瓜以及紫色发亮的茄子等,构成了一幅生动多彩的丰收图景。

在舞台之上,身着亮丽服装的舞者们以优雅的舞蹈表达着丰收带来的快乐;歌唱家们则通过高昂的歌声赞美着农民们的辛勤劳动与卓越成就。

当地居民说“今天来到丰收节现场,特别高兴,展示的物资丰富、种类多样,看到了农民丰收的喜悦,日子的红火。祝福农民朋友们,一年比一年富裕,一年更比一年好。”在额敏东街两侧的农产品展销区内,来自各个乡镇场的特色农产品琳琅满目。有机蔬菜、优质水果、自制奶制品、特色风干肉、农家鸡鸭鹅等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看到自己种养的东西这么受欢迎,商户的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这是我们良种场本地老百姓种的瓜,特别甜,今天卖了好几箱,真是太开心了。”当地农场商户高兴地说。

“千万工程”催生乡野巨变

“田立方·临平未来农场”是2024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浙江主活动场地,它是浙江省农发集团联手杭州市临平区政府,共同打造的全省最大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

该项目以“农业筑底,科创赋能,文旅驱动”为理念,大力发展都市休闲农业、数字农业、未来农业,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并积极融入时尚、休闲等元素,推动农文旅三产融合,是全省最大的都市田园综合体和农业科创园。

未来,这里将全力打造成为全国都市田园创新示范区、全国乡村振兴策源地、浙江省农业双强样板区及浙江省共同富裕示范区。浙江是“千万工程”的发源地。2003年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亲自调研、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经过21年的生动实践,“千万工程”深刻改变了浙江农村的面貌。

现如今,浙江正持续深化“千万工程”,坚持科技强农、机械强农,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数据显示,浙江全省粮食作物良种覆盖率已达98%,比全国平均高3个百分点;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88.5%,在南方丘陵山区省份中居第一位;早稻亩产839.6斤,居全国第二。

2023年浙江省粮食播种面积1537万亩、产量127.8亿斤、亩产415.6公斤,均创近八年新高,超额完成国家下达该省的粮食播种面积1510.1万亩和总产122亿斤的目标任务。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打好乡村全面振兴漂亮仗,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好用好‘千万工程’经验,因地制宜开展乡村建设,聚焦现阶段农民群众需求强烈、能抓得住、抓几年就能见到成效的重点实事,抓一件成一件,让农民群众可感可及、得到实惠。”

专家表示,“千万工程”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同时努力提升农民、发展农民,造就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万千农民群众。推广“千万工程”经验所要求的促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发展特色产业等,对于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

要推动乡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有序引导城市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下乡服务,推进乡村经济多元化,促进各类要素更多向乡村有序流动,全面打通“两山”理念转化通道,不断增加农民收入。

发轫于浙江大地的“千万工程”,深刻改变了浙江乡村面貌,也探索出一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中国的科学路径。沿着这条路径,原隰上、田野间,千千万万的乡村正迎来美丽蝶变。

区域农业品牌蓄势赋能

加快培育特色产业,持续强化农产品品牌建设,不断提高农业产业的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是实现乡村振兴、农民致富的法宝。

近十年来,我国农业领域发生了深刻变革,各级农业农村部门深入推进品牌强农,培育了一批有影响力的农业品牌,特别是区域农业品牌打造方面。相关数据显示,2012年到2022年,我国农业品牌目录区域公用农产品产量增长近55%,销售额增长近80%,带动当地农民增收65%。

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从“单打独斗”到“集群发展”,再到从“传统销售”迈向“互联网+”,这不仅反映了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显著成就,也是对新时代背景下如何进一步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启示。

过去十年间,随着消费者对于食品安全与品质要求日益提高,以及国家层面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鼓励农产品提质增效,许多地方开始注重通过技术创新来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例如黑龙江省五常市遵循“打造一个品牌、带活一个产业、富裕一方农民”的发展思路,打造五常大米区域公用品牌,全面推进五常大米标准化生产,对种子、种植、仓储、加工、环境、溯源管理等流程和工序全部实现标准化,建立完善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标准体系,促进五常大米高质量发展。

陕西省柞水县积极打造柞水木耳区域公用品牌,培育多个柞水特有木耳菌种,颁布陕西省地方标准,建立企业示范种植和木耳产业全程技术服务体系,落实标准知晓率、入户率达100%,推动柞水木耳从依靠传统经验从事生产转为现代标准化生产,实现年栽培木耳1亿袋左右,产干耳5000吨左右,有效带动农户增收。此外,随着城镇化步伐加快及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力度加大,各地纷纷探索建立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产业集群模式。

据统计,2023年,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提档升级,新建50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40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200个农业产业强镇,创建100个农业现代化示范区。

在四川眉山市,泡菜生产已经由家庭作坊式转换为现代化生产,眉山市以中国泡菜城为依托,串联起了一二三产业,2022年整个泡菜行业的销售达到了230亿的规模。

据悉,眉山泡菜产业园实现了“七个全国唯一”,包括泡菜食品产业城、国家级泡菜质量检验中心、泡菜产业技术研究院、泡菜专业博物馆、泡菜行业国家4A级旅游景区等等。

它们组成产业集群,彼此协同发展。产业规范后,不仅眉山的蔬菜产业发展起来了,周边县乡也被带动起来。在青神县有机白萝卜的收获季,上百名村民忙着把货发到眉山去。

“千万工程”推动浙江山乡巨变

让农产品走出“山门”

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等新型商业模式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传统农产品销售方式被打破。数据显示,农村电商正蓬勃发展,2023年农村网络零售额达到2.49万亿元,电商平台成为了连接生产者与消费者的桥梁,让偏远地区的优质农特产品能够更便捷地进入城市家庭。专家指出,目前,各地重视农业品牌培育和发展,利用互联网、电子商务、新媒体等多种营销手段,宣传农产品品牌,拓展农产品营销渠道,并将数字技术赋能农业领域,通过数字化、网络化、智慧化多维度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推动农业品牌建设。

从全国范围来看,许多村镇立足本地资源优势,通过引入天猫、京东等电商平台,培育电商人才,打通产销通道,提升优势农业生产和销售的规模化、标准化水平,使一个村(或几个村)拥有一个(或几个)市场潜力大、区域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品牌产品、品牌产业。不仅如此,部分村级优势品牌农产品的规模逐步扩展至乡镇甚至县域,形成具有品牌影响力的优势产业集群,品牌发展成效和外溢效应显著。

另有许多地方政府会同行业协会通过组织培训,围绕“数商兴农”、直播带货、品牌塑造等内容进行讲解,培训出一批掌握新媒体运营能力的“新农人”,强化农业品牌推广。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金文成表示,电商通过短视频、直播的方式,多维度展现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的全过程,让消费者能够打破时空限制,充分体会到农产品背后的优美生态环境、淳朴可爱的乡村农民、深厚的历史文化,从而树立农产品品牌形象,由此成为品牌打造的新型渠道。对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来说,电商能够通过发掘乡村特色农产品的新的消费群体,获得消费增量,为更多的乡村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提供一个更加有效路径。

浙江大学CARD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主任胡晓云认为,基于我国山区农业品类多、规模小、种植区块散、品种工艺独特以及区域经济相对不富裕、区域影响力弱等实际情况,各地探索、推进农业品牌建设,打造多品类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以品牌化倒逼产品标准化,提高产品品质。

各地多品类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要借助各地历史文化特征,强化品牌的文化性、故事性、独特性以及无形价值溢价功能,凸显当地优质土特产的文化价值。聚集区域农业资源,让“山货”走出“山门”,提升生态精品农产品的品牌价值。

走在强农富农的路上,农业品牌大有可为。经过近十年的努力,我国在区域农业品牌建设上取得了长足进步。面对新征程、新阶段,未来要把农业品牌作为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的关键一环,推动农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跃升,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开发乡村多元价值,让更多区域农业品牌强起来亮起来。

年度盛典如约而至

区域农业品牌是我国推进农业品牌发展中的重大创新和重要探索,近十年来,各地因地制宜、蹄疾步稳开展区域农业品牌创建行动,打造出了一批特色鲜明、竞争力强、市场信誉好的区域农业品牌,成为推动乡村振兴、农业强国建设的创新者、先行者、推动者。

《中国品牌》杂志社作为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主管的中央驻京新闻媒体,于2018年12月20日举办首届中国区域农业品牌发展论坛,此后每年的12月20日固定举行,目前已连续举办六届年度盛会,今年将举办第七届,该论坛已经成为全国区域农业品牌发展的权威影响力年度盛会。

在今年的系列活动上,将全面系统总结梳理习近平总书记“三个转变”重要论述实施十年来,全国区域农业品牌发展取得的创新经验、先进模式、成绩成果,展望中国式现代化农业品牌创建的产业生态、消费市场和远鉴趋势,促进全国区域农业品牌的交流合作、互惠共赢,强化标杆示范带动和借鉴,推进“千万工程”经验学习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