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桩海外寻找蓝海
2024-12-22刘珊珊
在燃油车时代,石油是汽车的“血液”;而在新能源汽车时代,电力正替代石油的角色。
“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和新能源汽车绑在一条船上,如果无法保障海外用户的充电便利性,汽车出海也会出现问题。”上海挚达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执行总裁曹光宇在2024中国汽车充换电生态大会上表示。
目前,海外市场充电桩总体来看数量偏少、价格偏贵,产业成熟度远不及国内。
据不完全统计,海外充电桩的价格普遍是国内的2—3倍,且海外各国对于进口充电桩有一套较为严格的认证标准。从数量来看,欧洲和美国公共充电桩的车桩比在15:1以上,中国为7.5:1。与此同时,欧洲各国充电桩市场发展极不均衡,充电桩建设密度非常低。这给中国充电桩企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机会。
而伴随欧洲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充电桩需求也会随之上升。根据《2035年欧洲新售燃油轿车和小货车零排放协议》目标,2035年开始在欧盟27国范围内将停售新的燃油轿车和小货车,以确保欧盟到2050年实现温室气体零排放的目标。
德国汽车工业协会(中国)首席代表兼总经理张琳在2024中国汽车充换电生态大会上介绍,到2025年欧洲电动车市场占比需要达到30%,市场存量达到1120万辆,才能满足欧洲关于排放相关的法规要求。而截至今年10月,欧洲充电桩数量约为78万个,其中荷兰、法国和德国占到了58%。只有加快基础设施布局,欧洲消费者对于新能源汽车产品的接受度才会有大的提升。
“欧洲能源成本和人工成本比较高,行事风格比较守旧,新能源汽车尤其是充电桩的发展,也许会是中德合作的下一个契机。”张琳说。
如今中国在新能源汽车上下游产业链上已形成了一定的优势。以决定充电桩性能的充电模块为例,目前国内形成了较为集中的格局。据了解,充电模块可靠性和供应链壁垒较高,厂商需要5年以上的工艺经验积累才能实现模块的故障率5年内低于2‰或者7年内低于1%。深圳嘉瓦数字能源有限公司总经理刘辉表示,充电模块占了整个充电桩成本的50%,模块的稳定性也决定了充电桩的稳定性。随着充电桩和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充电模块也呈现爆发的趋势,现在国内充电模块的稳定性已经比较好了。
然而,想在海外市场运营好充电桩并非易事。
海外市场在支付、物流、工作效率等方面与国内都有较大差异。天津大真电器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雷表示,欧洲市场支付系统不像中国移动支付普及率高,而是经常需要POS支付或现金支付等。在国内运输配件从供应商到客户手中1—2天就可以,但在欧洲却需要3—5天甚至更久。这些都让在国内已经发展成熟的配套设施目前在海外的体验评价都处于较低水平。南京清辰绿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杨琦也提到类似问题。
此外,还要应对认证标准不同、贸易壁垒、更高的环保要求等难题。
获得海外市场认证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出海必须面对的一关。目前,中国充电桩产品采取CQC认证,出口至欧洲市场需要获得CE认证。通常来说,CE认证周期在3—4个月,认证成本可达到50万至60万元。充电桩产品进入美国市场则需要拿到UL认证,认证周期为6—7个月,费用在100万元以上。如果是公用事业项目,还需要对供应商额外认证,甚至拿到政府准入许可。
尽管海外市场对于充电桩建设有较高的补贴,但获得补贴的门槛比较高。美国与欧洲都在推进相应法案,通过强制本地生产、增加税收等方式,阻碍中国充电桩企业大举进入。
不过,在业内人士看来,办法总比问题多。毕竟,海外市场新能源产业链还未发展起来,充电桩市场有较大缺口。而中国产充电桩在价格及产品力方面都具有优势,还是有很大发展机会的。
“国内市场太卷了,海外竞争目前远不如国内卷。”曹光宇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