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记忆的短视频建构与传播策略研究

2024-12-22陈雍

传播与版权 2024年23期

[摘要]文章以框架理论为基础,运用内容分析法和文本分析法分析了以“广州十三行”历史为主题的抖音短视频。研究发现,以“广州十三行”历史为主题的短视频主要采用科普、学术与人文三种叙述框架分别讲述历史故事、挖掘海商文化与传承粤商精神,从多元视角构建与传播粤港澳城市独特的海商文化记忆。研究表明,要想发挥这种城市记忆在人文湾区建设中的话语价值作用,相关主体应在多元化创作主体基础上形成主流话语的价值导向,在叙事策略上从多维度强化叙事能力,在内容上通过凝聚性结构形塑共有文化心理。

[关键词]城市记忆;短视频;“广州十三行”;海商文化

一、问题的提出

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是人类文明进程的重要里程碑,促进了沿途经济与文化的飞速发展,对世界文明的交流融合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粤港澳海商文化起源于海上丝绸之路这一重要历史时期,蕴含中西商贸交流、文化艺术、风土人情等历史记忆,并长久以来根植于粤港澳区域文化传统中。传统是城市文化记忆的结晶,它承载着社会从过去到现在所延续下来的文化价值和精神理念。尤其是“一口通商”(1757—1842年)政策使广州连接世界的航线日益发展,“广州十三行”使得粤港澳乃至全中国的贸易与全球互通,并由此对中西经济、文化与艺术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以说,“广州十三行”的历史凝聚着粤港澳城市鲜明且独特的海商文化记忆。因此,文章聚焦“广州十三行”,深入探索海商文化记忆,发挥其在人文湾区建设中的话语价值作用,有助于树立并强化湾区文化自信与文化认同,促进粤港澳城市间的文化价值共识提升。

长久以来,传统历史人文资源的开发利用与文化记忆的建构无论是在现实治理领域还是在学术研究层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在当下,大数据全球化与媒介技术的发展对文化的演变产生了重要影响。短视频不仅是大众传播场域中的主要信息渠道,更成为一种盛行的新型文本形态,人们往往会主动或被动地利用短视频形式创作、观赏并分享自己所在城市的历史与文化内容。在此过程中,城市记忆被不断建构与传播。大众传媒与历史进程的关联不仅体现在其对事件的即时记录上,还体现在其作为媒介将历史记忆带回现代社会的功能上。大众传媒叙述记忆的过程可以被看作“一个建构的过程,而不是一个恢复的过程”[1]。鉴于此,当前短视频对城市记忆的呈现并非简单的“还原”过程,而是在特定的叙述框架中建构城市记忆,以增进人们对城市的文化认同感与身份归属感的过程。

二、样本选取与研究方法

根据第5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3年12月,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为10.53亿人[2]。《2024抖音数据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1月,抖音日活跃用户突破4亿人[3]。由此可见,短视频已经成为当下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而抖音无疑是当下国内最为流行的短视频生产与传播平台。

笔者以“十三行历史”为主题词在抖音短视频平台搜索各类自媒体账号近五年发布的原创视频,共得到201条样本短视频,其中播放量最高的达22.4万次。在研究方法方面,笔者采取框架理论对所获取的短视频样本进行定性分析。框架理论具有社会建构主义哲学基础,是众多学者在研究媒介对大众特定认知产生的影响使用较多的方法,也是大众传播领域中定性研究的重要方法。“框架”这一学术概念最初在社会科学领域中由美国人类学家及心理学家贝特森提出。他指出,任何信息都界定了一个框架。框架是一种存在于记忆中的认知架构,它为信息接收者提供了一套诠释规则,以便理解传播行为中的意义[4]。贝特森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指出框架对受众认知的影响因素,而戈夫曼则首次将“框架”引入社会文化学领域,进一步推动和促进了框架概念的普及与框架理论的形成,并引起了传播学、语言学及社会学等领域的关注。戈夫曼基于人际互动,用“框架”一词来描述日常认知结构,意指一种分类体系。受社会建构主义的影响,他认为社会事件需要经由符号转换转化为个人主观认知,而框架则是受主体认知与传播环境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意义构建过程[5]。在大众传媒社会中,人们总是通过所接触的媒介来建构对现实世界的认知,而非依据日常生活经验。基于此,吉特林提出“媒介框架”的概念,视其为传播文本中话语组织所要遵循的选择、强调与表达的原则,既是认知、解释和表达的连贯模式,也是筛选、强调和排除的过程。其对问题的诠释与构建,最关键的作用在于为框架构建者提供了控制公众生活的力量[6]。此外,甘姆森和恩特曼主要把重心放在媒介框架研究上。甘姆森认为,媒介框架是一个中心组织思想或故事线索,指一种人们用于阐释社会现象的“建构”[4]。恩特曼认为,媒介框架本质上是对传播文本进行话语选择的一种机制,并提出媒介框架的四种功能,即界定问题、因果解释、道德评价和提出对策[7]。

总而言之,“框架”指向一种信息与话语的“选择”与“建构”,不同话语主体采取了不同的叙述框架,并表达不同的情感态度。在框架理论的视角下,笔者对所获取的201条样本短视频展开内容分析,着重探讨其叙述框架在粤港澳城市海商文化记忆的构建与传播方面所取得的实效。

三、研究结果分析

笔者根据框架理论,对所获取的201条抖音短视频展开内容分析,归纳出科普、学术与人文三个叙述框架,并从多元视角探讨这些框架如何构建与传播粤港澳城市独特的海商文化记忆。

(一)科普框架:讲述历史故事

科普框架主要围绕中国“一口通商”时期(1757—1842年)“广州十三行”的来龙去脉进行讲述,旨在为大众科普这一段特殊的历史。采取这一框架创作的样本短视频数量最多,创作主体亦呈现多元化特征,既有主流媒体、商业机构、知名人士,也有不少民间创作者。民间创作者“海哥说”发布的短视频《聊聊广州十三行》以时间为线索,采用线性叙事方式为受众讲述了自明清两朝闭关锁国至鸦片战争期间“广州十三行”的历史故事,并通过夹叙夹议的方式构建历史记忆,如以“如履薄冰”来形容十三行商人的处境。广东知名演员陈永祥的抖音号“蛇仔明话你知”发布的《想了解历史上的广州十三行怎么影响世界吗?》通过“在地”展现当前广州十三行路的情景回溯历史,在开篇便指出“十三行”并非指十三家店铺,而指成立时最初期的进出口代理商。这种“在地”的讲述方式通过“在地”沉浸感勾连古今,以唤醒受众的集体记忆。与传统的解说短视频不同,广东博物馆官方抖音号通过镜头切换手法展示了与“广州十三行”历史密切相关的重要现存旧址,如广州沙面建筑群、旗昌洋行旧址与粤海关旧址等,在当前场景中描绘出18、19世纪时广州作为世界贸易网络重要节点的城市景象。法国文化学者雅克·德里达认为,“线性叙述是一种自然主义再现观,已/将作为人类的一种思维惯性而一直存在”[8]。正因如此,采用科普框架的样本短视频普遍通过线性叙述的方式吸引广泛受众的注意,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传播效果。此外,这些采用科普框架的样本短视频并非简单地复述历史,而是在讲述历史的同时融入了个体经验与情感,展示了创作主体对历史及现实的深刻思考,进而实现了文化记忆的当代建构。

(二)学术框架:挖掘海商文化

相较采用科普框架的样本短视频,采用学术框架讲述“广州十三行”历史的样本短视频在讲述历史故事的基础上,深度挖掘了这些历史背后的海商文化,并据此探究其何以形成粤港澳地区独特的文化传统。抖音官方旗下账号“抖音百科”发布的《广州十三行:闭关锁国的海上丝绸之路》从文化溯源的角度指出,“广州十三行”是清政府闭关锁国政策下唯一幸存的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通道。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的官方抖音号“广州文化旅游”发布的《广交会的源头,你知道吗?》以介绍专门展示“广州十三行”历史和文化专题的广州十三行博物馆的方式,揭示了300年前“广州十三行”的对外贸易盛况及其与广交会的渊源,并指明粤港澳海商文化形成的历史根源。广州图书馆官方抖音号发布的《清末广州商户的密度比现在高》依据历史文献的明确数据来展示清末广州商户的密度,意图阐明即便“广州十三行”在鸦片战争后退出了历史舞台,但由此形成的“行商”传统依然具有深远影响。民间创作者“金钊大话”发布的《欧洲文明盗窃史:被“歪曲”的华夏文明》以茶叶贸易的商业争夺战为例,从“文化战争”的角度来看待“广州十三行”历史,明确凡是掌握了某项主流文化的话语权,便掌握了全世界的学术晋升通道。由此可见,采用学术框架的样本短视频在挖掘海商文化时注重突出“广州十三行”历史对海商文化传统形成所产生的重要作用,追溯粤港澳城市千年的商贸脉络,旨在人文湾区建设的视角下,通过构建海商文化记忆来增强受众的文化认同感。

(三)人文框架:传承粤商精神

采用人文框架的样本短视频大多聚焦粤商群体,阐述他们在中国近现代商业贸易史上扮演的关键角色,旨在将低调务实、坚忍不拔、敢为人先的粤商精神进行传承与弘扬。商业机构的抖音号“御今文化”借助丰富的史料及权威学者的讲述指出,粤商在中国近现代商贸交流中的重要地位,明确了粤商的历史身份定位。广州大学旗下抖音号“广东印象”发布的《银河奇观火烧广东十三行》采用倒叙的手法讲述了道光二年“广州十三行”被大火吞噬的巨cEBVBB5Odsb9tM9xdtsd9QYaoyBD7XRAc++vuLA4GPY=额财富,以此映衬当时粤商富可敌国的经济状况,同时揭示了粤商谨记“财不外露”这一祖训的原因。而民间创作者“广东李会长”发布的《十三行历史知多少:伍秉鉴》讲述了历史上著名行商伍秉鉴的事迹,展现了粤商世代传承的低调务实精神。由此可见,民间创作者的视频多是单兵作战,辅以简单的文字与声音制作并发布,而商业机构则凭借详尽的史料、权威学者的亲自讲述以及专业的视听效果来展现卓越的制作水准,这既是其追求商业价值的必然结果,也使其制作的短视频成为上乘之作。

四、促进三地文化融合的相关建议

通过对样本短视频的框架进行分析,笔者发现这些短视频主要采用科普框架、学术框架与人文框架来讲述历史故事,并探究粤港澳海商文化传统形成的原因。然而,笔者也发现当前这些视频在构建与传播粤港澳城市独特的海商文化记忆方面也面临一些问题。首先,创作主体以民间创作者与商业机构居多,官方机构参与度较为不足,未能形成主流话语的价值导向。其次,叙事方式单一,样本短视频普遍以线性叙事为主,未能以多维度的叙事方式展现城市记忆。最后,整体内容缺乏一种凝聚性的精神内涵。鉴于此,笔者基于文化记忆研究范式就建构与传播城市记忆、讲好湾区故事以形塑粤港澳三地共有文化心理,以及促进三地文化的融合,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在多元化创作主体基础上形成主流话语的价值导向。在互联网传播时代,短视频平台拓宽了城市文化记忆构建与传播的主体范围,传统的以官方为主导的构建与传播模式逐渐淡化,而民间多元创作主体的构建模式日益成型。凭借亲民化的表达方式以及代表“草根”群体的发声角度,民间主体创作的短视频在叙事方面更加注重个人经历与感受,更易激发受众的共鸣。在此背景下,专业媒体与官方机构的主导话语权被消解。尽管这种多元化主体的叙事方式拥有官方话语难以替代的独特价值,但个体的差异性导致其叙事内容呈现“碎片化”特征,同时主流价值导向的缺失使得其思想体系显得“杂乱无章”。而城市记忆是一种集体记忆,是一个群体的意义、经验、文化与价值的集合,如哈布瓦赫所言,集体记忆是“一个特定社会群体的成员共享往事的过程和结果”[1]。对无法共享与亲历过去的群体成员来说,基于当前语境构建的集体记忆成为他们获得地方文化认同感的重要渠道。因此,在“泥沙俱下”的新媒体时代,主流话语的价值导向显得尤为重要。当前,抖音短视频平台上关于“广州十三行”题材的海商文化记忆构建与传播主要依赖于民间个人话语,而官方机构或媒体,特别是权威学术组织的参与相对较少。对此,官方机构应联合学术组织、专业媒体,将这一价值链融入人文湾区建设的进程中,并构建具有导向性的价值体系,以引领多元化的民间话语;将个体记忆融入集体记忆中,从而实现传统文化的记忆构建与传播。

第二,在叙事策略上从多维度强化叙事能力。长久以来,叙事始终是文本反映、再现历史与现实的手段。正如美国文化学者詹明信(Fredric Jameson)强调的,历史是一种缺席的原因和真实,其本质是非叙事性与非再现性。然而,作为最终的指涉对象,我们必然要通过叙事化的方式来接触历史[9]。在当前语境中,短视频是城市记忆构建与传播的重要叙事文本。一方面,短视频本身快捷与直观的特点限制了创作主体的叙事多样化表达。另一方面,受消费主义的影响,部分短视频创作者为迎合受众追求“爽感”的需求而采用“扁平化”的叙事方式,这导致内容的深度与丰富性受损。短视频叙事本身蕴含着无限的可能性,创作主体通过运用多种叙事方式,能够使城市记忆的意义构建更为丰富。在叙述“广州十三行”历史时,短视频能够充分利用数字媒体的多模态特性,将文字、图像、声音等多种符号相结合,同时注重通过媒介间的互文性来呈现历史。通过采用媒介间的互文叙事策略,创作主体可以重新定义短视频与受众之间的关系,让受众在观影过程中频繁穿梭于多个文本之间,进而在多媒介的审美体验中,以“缺席的在场者”身份参与到短视频的叙事与意义生成中。

第三,在内容上通过凝聚性结构形塑共有文化心理。长久的历史进程所形成的文化传统及因此生成的文化记忆对区域文化具有内在的整合维系功能。文化记忆是借助象征意义的社会实践和文化符号对集体历史与整体意识进行的文化建构活动,它跨越历史、现在和未来等不同时空,在同一性和差异性的重构过程中确立了社会共有的文化心理[10]。文化记忆认为,特定区域的文化具有凝聚性结构,这些结构正是塑造群体身份认同的关键,促进了文化传统的持续与弘扬,深刻揭示了人类文明传承的内在机理。因此,在处理海商文化丰富的内容时,创作主体可通过提取与“广州十三行”相关的符号与意象,构建象征体系,进而形成城市记忆的凝聚性结构。例如,创作主体可选取“广州十三行”时期著名的远洋商船“哥德堡号”作为关键历史意象,通过短视频的视觉修辞将受众带入历史的不同场景中,激发他们关于海商记忆的文化想象。另外,创作主体也可借鉴历史体验纪录片的创作手法,将“广州十三行”历史的代表性文化符号,如环洋地图、广彩瓷瓶、茶叶、丝绸、通草画、西洋钟表、花旗参等,作为视觉性的影像符号体系,构建富含隐喻的意义系统。这些视觉符号背后映射出城市发展进jKe02j+K0OW+69GoW40PAg==程中人们共有的经验与情感,为受众提供了可解读的记忆素材,并激发他们探究“广州十三行”历史的兴趣。共有的经历与情感构成了区域群体相互确认身份、交流内心体验的话语空间,同时也是粤港澳三地共同文化心理形成的核心要素。

五、结语

“城市依靠记忆而存在。”[11]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与实施,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建设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粤港澳区域内共同的“广州十三行”历史及其建构而成的海商文化记忆隐藏着三地文化交融的密码,影响着湾区文化的发展。粤港澳海商文化记忆是区域成员共享的集体记忆,蕴含湾区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也是文化传统赓续的重要来源。短视频作为当今流行的媒介载体,能够使城市记忆在话语传播场域中发挥文化认同的价值,从而增强与促进三地文化的共识与融合。

[参考文献]

[1]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M].毕然,郭金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2]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5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24-03-25)[2024-10-10].https://www.cnnic.net.cn/NMediaFile/2024/0325/MAIN1711355296414FIQ9XKZV63.pdf.

[3]华网天下.抖音日活用户年突破4亿,一路突围[EB/OL].(2023-12-16)[2024-10-10].http://www.bjhwtx.com/h-nd-45961.html.

[4]杜涛.框中世界:媒介框架理论的起源、争议与发展[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4.

[5]刘强.框架理论:概念、源流与方法探析:兼论我国框架理论研究的阙失[J].中国出版,2015(08):19-24.

[6]吉特林.新左派运动的媒介镜像[M].胡正荣,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

[7]张洪忠.大众传播学的议程设置理论与框架理论关系探讨[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0):88-91.

[8]许江,吴美纯.非线性叙事:新媒体艺术与媒体文化的新描述[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

[9]詹明信.政治无意识:作为社会象征行为的叙事[M].王逢振,陈永国,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10]鲍士将.文化记忆、凝聚性结构与影像的互文性建构[J].文化研究,2019(02):301-314.

[11]芒福德.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M].倪文彦,宋俊岭,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