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者网络视角下城乡儿童数字素养教育的现状与均等化对策
2024-12-22张曼邓佳凌天
[摘要]文章立足行动者网络理论,探讨城乡儿童数字素养教育均等化的理论分析框架,分析城乡儿童数字素养教育的现状,并提出行动者网络视角下城乡儿童数字素养教育均等化对策。在行动者网络视角下,城乡儿童数字素养教育均等化要统合价值目标与提升多元教育主体服务能力相结合,整合教育资源与明确多元教育主体行为边界相结合,聚合教育功能与健全多元教育主体沟通协作机制相结合。
[关键词]行动者网络;儿童;数字素养教育;均等化
在数字时代,数字素养成为现代社会公民必备的能力之一。2024年,中央网信办等四部门联合印发的《2024年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工作要点》将全面提升师生数字素养与技能作为重点任务之一。中央网信办等十四部门联合印发的《2024年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月工作方案》将师生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专项行动作为内容之一。在此背景下,笔者调研发现,儿童数字素养教育资源城乡分布不均,城乡儿童数字素养存在明显差异[1-2]。同时,国内外对儿童数字素养教育的研究尚未形成主流,以聚焦量化建模的实证研究为主[3-5]。因此,文章从行动者网络视角出发,剖析城乡儿童数字素养教育涉及的多元教育主体及其合作网络关系,提出城乡儿童数字素养教育均等化对策,为儿童数字素养教育实践提供参考。
一、行动者网络:城乡儿童数字素养教育均等化的理论分析框架
(一)行动者网络理论研究范式
行动者网络理论是法国社会学家拉图尔等提出的一种对事物发展过程从科学技术与社会互构视角阐释的分析方法[6]。我国学者大多将该理论应用于科技发展、社区治理、跨界融合等具体问题和发展对策的研究[7-10],也有学者将该理论引入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研究[11],还有学者用该理论分析职业院校教学数字化转型[12]。然而,学界较少将行动者网络理论应用于儿童数字素养教育研究。
行动者网络理论的核心原则是广义对称性原则,该理论认为非人因素与人类因素具有一样的能动性,且其分析要素主要包括行动者、转译和网络[8]。其中:转译指行动者把T1c9deqlwZXGUGkN71C2iw==其他行动者的问题和兴趣用自己的语言转换出来,是行动者之间的相互作用途径;网络是行动者通过行动产生联系并形成的结构,分析每个行动者在网络中的角色和地位,通过转译使行动者利益趋同。行动者网络理论主张从网络结点、网络主体互动关系等方面构建联动的网络结构,打破二元对立观,这可以为城乡儿童数字素养教育均等化研究提供一个全新的解释性理论框架。
(二)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问题分析
当前,随着数字素养教育资源建设、数字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等的不断深入,儿童数字素养教育实践得到基本保障。然而,如何最大限度地保障城乡儿童数字素养教育均等化?如何最大限度地平衡城乡儿童数字素养教育中多元教育主体的利益趋同?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城乡儿童数字素养教育均等化带来挑战。
行动者网络视角下城乡儿童数字素养教育均等化涉及多元教育主体的共同合作,且多元教育主体作为行动者通过转译使主体间的目标、利益、角色形成合作网络。笔者综合调研实践,从三个层面解析城乡儿童数字素养教育均等化的运行逻辑:从行动者构成来看,主要包括教育资源基础和供给主体;从合作网络运行来看,主要涵盖多元教育主体的角色、功能、价值态度和利益选择;从互动关系具象表现来看,主要聚焦多元教育主体的利益一致性和融合性问题。
二、行动者与构成网络:城乡儿童数字素养教育的现状
(一)城乡儿童数字素养教育行动者的现实问题
文章以“信息素养”“数字素养”“数智素养”“数字资源”“儿童活动”为调研主题词,调研浙江省高校、公共文化服务组织、社会组织、中小学校等开展儿童数字素养教育的相关内容,识别出城乡儿童数字素养教育的多元教育主体,如表1所示。
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当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推进儿童数字素养教育实践中发挥重要的作用,部分高校图书馆则将服务拓展至儿童数字素养教育领域,中小学校儿童数字素养教育实践尚处于起步阶段。此外,已有社会力量参与儿童数字素养教育,然而儿童数字素养教育在乡村地区推广较少。以乡村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为例,与浙北嘉兴地区相比,浙西南丽水地区乡村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还不够健全,面向儿童数字素养教育的数字化服务基础设施配置差距较明显。
可见,要推进城乡儿童数字素养教育均等化,城乡儿童数字素养教育的多元教育主体、教育基础、供给模式和主体间合作的利益关系亟须得到关注并被解析。笔者基于调研结果,发现行动者网络视角下城乡儿童数字素养教育的行动者包括:教育供给主体,主要是政府、大中小学校、家庭、公共文化服务组织、市场组织和社会组织;教育供给客体,主要有数字素养教育资源、政策制度、数字技术等内容。就城乡儿童数字素养教育均等化的现实问题而言,在教育供给主体的城乡分布方面,主体城乡分布差异、家庭教育主观差异、均等化需求差异等增加城乡儿童数字素养教育均等化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在教育供给客体的城乡资源结构方面,现有教育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现实供给能力与质量、均等化制度等难以满足城乡儿童数字素养教育均等化的现实需求。
(二)主体转译过程与城乡儿童数字素养教育均等化的目标偏差
在现阶段,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力量等越来越重视提升儿童数字素养。然而,在主观上,不同教育供给主体对多元教育主体、教育责任和教育模式的认知与重视程度大不相同,尤其在儿童数字素养教育上更是保留原有教育场域和制度惯性下的价值倾向和行为选择;在客观上,教育供给客体存在教育区域分布、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社会资源不均衡等问题。如何缓解城乡儿童数字素养教育不均等问题,成为学界和业界必须解答的课题。
第一,基于多元目标导向转译行为的数字素养教育模式惯性,多元教育主体缺乏协同的城乡儿童数字素养教育供给意识。具体来说,依托政府自上而下的城乡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在地方实际财政资源投入、考核体系建设中表现不一,这导致城乡儿童数字素养教育不均衡发展成为现实问题。经济发展相对薄弱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组织则在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上偏重于加强满足考核要求的基础设施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忽视数字化服务实际效果,对儿童数字素养教育更是停留在基础概念阶段。此外,受教育基础设施、师资力量、教育理念、教育考核导向等影响,城市地区学校对儿童数字素养教育的重视程度高于乡村地区学校。
第二,基于市场导向转译行为的利益属性,多元教育主体缺乏深度参与城乡儿童数字素养教育均等化供给的服务目标。目前,市场导向下的儿童数字素养教育多聚焦于城市,市场组织以数字兴趣班等形式来吸引家长和儿童,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城乡儿童数字素养教育供需失衡的现实问题,导致城乡儿童数字素养差异呈现逐渐扩大的态势。尤其在儿童数字素养教育项目开发方面,由于信息不对称、价值导向等因素,市场组织容易忽视经济发展相对薄弱地区的儿童数字素养教育发展需要和现实需求。
第三,基于公益导向转译行为的不均衡发展,多元教育主体缺乏长期均衡供给思维。虽然社会组织凭借志愿性和公益性在儿童数字素养教育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但是受自身资源储备、发展目标、组织架构等影响,社会组织开展乡村地区儿童数字素养教育在覆盖面、组织力、专业性、长期性等方面存在明显短板,且缺乏信息交流与沟通,无法真正推动城乡儿童数字素养教育均等化。
(三)主体间信息交流不完全、效能不确定与教育资源分配的公平性挑战
笔者调研发现,目前多元教育主体提供的教育活动仅围绕原有的教育资源进行分配和拓展。具体来说,多元教育主体在开展儿童数字素养教育实践时,通常以自身利益需求为导向,缺乏有效沟通平台和机制,在数字素养教育目标、任务、资源分配、实施标准、考核机制上存在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同时,城乡儿童数字素养教育效能不确定。目前,基本公共服务的城乡差距仍然较大,城乡儿童数字素养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此外,儿童数字素养教育质量和供给保障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管理机制。一方面,虽然多元教育主体以数字技术赋能儿童数字素养提升为目标,但是其绩效考核和利益导向不同,使城乡儿童数字素养教育均等化存在困难。另一方面,虽然数字技术为教育资源共享和教育公平实现提供了技术支持,但是多元教育主体之间尚未实现利益协调,缺少多主体有效协作、互相包容、发挥教育效能的合作保障机制。
三、行动者网络视角下城乡儿童数字素养教育均等化对策
行动者网络视角下城乡儿童数字素养教育均等化要从强化网络结点、梳理行动网络、畅通关系网络方面进行目标统合、资源整合、功能聚合。
(一)强化网络结点:统合价值目标与提升多元教育主体服务能力相结合
首先,政策倾斜以增强对城乡儿童数字素养教育投入的价值认可。要推进城乡儿童数字素养教育均等化,政府相关部门必须解决资源配置不均衡的问题,引导资金向乡村教育倾斜,强化城乡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一体化的资源建设和财政投入,为乡村地区儿童数字素养教育提供基础设施、资源供给保障。大中小学校要根据政策导向,提升对儿童数字素养教育的重视程度,挖掘数字技术的共享性,共同推动跨区域、跨组织的城乡儿童数字素养教育联盟成立。公共文化服务组织要发挥自身教育服务体系优势,主动参与城乡儿童数字素养教育联盟建设,共同探讨并形成鼓励市场组织和社会组织参与城乡儿童数字素养教育建设的可行机制。其次,机制保障以增强对城乡儿童数字素养教育培训体系建设的价值肯定。大中小学要构建城乡教师数字素养教育的互动交流机制,定期开展交流与双向调研。公共文化服务组织要统一城乡儿童数字素养教育培养目标,由城乡儿童数字素养教育联盟以“线上+线下”联动的形式定期组织城乡教师数字素养教育培训,包括数字技术应用、教学方法创新、课程设计等方面,并优化培训内容和机制对乡村教师的适配度。最后,宣传引导以提升家庭对城乡儿童数字素养教育的价值认同。大中小学要开展城乡儿童数字素养教育重要性的专题宣传,通过宣传和引导提高家长对城乡儿童数字素养教育的认识。公共文化服务组织要通过公益项目、志愿服务、公共文化服务等培训家长掌握数字技能,提高他们对儿童数字素养教育的重视程度并加大支持力度。
(二)梳理行动网络:整合教育资源与明确多元教育主体行为边界相结合
一是资源标准化以建设统一的资源管理平台。政府相关部门要从内容质量、适用年龄等方面制定统一的儿童数字素养教育标准,规范资源的开发、分类和评价,确保其符合教育教学的规律和儿童的认知特点,避免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公共文化服务组织要构建多元参与、公平竞争、有效监督的城乡儿童数字素养教育资源管理平台,整合教育资源,推动城乡儿童数字素养教育资源标准化。具体来说,这既为城乡儿童数字素养教育提供统一的访问入口和共享的资源平台,又保证教育资源质量,并为多元教育主体提供合作边界的数据分析,为政府相关部门、学校和教师提供决策支持。
二是职责明确化以厘清多元教育主体行为边界。政府相关部门作为政策的制定者和监管者,要强化对儿童数字素养教育的宏观规划和政策引导以及对多元教育主体数字素养教育行为的监督和评估,确保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和合理利用。大中小学校要合理安排和实施儿童数字素养教育活动,争取实现跨校、跨区域大中小学儿童数字素养教育资源的整合,并引导教师优化教育方法,关注儿童在数字环境中的身心健康和道德发展。家长要不断提升自身数字素养,监督儿童合理利用数字资源,引导儿童积极参与数字素养教育活动,培养其正确的数字价值观和数字行为习惯。公共文化组织要发挥公益服务、价值引领、目标导向和平衡多元教育主体行为边界的作用,并在畅通合作网络关系中发挥关键作用。市场组织要提供科学、精准和有教育价值的儿童数字素养教育相关产品和服务,尊重儿童的身心特点和发展需求,避免过度商业化和娱乐化,并积极配合政府相关部门的监管,重视儿童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社会组织要以促进城乡儿童数字素养教育均等化为导向开展公益活动和志愿服务,确保资金使用合规合理,避免多元教育主体的教育行为发生冲突和矛盾。
(三)畅通关系网络:聚合教育功能与健全多元教育主体沟通协作机制相结合
首先,以需求为导向搭建城乡儿童数字素养教育的需求反馈与沟通表达平台。受原有教育资源分配和教育观念的影响,当前城乡儿童数字素养教育的内容、方式、质量等与家长和儿童的现实需求存在一定的偏差。因此,政府相关部门要通过问卷调研、沟通座谈和提供服务平台等形式,精准把握城乡儿童及家长的真实需求,掌握公共文化组织的供给需求,把握市场组织、社会组织对儿童数字素养教育的利益需求与发展布局,畅通多元教育主体需求的利益表达渠道,明确教育目标,构建多方共同参与、相互监督、信息公开的沟通平台。其次,畅通多元教育主体的资源协调路径。政府相关部门要通过政策支持、信息公开、动态监督、完善沟通协作机制等措施畅通多元教育主体沟通路径,拓展儿童数字素养教育资源并建立其社会支持体系,解决城乡儿童数字素养教育存在的信息不对称、教育资源供需不匹配等问题,并通过相关政策赋予多元教育主体行使教育监督和反馈的权利,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儿童数字素养教育监督反馈路径,加强多元教育主体之间的沟通和协作,形成教育合力。最后,构建城乡儿童数字素养教育均等化综合评估体系。政府相关部门要制定适合我国发展实际的儿童数字素养教育标准,构建儿童数字素养教育效果综合评估体系,并以此为成果导向,畅通开放的教育评估渠道,引入对多元教育主体的教育行为和质量的社会评价。
四、结语
城乡儿童数字素养教育均等化是推动教育公平、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行动者网络理论可以为推进城乡儿童数字素养教育均等化提供理论支撑。文章从行动者网络视角,通过明确多元教育主体的角色、责任和利益关系,以优化多元教育主体的教育行为和合作关系为着力点,推动构建城乡儿童数字素养教育合作网络,整合儿童数字素养教育资源,为推进城乡儿童数字素养教育均等化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魏轶娜.学生数字素养培养的全球经验与校本路径[J].中小学管理,2024(05):21-25.
[2]杨靖.县域流动儿童数字素养教育体系建构与实践路径研究[J].新世纪图书馆,2024(06):74-81.
[3]赵芳.荷兰中小学数字素养教育实践与启示[J].新世纪图书馆,2023(04):75-81.
[4]王远,陈时见.中小学数字素养教育的动因、目标与路径:加拿大的改革探索与发展经验[J].教师教育学报,2023(03):33-43.
[5]罗艺杰.中美未成年人信息素养教育比较研究[J].图书馆,2023(12):67-76.
[6]吴莹,卢雨霞,陈家建,等.跟随行动者重组社会:读拉图尔的《重组社会:行动者网络理论》[J].社会学研究,2008(02):218-234.
[7]艾志强,沈元军.基于行动者网络的科技风险规避的整合机制研究[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5(06):149-152.
[8]文军,陈雪婧.社区协同治理中的转译实践:模式、困境及其超越: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分析[J].社会科学,2023(01):141-152.
[9]殷伟,李海艳.产教融合的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构建场域交互的教育行动者网络[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02):120-124.
[10]黄小宾,钟云华.大学科学创新职能实现的行动者网络:一种解释框架[J].科学管理研究,2024(01):11-20.
[11]刘咏梅,赵宇翔,朱庆华.行动者网络理论视角下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运行机制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16(18):35-42.
[12]王阳,柯小华.行动者网络理论视域下职业院校教学数字化转型的动力机制与关键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4(02):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