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改背景下电工技术课程思政建设改进思考
2024-12-20张笑恒李继东王传才赵长超
关键词:课程思政;军士培养;三进一出;教学改革;教学设计
0 引言
对于军校教员而言,课程思政作为一种全体教员、全程跟踪的育人格局和“立德树人、为战育人”的综合教育理念,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更加注重知识传授、价值引领、服务部队打仗相结合,使课堂成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阵地。军士职业教育与国民教育同属于教育范畴,都是培养人的实践活动。军士职业教育是旨在以岗位任职需求为导向,强调适应军队建设发展和武器装备发展变化,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和战斗力建设,注重突出军士实践技能培养,突出军人职业的定向性培养要求,强调以岗位合格为培养目标,同时高度重视培养过硬的军事素质。在教育过程中,更应重视“课程思政”在课堂教学内外的引领作用[1-3]。
1 电工技术课程特点及思政建设现状
1.1 课程特点
电工技术课程主要研究电路基本的概念、基本的理论、基本的电路分析方法及电磁现象在工程中的应用,要求学员掌握电路的基本功能和原理,具备一定的基本电路分析和熟练使用电工仪器、仪表的能力。形成电路分析、电路连接与测试的基本实验和实作技能具有重要作用,为后续专业课程的深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电工技术包含电路知识种类繁多,难度颇大,学员学习较为吃力,需要通过课程思政元素提高学员学习的积极性,改善教学环境,提高教学质量。
1.2 课程思政建设现状
一是思政建设的广度不够、浮于表面、深度不够[4]。授课教员对电工技术课程思政内容的建设流于形式,同样存在固有思维,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未必在所有知识传授都设计思政元素,只需要在某些知识点恰到好处地体现出价值塑造和价值引领即可,课程思政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越精、越自然越好。目前普遍存在思政元素挖掘的广度、深度不够,特别是缺乏本课程中蕴含的价值和精神元素,也不成体系。
二是授课教员欠缺课程内容的思政化能力[5]。专业课程教员不同于政治理论教员,课程性质的不同,关注的思政元素不同,又缺乏思政课的培训和熏陶,难以做到将课程思政呈体系化,暴露出教学环节融入思政元素的能力不足等问题,进一步导致课程思政没有落地生根、只浮于表面。同时,有些教员专业涵养不够强,知识面的宽度不够,也限制了将课程思政的高质量融入。实际上,课程思政应该做到“五少五多”:少讲高虚空的道理,多讲接地气的情理;少些教师爷的面孔,多做朋友间的交流;少讲老八股,多些小清新;少些自嗨,多些走心;少些干巴巴的口号,多些暖乎乎的能量。
三是强行植入的现象[6]。课程思政应避免强行植入的“说教式”教学方法,避免生拉硬扯、生搬硬套、牵强附会。思政元素要潜于知识、隐于文化、藏于互动之中,融入“教”与“学”的全过程中。课程思政要求做到“盐”溶于水,那么这个“盐”应融到哪个“水”里?应先融到教员的那一桶水里,让它变得咸甜可口时,再融入学员那一碗水里,这样,学员才乐于接受。
四是课程自身特点使得思政元素挖掘难度大。电工技术课程理论难度大和工程实践性强,其中包含大量的公式推导,定理、定律及电路应用分析及计算,课程内容涵盖知识点多,与《高等数学》与《大学物理》等工科课程联系紧密,导致从中挖掘思政元素的难度大大提升,使得容易出现生搬硬套、强行加入思政元素等问题。
基于此,本文提出“三进一出”教学方法将课程思政的教学方式、方法进行优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学员综合能力素质。
2 电工技术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设计
“三进一出”课程思政建设中,“三进”是指将思政元素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一出”是指服务部队,旨在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为学校“高阶性、实战化”教学改革思政建设提供建议,下面进行具体阐述。
2.1“ 一进”——进头脑
思政“进头脑”是指教员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立德树人,为战育人。不仅要让学员听懂课程涵盖的理论知识,还要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利用思政元素来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切实发挥思政育人、思政提升战斗力的作用。
思政教育“进头脑”,需要教师强化学员的情感体验,让学员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加深思考,将思政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军事职业教育的课程最终指向为战育人,打赢战争为目的。在思政教育资源内容的选择上,教员要侧重政治立场、爱国主义教育和做事行为规范的融入。
举例而言,在学员学习到戴维南定理等复杂的知识点时,效率较低,畏难情绪上升。此时,通过播放《红海行动》中中国军舰打击外国雇佣军导弹的精彩片段,这样既可以提高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和乐趣,还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对祖国的热爱、对民族文化的认同。随后,教员可以要求学生完成电路设计内容,组装搭建与调试,并根据自己的设计作品说一说其功能与背后的含义。最后,教员可以进行总结引导,让学员将这种爱国之情转化为实际行动中的动力。
2.2“ 二进”——进教材
思政“进教材”是指将思政元素融入教材,可以在章节第一页安排励志小故事,也可以是本章节名人事迹,更可以是在某个知识点附着思政案例。教员编写教材或讲义将专业特色的思政元素融入教材理论知识、实践案例、学习目标、课后思考题、章节总结等板块内容中,方便学员阅读,引导学员思考。
举例而言,在RLC串联电路章节第一页,设置我国的电子元件发展历程小故事,其中包含西方国家对我国芯片发展的制约与打压,如华为“卡脖子”事件等,限制我国芯片发展,从而激发学员的爱国之情,将其转化为学习动力,进一步实现思政教育与教材内容的结合。
2.3“ 三进”——进课堂
思政“进课堂”是指将思政元素真正融入课堂当中,包括线上课堂和线下课堂。尽管在自主学习能力和思想认知水平上,学员们都已经达到了一个较高的程度,但是他们的学习兴趣依然是影响主观学习积极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将专业课程思政元素融合的时候,教员如果不同时对教学组织形式进行优化和完善,就无法有效地优化学生的主观学习体验。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想要提高课程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课程思政要素的思想引领功能,就必须对课程教学的形式进行多样化,在教学指导中恰当地引入多种教学素材。
思政教育“进课堂”,需要教师丰富课堂教学模式,让学员在多种学习方式中实现专业知识技能与思政素养的同步提升。例如,在学习直流稳压电源这部分知识时,教员需要让学生树立严谨的操作态度,只有保证数据的精准才能保证输出电压的稳定与准确。这时,教员可以为学员转播工厂中工人师傅工作时严谨细致的场景,通过视频带来直观感受,从而引导学员树立工匠意识。
再如,在培养学员创新意识的时候,教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学员展示世界上第一个电容的产生。在公元1745年,荷兰物理学家马森布洛克通过金属锡箔与玻璃瓶发明了储存电荷的新方法,称为莱顿瓶。虽然装置比较朴素,但在当时已经是极具开创性的发明。此处可以引入思政元素,希望学员在今后的工作中也要多培养自己的探索精神,多动脑、多思考,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具体工程实践中去,这样也能取得更好成绩,为国防事业贡献力量。
电工技术课程知识点与思政映射表见表1。
2.4“ 一出”——服务部队
为了更好地验证思政效果,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评价:在知识层面,学员应掌握本课程的理论知识和电路分析方法,了解学科的研究热点和前沿知识;在能力层面,学员应具备过硬的技术技能以及独立解决专业技术难题和合作完成复杂工作任务的能力;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层面,学员应养成“吃苦耐劳、爱岗敬业、严谨细致、勇于创新”的专业素养,形成“整体原理清晰、局部逻辑缜密、创新思路准确”的专业思维。各层面、各目标的达成度将影响学员在未来任职岗位的工作能力,进而影响军队战斗力,最终影响战争的胜负。任何一个国家的稳定和强大,都需要强大的国防力量作为支撑。思政的目的是育人,更好地服务于部队,备战打仗,保护家庭,保护国家,甚至在有需要时牺牲小我,成就大我。
3 结束语
在“高阶性、实战化”教改背景下,通过对电工技术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三进一出”教学方法。从“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服务部队”四个方面提供了相关建议和思考。这不仅能够提高学员学习理论知识的积极性,更能引导学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他们英勇善战、建功海洋的使命担当,为服务部队打仗、打胜仗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此外,本课程提出的“三进一出”思政思路和方法亦可适用于其他工科思政教育改革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