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个家族的“追光”叙事

2024-12-19高艳

风流一代·经典文摘 2024年12期

他用一根细如发丝的光纤,为人类进入光导新纪元打开了大门。2009年他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也为他赢得“光纤之父”的声誉。

他就是出生在上海的华裔物理学家、教育家,光纤通信、电机工程专家高锟。

高家祖辈本在山东为农,明崇祯年间迁至江南,落户现在的上海市金山区张堰镇,自此白手起家,克勤克俭,第五代高凤翔时慢慢进入小康,却逢太平军横行江南,产业毁于一旦,不得不从头再来。此时掌管高家的是第七代高桂,其父高岑楼已离世。

高桂,字近斋(1827—1896),文勇兼备,为人仗义,在较短的时间里他就使高家劫后重生,奠定了以后高氏成为金山望族的基础。

高近斋有一个观念,家族兴旺,除了财富积累,还须念书。他着力教育两个儿子高煌(望之)和高燮(吹万)。高煌和高燮是高氏家族的第八代,高燮就是高锟的祖父,也就是在这一代,高家一跃成为江南望族,田地遍及金山以及浙江平湖,还涉足多项商业运营。高氏兄弟熟读诗书,被时人与苏轼、苏辙相类比,由此开启了这个家族耕读传家的“追光”之路。

张堰有一座不高的山,相传因秦始皇曾登山观海得名“秦望山”,这里的村子也就叫秦望村。秦望村依山傍水,被叫作秦山头高家的老宅就建在秦望山西侧,山泾河围绕,房子是有七埭屋舍的建筑群,高煌、高燮及高家另外两系住在一起,1978年陆续被拆,2013年彻底拆除。

张堰水系纵横,桥自然就多。现在张堰西南的八字村内,有一座单体石桥,桥身两侧刻有“八字桥”和“高尚志堂建”。这原本是座木桥,屡修屡坏,1936年高煌出资修建为石桥,请人在石桥两侧刻“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个字,以勉励路人。

小高煌十岁的高燮,是江南名儒、诗人、藏书家、南社耆宿,和胞兄一样自幼接受良好教育,且好学不倦,在江南儒林中渐有声誉,与武进钱名山、昆山胡石予被誉为“江南三大儒”。

和高煌一样,高燮热心地方公共事业。1923年当局开浚张泾,高燮为工程捐资,是工程主要负责人之一。张堰桥梁多为木质,几十年间,高家先后助建石桥三十八座。平粜济灾、组织济婴局施医局等,高氏兄弟也不遗余力,体现了地方开明乡绅的本色。

因家族影响与自身的文人特质,兄弟二人更是热心文化教育。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高家经办了第一所新式学校“实枚学堂”,坐落在秦山村13组(现张堰工业区内)。“实枚”见于《诗经》,意为结实的树干。实枚学堂设有国文、修身、数学、中外史地、格致、博物、美术、卫生、体育、英语等课程,既有国学普及,也有现代文化教育。

这一年,清廷废除科举制,中国的教育进行着各种尝试以求突破。实枚学堂聘请的老师多是当时硕儒名师,也有接受新思潮的年轻留学生,给实枚学堂带去现代之风。高煌亲自教授修身课,高燮教授文史。学堂有学生四十多人,姚光与高平子就是当年该校的首届毕业生,并一同考入上海震旦大学。

1906年,高燮与黄公续、叶淑润等紧随教育家严修,筹建学会及劝学所,高煌任金山县劝学所首任总董。高氏兄弟终其一生都以推动地方教育的近代化转型为己任,以超前的认知对思想文化建设全心投入。1948年,年已七十的高燮频经家国变乱,日渐贫困,却还全力捐款资助浦南中学,仅三年后高燮就无力交付房租。

1909年南社创立,创始人陈去病、高天梅、柳亚子。

高天梅,名旭,高燮的从侄,也在高家老宅长大,与堂叔高燮、弟弟高增都以诗文名世,人称“一门三杰”。1904年高天梅到东京法政大学求学,探寻反清救国之路。1905年孙中山由欧洲抵日本,高天梅和黄兴等人与孙中山会见,筹建中国同盟会,并第一批入会,也是同盟会中第一位上海籍会员,1906年回国,被推为江苏分会会长,从此成为一名职业革命党人。

1906年初,高天梅与各省归国学生代表一起创办中国公学,不久,在上海老西门宁康里与朱少屏另组健行公学,作为培养革命青年的场所,同时也作为同盟会江苏支部机关,还编辑出版机关刊物《复报》,启发民智,引导革命。1907年春,迫于局势高天梅不得已将健行公学解散,回到金山乡下,不久迁居张堰镇安下新家,将居所命名为“万梅花庐”。

1912年,高燮与姚光、高天梅等发起成立“国学商兑会”,致力于振兴国学,呈现了中国儒家传统文人为往圣继绝学的学术担当。高燮在南社深受敬重,有着不一般的影响力,先是在南社第七次雅集上被推选为文选编辑员,后因柳亚子辞任被推举为南社主任,皆不愿就职。

高燮一生潜心于学术与文学,而高家藏书的传统也因袭下来,他多方搜集刊印埋没的乡邦文献和先贤著述,有藏书三十余万卷,尤其痴迷《诗经》类,相关文献收藏达千余种。1937年日军入侵登陆金山,高燮逃难上海,藏书三百八十余箱,除各版《诗经》及其他少数经部书四十余箱先运至上海,其余皆被洗劫一空。

1956年,高燮“以劫馀仅存之各版《诗经》2614册以及批校稿本33种,与方志等153册,赠于复旦大学”,这批书种类齐全,版本多样,其余劫余藏书早在解放初高燮就捐献给了上海图书馆。

高家的新生代,第九代“君”字辈——高煌的三个儿子君平、君定、君实,高燮的四个儿子君介、君藩、君湘和君宾,在优渥的家境和深厚的文化涵养下,同样发奋有为,不可遏制地成长,加之大家长高煌督导门风甚严,务求诗书传家,年轻一代出落得个个不同凡响,人称“高家七君子”。

高君平就是高平子,中国近现代天文学家,在世界天文领域也享有盛誉。东汉天文学家张衡,字平子,高君平便自号“平子”,以此自勉,终成为我国最早参加国际经度联合观测的学者、我国第一座现代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的筹建者、以现代科学知识阐释我国传统天文历法研究方向的开创者。1983年,国际天文联合会将月球一座环形山命名为“高平子环形山”。

高平子二弟高君定擅长诗赋,后来主要倾力于高家家业的经营管理。高平子三弟高君实亦是才华横溢,与高燮四公子高君宾皆名列“张堰七子”。

高燮一脉中,长子高君介为诗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上海文史馆馆员。次子高君藩曾任松江建设银行行长,1933年经营“大有农场”进行水稻和树苗栽培,后农场重建任场长。三子即高锟的父亲高君湘于南洋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前身)法律专业学习,毕业后留学美国密歇根大学,是中国第一位留美法律博士,归国后成为上世纪四十年代上海著名大律师,当选过上海议员。四子高君宾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铁道管理专业,曾在上海铁路局任职。

高家第十代即高锟一辈人,也是人才济济。高平子之子高启明,启明意为日出前最明亮的星,寄予了高平子对儿子的无限期望。高启明曾赴法国留学,归国后,高煌特为爱孙在老宅辟建网球场。高启明后成为知名建筑规划师。

高锟、高铻是高君湘的两个儿子,兄弟俩自幼研读经史子集,学习英文和法文。锟铻,是古书上记载的一座山名,出产的铁可以铸剑,因此锟铻也指宝剑,可见父母对他们的厚望。

高锟十岁就读上海世界学校(今国际学校),从此打开了当时多数国人没有的视野,香港大学毕业后,赴英国求学,出国前祖父高燮鼓励他“望尔学之发奋而为雄”。1966年,高锟提出用石英基玻璃纤维进行长距离信息传递,将带来一场通信革命,四十多年后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87年高锟担任香港中文大学校长,先后获选英国皇家工程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高锟是一位爱国科学家,1996年被聘为清华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名誉教授,为我国光导纤维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做出了重要贡献。1996年高锟被选为中科院外籍院士,同年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将于1981年发现的国际编号为“3463”的小行星命名为“高锟星”。2015年高锟获香港科学院荣誉院士。

历经百余年时代变迁,高氏家族从空前的觉醒开始,秉承崇文重教、诗礼传家祖训,数代人虽以不同社会角色,却同样踏上一个家族的“追光”之旅,恰恰也印证了一个民族的“追光”历程。

(梁衍军摘自人民文学出版社《没有另外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