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蚕桑民俗旅游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的价值及发展模式分析

2024-12-19张艳

旅游纵览 2024年8期

摘 要:蚕桑产业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蚕桑种植、蚕的养殖到丝绸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旅游价值,这些资源优势为蚕桑民俗旅游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文章简要总结了蚕桑民俗旅游特点,深入探讨了其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中体现出来的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及生态价值等,在此基础上,根据目前国内蚕桑产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现状进行分类阐释,初步将蚕桑民俗旅游的发展模式分为科普研学模式、农耕体验模式、文化熏陶旅游模式和产品展示销售模式四类。

关键词:蚕桑产业;民俗旅游;乡村振兴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州市2024年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乡村全面振兴语境下湖州蚕桑民俗旅游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4hzghy074);浙江省教育厅2023年度高校国内访问工程师校企合作项目“农旅融合视角下湖州市休闲农业发展水平及提升策略研究”(项目编号:FG2023151)阶段性研究成果。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发展乡村农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1]。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强调,必须坚持不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2]。

旅游是一个集交通、游览、餐饮、住宿、购物、娱乐等众多经营领域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产业以其庞大的市场潜力、旺盛的产业活力、强大的造血功能以及广泛的带动效应,在社会及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3]。乡村旅游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保护和传承文化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乡村振兴的重点是产业兴旺,产业振兴的关键在于产业融合。农文旅融合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根基,是巩固提升全面小康成果、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和重要引擎[4]。在探索特色“农文旅”融合以振兴乡村的路径中,首要在于挖掘本土文化精髓,激活其内生动力[5]。民俗旅游是指人们离开惯常住地,到异地去体验当地民俗的旅游活动。游客通过与当地居民互动、参与特色活动、欣赏民俗表演等方式,深入感受和体验当地独特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不仅满足了游客追求新颖独特的旅游体验的需求,还为地方提供了展示和传承本土文化的机会[6]。我国蚕桑产业历史悠久,技术积淀深厚,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蚕桑民俗旅游是一种结合了农业、旅游和文化传承的综合产业,丰富的蚕桑民俗活动和传统手工艺品,不仅具有观赏性和体验性,同时为游客提供了解蚕桑文化的机会,增加旅游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文章在乡村全面振兴的语境下,对我国蚕桑民俗旅游的特点、价值及其发展模式进行阐述,以期为推动蚕桑民俗旅游和休闲农业的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一、蚕桑民俗旅游的特点

(一)文化内涵深厚

我国的蚕桑文化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蚕桑文化是我国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之一。蚕桑民俗旅游以蚕桑文化为核心,让游客在旅游过程中亲身感受蚕桑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历史传承。

(二)农文旅结合紧密

蚕桑民俗旅游将蚕桑产业、蚕桑文化与乡村旅游紧密结合,游客可以亲自参与蚕桑的种植、采摘、养殖等过程,体验农家生活的乐趣,了解蚕桑文化底蕴。这种农文旅结合的方式不仅丰富了旅游活动内容,也让游客更加深入地了解蚕桑产业及文化的发展。

(三)科普性强

通过蚕桑博物馆、蚕桑科普讲座等形式,游客可以学习蚕桑养殖、丝绸制作等方面的知识。这种科普性质使得蚕桑民俗旅游具有教育意义,能够拓展游客的见闻。

(四)地域特色鲜明

不同地区因各自独特的自然环境和文化背景,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蚕桑民俗和生产方式。游客在参与蚕桑民俗旅游时,可以感受到不同地区的蚕桑文化和风土人情,增加了旅游活动的多样性和趣味性。

二、蚕桑民俗旅游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的价值探究

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在不同时间、不同程度兴起了蚕桑产业。但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蚕桑丝绸利润较低,蚕桑产业相关的手工业和轻工业逐渐衰落,发展动力和竞争优势逐渐丧失。文化和旅游部等17部门印发的《关于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因地制宜、特色发展;以农为本、多元发展;丰富内涵、品质发展;以及要共建共享、融合发展的基本原则。近年来,我国桑蚕产业依托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焕发出新的活力,在乡村全面振兴中具有多方面的价值,这些价值不仅体现在经济层面,还包括文化、社会、生态等多个维度。

(一)经济价值

休闲农业旅游与乡村旅游是近年来的热门产业,虽发展势头强劲,但随着各地的相继开发,逐渐陷入了同质化严重、特色缺失的困境,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可持续发展的步伐。随着游客对传统文化的日益关注,我国很多地区丰富、悠久的蚕桑文化成为当地特色旅游资源,为乡村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蚕桑民俗旅游逐渐成为乡村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挖掘和展示蚕桑文化的独特魅力,为游客提供文化体验、生态游览、种养体验等多元化内容,可以吸引大量游客前来参观和消费。蚕桑文化为当地的乡村旅游增添了特色名片,蚕桑制品加工、相关的旅游文化产品、民间集市、节日活动等组成了一个规模庞大的产业链,带动交通、购物、饮食、住宿和娱乐等多方面的消费,为乡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增加当地蚕桑养殖户和相关商户的直接和间接收入,提高乡村经济发展水平。

(二)文化价值

蚕桑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蚕桑民俗旅游为游客提供了解蚕桑产业内容的机会,包括桑树种植管理、蚕种繁育与蚕茧饲养、蚕茧加工、蚕丝提取、丝绸织造以及蚕桑副产品开发等方面,让游客在体验的过程中了解蚕桑文化及工艺,在休闲娱乐的过程中感受蚕桑文化的悠久历史、发展演变和价值意义,从而促进文化传播,增强文化自信。此外,蚕桑民俗旅游为增强游客体验感所开发的文创产品和创新项目等,有助于推动乡村文化与现代科技文明的交叉与融合。

(三)社会价值

具有地方特色的蚕桑民俗旅游产品的开发、服务及运营管理需要村民的广泛参与,这一过程有助于增强村民的归属感,良好的效益提高了村民的经济收入,有助于增强其参与意识、合作意识及乡村社会的凝聚力。蚕桑民俗旅游为游客提供桑园观光、桑果采摘、蚕桑科普等项目,需要大量专业技能人才,而蚕桑文创旅游产品及纪念品的设计、加工、销售等环节也同样需要大量的从业人员,因而为当地及周边地区提供了丰富的工作岗位和就业机会。蚕桑民俗旅游的发展,为当地打造了一张特色旅游品牌和亮丽的地方名片,有助于外部资金引入,丰富经济发展结构,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此外,蚕桑民俗旅游独特的文化特色及旅游体验吸引众多周边地区游客前来观光,有助于促进城乡交流互动。

(四)生态价值

家蚕的主要饲料桑树是适应性强、观赏价值高的多年生木本植物,树冠宽大,枝叶茂密,固碳能力强,可以有效抗烟尘及有毒有害气体,在城市、工矿区域及农村周边进行绿化种植,可以起到美化环境、净化空气的作用。桑树种植对改善大气质量,提供健康、安全、舒适的生活条件等有积极作用。对西部广大地区而言,蚕桑可以防风固沙、涵养水源和调节气候[7]。

蚕桑产业通过将种桑、养蚕与养鱼相结合,桑叶养蚕,蚕沙饲鱼,鱼塘的塘泥为桑树提供肥料,这种巧妙的循环方式使得蚕桑产业具有典型的资源循环利用和生态环保功能。此外,蚕桑民俗旅游作为乡村旅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生态环境质量对游客的体验感、满意度及旅游地口碑影响很大,因此,开发过程中应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以维持的生态平衡,为游客提供更加舒适的旅游环境,促进蚕桑民俗游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蚕桑民俗旅游的发展模式

为了满足当前旅游市场多样化、多元化的需求,蚕桑民俗旅游在提供基础观光与农业体验的同时,深度挖掘蚕桑产业资源与文化价值,巧妙融合蚕桑农事活动与文化知识展示等特色资源,拓展至集知识性、趣味性、体验性、教育性及可持续性于一体的乡村旅游与文化传承领域,日益成为备受青睐的旅游新风尚。

(一)科普研学模式

近几年,体验式教育理念的提出将教育与旅行很好地结合,通过旅行中的实地考察、亲身体验和互动交流,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掌握知识,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得研学旅行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的蚕桑文化对少年儿童具有吸引力和教育意义,文化的传承和发扬需要从儿童和青少年做起。蚕桑科普研学模式通过设立蚕桑博物馆、展览厅,举办蚕桑科普讲座和实践活动,为游客提供关于养蚕、缫丝工具和现代丝绸工艺品展览和讲解,使其了解蚕桑生长、养殖技术、丝绸加工技艺以及创意加工等方面的知识。例如,蚕桑科普馆可以通过科普挂图、现场讲解、实际操作等方式,让游客深入了解蚕桑产业的科学知识和文化内涵。

(二)农耕体验模式

结合生态示范农业项目建设,收集各种特色鲜明的蚕桑品种,开放蚕桑基地,将游桑园、桑苗认养、桑葚采摘、初级产品加工等纳入其中,游客可以参与蚕桑种植、采摘、蚕茧缫丝、桑叶茶制作等农事活动,让游客在欣赏田园风光的同时,也能参与蚕桑产业的各个环节,体验蚕桑产业的魅力和乐趣。

(三)文化旅游融合模式

蚕桑文化旅游模式注重挖掘蚕桑文化的历史内涵和民俗特色,通过展示蚕桑文化的历史文物、传统工艺和开展民俗活动,让游客感受蚕桑文化的独特魅力。深度挖掘各地的蚕桑文化和产业资源特点,打造蚕桑度假村、蚕桑主题酒店,以供游客放松身心,享受蚕桑文化带来的宁静与和谐;设计蚕桑主题景观,展示蚕桑文化相关的图片、实物及装饰品;开展蚕桑文化表演、蚕桑文化节庆活动等,让游客在旅游过程中深入了解蚕桑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脉络;还可以结合文化创意产业,开发蚕桑主题的影视作品、动漫作品等,拓展蚕桑文化的传播渠道和影响力,提高蚕桑产业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四)产品展示销售模式

蚕桑产业开发的生活消费品有蚕丝围巾、蚕丝领带、蚕丝衣裙和蚕丝被等;与食品加工产业结合,开发与蚕桑相关的饮料、食品,如桑叶茶、桑葚干、桑果饮料、桑果酒等;与护肤品加工产业结合,生产蚕丝系列护肤品,如润肤水乳、洁面乳、蚕丝面膜和护手霜等。同时开放果酒酿造实验科普展示车间等,向游客展示加工设备和生产工艺,让参观者直观了解食品加工和质量标准等方面的知识。此外,还可以在景区内开设蚕桑特色服装饰品、书画艺术、工艺品和文创产品等特色旅游商店。

四、结语

蚕桑民俗旅游作为一种结合农业、旅游和文化传承的综合产业,在推动农村产业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助于实现经济效益、文化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协同发展。蚕桑民俗旅游的开发,需要立足于各地的实际情况,依据国家相关政策进行科学规划和发展。随着旅游产业的不断升级和人们旅游消费观念的转变,蚕桑民俗旅游将在促进乡村经济发展,改善乡村环境质量,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此,各地应不断完善和创新蚕桑民俗旅游的发展模式,以应对新的挑战和机遇,以期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30-31.

[2] 新华社.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EB/OL].(2023-02-13)[2024-07-14]. 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838/202302/ t20230214_1044428.html.

[3] 何玲玲,龚崇清,邱光颜.民俗旅游赋能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及长效机制——基于里湖瑶族乡的调查研究[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4(2):35-41.

[4] 徐辉.坚持农文旅深度融合 激活乡村振兴新活力[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2(11):120.

[5] 徐娟.“农文旅”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J].村委主任,2024(12):76-78.

[6] 袁洪渝.关于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的探析[J].西部旅游,2024(5):28-30.

[7] 吴海平,周金钱.蚕桑产业的生态价值[J].蚕桑通报,2015(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