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24西泠拍卖二十周年庆典秋拍特别呈献

2024-12-19陈曦

中国收藏 2024年12期

1928年,在杭州西湖湖畔成立的“国立艺术院”,一个世纪以来都是中国美术教育的“顶流”。首任校长林风眠带领着他的团队,致力于绘画的创新,打造出了中国美术教育史上持续时间最久、影响最深远的“艺术花园”。

2024年,还是在西子湖畔,备受瞩目的西泠拍卖二十周年庆典秋拍将盛大启幕,于现当代艺术板块特别呈献以林风眠、吴大羽、苏天赐等为代表的现代大师杰作。据了解,本季秋拍将于12月26日至28日预展,12月29日至31日拍卖,展拍地点均在杭州国际会议中心洲际酒店。

其中,“此岸花开——林风眠与苏天赐现代主义之路纪念专场”精选两位结缘于杭州国立艺专的20世纪艺术大师不同形制、不同风格的作品,展现师生二人一段艺术传承的佳话,对比凸显东方韵味之下各自的风格特色,及其对20世纪中国高等美术教育的深远影响。这批作品多由上款人家属和艺术家家属提供,流传有绪,更有不少为首次现身拍场,不容错过。

林风眠:“为艺术战”的中国现代绘画之父

林风眠作品《杂彩缤纷》将首次释出,弥足珍贵。此作为艺术家去香港前为老友谢稚柳、陈佩秋伉俪所作,画作以如火焰般又有着高洁君子之交寓意的菖兰为主题。夫妇二人珍藏多年,时常展卷思人。2005年,82岁高龄的陈佩秋又提笔为此画题签,足见此情此作在陈老心中的分量之重。这件作品的形制和尺寸不同于林风眠同一时期的作品,其用心之处体现了对上款人夫妇的尊敬。在这件惺惺相惜的道别作品上,我们也看到了林风眠纯粹而鲜明的个人风格以及他对新生活的向往之情。这种强烈的炙热是林风眠作品中所少见的。

此专场中还有一幅《绣球花》是林风眠精心绘制的浅色调花卉作品,团团锦簇的画面带有浓浓暖意,上款人为吕蒙。在上海的特殊时期,林风眠被打入冷室,处于被遗忘的角落。吕蒙作为新政权在美术界的代表,在当时对林风眠多方保护和照顾,林风眠也在感激之余投桃报李。吕家收藏的多幅林风眠画作即为这段艺坛佳话的美好见证。吕蒙在林风眠赴香港后出任上海林风眠研究协会首届会长一职。1979年6月,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林风眠画集》,精装彩印了林风眠的62幅作品,吕蒙为此画集作序言《抒情的诗篇》。

本季一件《瓶花仕女》无疑是林风眠众多作品中独特且难得一见的作品,艺术家在大地色系底色上使用大量白色勾描,凸显出高洁优雅的东方女性之美。纱裙和形体的流畅及层次,以及背景的晕染,呈现出一种古朴通透的民族感和梦境中的如真似幻,令人称赞。画面中的惜花之情仿佛在诉说着画家对母亲的思念,以及对上款人胡淦清院长的感念。画面的构图巧妙和谐,画家的落款强调了对角线,将林氏独特的方形作品之美演绎得淋漓尽致。

20世纪50年代,林风眠独自一人定居上海,生活过得极其简朴,在艺术中“鼓腹含和”,日趋消瘦。所幸他的医生朋友们总是会伸出援助之手,无以为报的林风眠便提笔作画,以报点滴恩情。《荷塘月色》即为林风眠画赠顾恺时、成言嘉夫妇。顾恺时有胸心外科“顾一刀”的美誉,也是上海著名文物鉴赏家和收藏家。此画用墨绿色荷叶铺底,遍布15朵或盛开或待放的白荷花,品相完好。

苏天赐:传承和发展中国现代主义民族性

苏天赐被公认为林风眠最重要的继承者。“爱好自然,忠实自己”——林风眠曾用最简单又中肯的话鼓励苏天赐。而苏天赐也成为林风眠诸多学生中虽未曾出国深造,却画出了自己一片“春色”的杰出艺术家。

本季西泠秋拍将呈现多件苏天赐家属珍藏多年的作品,涵盖风景、花卉、人物等题材。不管是画室桌上的水仙花,还是外出写生获取灵感后的风景写生,抑或是下乡采风基础上的人物创作,苏天赐的作品都扎根于本土,注重主体和意境,用一抹“春色”描绘出浓郁的东方韵味和民族审美情调,洋溢着鲜活的生命力与诗歌般的韵律,具有极高的艺术境界。

从林风眠到苏天赐的艺术传承,并不表现为一种线性发展、固化的风格流派,也难以从中提炼出一种中西融合的绝对标准。他们都是20世纪中国艺术的代表,都走通了自己的道路,并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