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由“货机崇拜”故事说起

2024-12-18郭影强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24年24期

最近在某微信公众号上读到一个有趣的“货机崇拜”故事,故事的原创者是大名鼎鼎的费曼。故事的着眼点是科学,触发我思考的点却是其表述方式与对行动的启发。

先说说货机崇拜(或称货物崇拜)。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军飞机常常降落在太平洋深处某些岛屿上修建的临时机场,这一行动为当地居民带来了工业时代的各种生产物资。战争结束后这些飞机不再造访,但岛上居民却开始模仿他们所见到的一切并试图重现当时的场景:他们建造了仿制跑道,甚至在跑道两侧点燃小火堆;有人坐在木制控制塔里,头戴用竹子制成的“耳机”。尽管这些模仿看起来惟妙惟肖,但显然,真正的飞机永远不会因此而降落。

当一个人或一群人将某些对自己影响巨大且不可理解的现象上升为非理性解释的时候,这多半缘于科学知识的不足。货机崇拜的根源,就其表面来说是一种文化现象,就其内在来说是一种对现象无法获取客观求解之后的非理性转化——上升为类似宗教的崇拜行为。事实上,对此现象的关注(或为人类学家或媒体所为)是缘于费曼对伪科学现象或行为的批评。某个魔术师声称他能够用意念让金属勺子弯曲(类似的魔术现象在刚刚过去的20世纪末期的中国也没少出现),但他无法通过科学家进行的科学过程复现证实。

在日常生活中的大量经验场景中,人们并不能贯彻科学思维去观察现象,运用科学思维去考察现象。甚至进一步,很多人借助“这样才科学,那样是不科学的”这种非科学的表述来为并不满足科学逻辑的现象或行为打掩护。打着科学旗帜搞伪科学或非科学,其根源除了实用主义,深层折射的是人们科学素养的缺失。

在科学素养的形成过程中,实验是相当重要的一环,因为实验是构成实证的必要而核心的部分。在当下的中小学课程中,实验部分的内容在教学中的比重不高,这缘于我们此前更多重视概念与知识的阐述式理解而非实证式理解,考查多半是书面陈述式的而非“假设-验证”式的。类似做法在技术学科也广泛存在,所以教育部门前不久正式推出中小学各学科实验教学目录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行动,而将课程中的内容进行实验设计是身为一线教师应该思考的行动的重点。

最近读到Richard Paul和Linda Elder著的《什么是科学思维》小册子,里面提到科学家在进行迷思概念研究的时候遇到的一个现象颇为有趣:在某堂电流学课上,一个学生面对导师展示的与自己深信不疑的观点矛盾的证据,说:“在这儿电流也许就是这样的,但如果你来我家,你会看到不同的情况。”作者Richard Paul和Linda Elder指出,“人类天生就不会用科学思维方式思考问题”。

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中,知识的机械性传授的缺点恰恰是实验方式的缺失。据说货物崇拜的原始土著甚至将外界运去的工业制品解释为祖先或神的制造和赐予,当下,我们身边也有儿童认为食物来自超市或购买。土著突破自己的认知甚是困难,而我们不将技术产品的完整链条呈现给学生,不将技术制品的科学和技术原理揭示给学生,他们就将成为停留于经验性理解的普通社会人,无法成为运用科学和技术知识来改善人们认知和行动的人。

费曼诙谐地将货机崇拜称为草包族科学,他擅长通过极简的概括去表达主题。开展实验教学兼容简明与复杂,并蓄整体与部分,触及表面和深度,值得思考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