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2024-12-18陈淑芹
【摘要】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思想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角度对其进行深入学习。实践、历史与科学是贯穿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三重维度,马克思从社会实践层面阐明了人和自然的对象性关系,科学论证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说明了实践是对象性关系赖以存在的基础;在马克思科学视野下深化对于自然规律的认识,马克思主义要求人们掌握人与自然关系之间的平衡,这种思考人与自然关系的方式展现出马克思对现实世界社会建设的担忧以及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生态环境问题的设想。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思想对于我国生态文明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为加快全球生态治理提供了方向指南,满足了全世界对于美好生态文明的需要。
【关键词】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实践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47-0080-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47.021
人类社会的存在发展和人与自然关系紧密相连,全球范围内生态困境让人们重新考察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对于如何理解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社会实践和社会生产是思考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重中之重,以探究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核心。人与自然关系首当其冲的就是实践关系,立足于实践的层面来探索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和谐统一的辩证关系,因此人与自然不应被看作对立的存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与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交织在一起,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演变,展现出社会历史性的特点。要在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中来把握人和自然关系的变化过程,表达了马克思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张,以及探索未来社会新型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同时也要在科学指导下准确理解和掌握自然,在实践发展的过程中形成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中尊重自然的客观性,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一、人与自然关系是一种对象性关系
(一)对象关系的属性包括了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方面
马克思运用了整体论的逻辑手段,对人与自然关系进行了科学而深刻的推理和阐述。这种关系被概括为一种“对象性关系”,即由人类的“感性活动”所生成的社会性和自然性相互作用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可以追溯到人类漫长的自然演化过程中,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必然会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其生命活动与其他自然实体之间进行物质和能量的转换。这种关系是发生于自然界内部的客观对象性关系,自然界之内的对象性关系,彰显了自然界与人类的生存互为联系的现实,且人作为客观活动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要素,能够完全地拥有自然界。在自然界中,人类展示自身的生命活力并证明其本质力量。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客观关系,存在两种社会属性,其中自然属性是基础因素,而社会属性则为更高层次。
在自然方面,自然界作为客观存在物,为人类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环境背景,其自然性满足了人类生命所需的物质和能量,人类需要在自然界获得物质生活所需,从而保证自身的生存。从这个角度上看,人类在与自然的交流过程中,要把自然界视为验证自身生命本质的对象,这就建立起了一种人与自然自发的、纯粹的对象性关系,但这种关系需要进一步提升至更高的水平。因此,自然界仍然保持着一定的原始状态,并未完全受到人类活动带来的影响和痕迹,就其本质而言人作为一个自然的存在物,与其他动物没有根本的区别,二者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具备着相同的内在特性。
在社会性方面,经过漫长的生存进化后,人类的社会性得以显露出来,人类能够从自然界中确立自身独特存在的意义,成为具备自我意识和劳动特征的物种。建立在自然人基础之上的较低层次的人际关系也演化成了以社会人为基础的更高层次的社会关系。个体具备将自然界作为其思考和实践对象的能力,因此,人类与自然界的基本关系从以自然人为基础的低层次关系上升至以社会人为基础的更高层次关系。从理论层面的角度考虑,人们能够通过具有目的性、主观能动性的意识活动,如认知、评价,将自然界化为人类对其认知的对象,把自然界对象化为人对自然界的认识;从实践层面的角度考虑,则将自然界作为人类从事活动的对象。马克思在考察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中,将实践层面被改造的自然界和理论层面被认识的自然界,均视为确证人类的本质力量的客观对象。
自然界是具备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对象性关系,表明在人类外部的自然界中,自然界并非是与人类互为对立、操纵人类的外在力量,而是人类首先从自然界认识到自身的本质,此外,自然界也成了人类本质力量的客观存在,二者密不可分,构成了一个紧密联系的有机生命体。
(二)对象性关系存在的现实基础是实践
实践关系是对象性关系的基础,它源于“感性活动”,实践是对象性关系的现实基础。
起初,马克思曾认为费尔巴哈的“感性对象性”原则是一种朴素的用于理解对象性关系的思维方式,然而,马克思批评了这一原则,指出它忽视了历史和实践活动,难以揭示自然向人化自然的演化过程。从而导致对象性关系缺乏实践基础,变成了一种抽象、静止的关系。随后,马克思提及黑格尔的“对象性活动”的原则,认为它“捕捉了劳动的本质,将现实、对客观事物的认知以及个体实现他自己的劳动所得等视为对象性活动的结果,符合其真正的含义”。然而,由于这种活动局限于抽象思维,逐步演变为抽象的精神实践,这意味着黑格尔再度否定有关对象性关系实在性主张。最终,马克思基于对费尔巴哈提出的“感性对象性”原则和对黑格尔辩证法以及“活动”原则的批判性继承,在马克思哲学革命和新世界观的形成中,初步确立的“感性活动”原则。这一原则奠定了生命共同体的基础,实现了和谐共存、良性循环的和谐状态。
一方面,感性活动的实践对于展现人类的人性有益。劳动作为人类的固有属性,是一种自由、自主的客观行为。当人类将其固有的力量投入到自然界作为客观实体的对象性劳动时,这种将意识投射到对象上的活动即为劳动的现实化。这一“设定”并非意味着人类是与自然界隔离开来并能够完全控制世界的绝对主宰,而是确认人类仅是“客观本质力量的主体性”。在这个过程中,马克思强调在人类对自然界具有根本制约的前提下,促进人与自然环境的持续发展。
另一方面,感性活动的实施从本质上讲是自然与人文相互交融的过程。为了遵循主体生存的基本需求,在自然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方面人类必须进行劳动,并且要依据人的意识进行合乎客观规律的创造。在这一过程中,人类逐步将自然界塑造成符合人类要求的自然,从而使其从最初的原始状态改变为人类所拥有的自然。
马克思开创了以实践为基础的唯物主义自然观,这一哲学革新化解了在传统哲学观念的限制下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破除了“二元对立”下把劳动误解为“纯粹主体”征服“纯粹客体”的认识。
二、社会历史进程中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和呈现
马克思认为,自然与社会历史的实践是密不可分的。通过对社会发展、自然环境和历史进程进行深入了解和把握,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自然界以及社会之间的密切联系。
(一)从社会发展的演变中认识人与自然关系
马克思将历史划分为人类史和自然史两部分,主张将自然要素纳入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之中。最初,人类存活依赖于自然界,人与自然间的关系体现为被动适应而非主动干预,在与自然的互动中如同动物般依赖自然。人对自然的了解主要基于长期的主观感知,难以达到有效利用自然服务于人类的阶段。
随着首次社会大分工的兴起,人类与自然的互动方式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在生产领域,人类不再依靠自然界现成的物质,而是通过自己的劳动活动来创造更多的生产力。在经过不断积累,人类逐渐深入探索自然界,并在此基础上对劳动力展开调节和掌控。在社会生产力提高的条件下,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不断变化,从而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也变得更加复杂。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与自然之间的冲突更加凸显。人类生产力的快速增长产生了一种新的利用自然的方式,使得人们将自然资源的利用从基本资料拓展至发展资料,人们对待自然的态度也从依赖自然转为控制和征服自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要求人类对自然进行控制,资本家们只关注生产的直接利益,他们不断地消耗和掠夺自然资源,只为资本增值。然而,这种无节制的生产模式会使得自然领域受制于生产,导致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物质联系中断和矛盾恶化。
马克思明确指出,资本主义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所面临的主要挑战,而共产主义将彻底解决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矛盾,采用公有制代替私有制,改变资本主义的原始占有关系,合理调控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二)在自然和历史的联系中理解人与自然
马克思反对传统的自然观,他认为自然与历史应当统一起来,每个历史阶段都是人类与自然、个体间的互动过程,历史就是自然的组成部分。自然与历史互动共存,同时自然史与人类史相互作用,即属于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因此,我们应从人与自然相互联系的角度去理解它们之间的互动。
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没有意识到“周围感性的世界绝不是某种开天辟地就存在的,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的结果”,批判了费尔巴哈的直观唯物主义。马克思用此说明感性世界乃历史产物,他指出“樱桃树只是在数世纪以前由于商业才移植到我们这个地区。由此可见,樱桃树只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之中的活动才为费尔巴哈的‘可靠的感性’所感知”。从历史发展的视角考察,人类通过实践使自然成为人类历史进程中不可或缺的元素,自然世界的发展和变化也开始与人类的历史化过程不可分割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不可忽视的历史性变化。
马克思曾认为历史不能离开自然的影响,因为现实中的个体是自然和历史的结合,而为了生存和发展,人类不得不创造历史,实现与自然的互动。在这个过程中,物质生产必然以自然为基础,而自然的力量也逐渐成为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自然界在人类历史中所发生的变迁即是现实的自然界。这种演变实质上是由人类对自然界进行改造的实践所引发的,人们通过这个进程将自然界打上人类活动的印记,这一变化的过程成了人类历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为了历史自然界。
三、科学角度下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和修复
(一)科学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观念形式
马克思主义指出实践是人类掌握自然的根本途径。随着实践的不断推进,人们对于自然的理解也在不断加深。因此,必须从科学角度正确地理解自然规律,采取合理的价值判断,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马克思认为,人类在进行自然物质运用的同时,还需要科学来探索自然精神。掌握自然科学可以更有效地改变自然、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自然科学研究自然界,科学是对自然物质运动规律的客观体现和正确认识。正如“从自然界出发,才是现实的科学”所指出的那样,人们运用感性活动如感受和知觉指导实践,形成对某一种自然现象或存在的理性认识,以揭示自然运动的客观规律。
自然科学的不断发展拓展了人们对自然的了解,但“科技万能论”盛行令人反思。该论调认为,一旦按照科学的内在逻辑发展,人类最终将能揭示自然所有的奥秘,进而化解自然的秘密,自然也因此失去了其神秘性。因此,这些拥护者认为人类一旦掌握自然和宇宙的奥秘,便可在自然面前为所欲为。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探讨自然发展历程表明,自然界一直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科学知识仅是对自然现象认知水平的体现,展示人类的认识发展水平。因此,若将科学视为唯一追求目标,将导致人类主体性被抛弃,人与自然陷入对立境地。
(二)人与自然关系失衡的原因
科技的异化是人与自然关系失衡的根源。尽管科学逐渐被广泛应用于生产,但是受资本主义的影响,科学已被视为赚钱的手段,造成了人类对科技使用的失衡。在人类对自然的实践过程中,科学技术不断发展进步,人类也逐步出现了对超越自然的渴望,但忽略了与掌控自然的观念是自相矛盾的,这一观念不仅包含进步性,而且也存在局限性。科技并非致使人类超越自然的直接原因,相反,超越自然的欲望产生于人类本身的贪念。科技异化也由未成熟的科学技术自身演化而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人类的影响具有复杂性和双重性,其既推动了经济生产技术的发展,也促进了环境保护技术的提升,同时也存在技术发展与环境之间的不平衡和失衡。因此,科技的发展对于人类是带来福祉还是灾难,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人类自身的意识和行为。
随着现代科学和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自然认知层面也在不断扩展与深入。但仅仅借由一些抽象的数学结构进行近乎完全的自然界把握,无法对所有自然现象进行解释。科学和技术的力量也并不能够穷尽所有自然现象,即便我们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认知,人类也无法依靠其来治理自然。因为事实上,我们从未有过掌控自然的权力和完全自主的行动权限。
四、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当代价值
当前,现代化与生态之间的矛盾成了人类与自然关系的主要矛盾。在这样的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以及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思想,创新性地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为超越西方现代化模式下的价值观贡献了中国智慧。
首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观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公认的事实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于工业革命时期在西方现代化的背景下建立,曾被认为是追求人类幸福生活的正确途径。然而,西方现代化生产关系存在明显的追求物质欲望和人的异化现象,这在实现现代化进程中越发凸显,进而导致了人类和自然界之间的对立。因此,可以认为,西方现代化模式所倡导的价值观实际上偏向功利主义。相对来说,中国式现代化呈现出系统性的特点,强调整体性和协调性。中国式现代化并非只关注经济的增长,同时也关注人的精神发展,正视自然环境带来的挑战,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整体性。
其次,这一理念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价值取向,进一步推进人类文明迈向新的发展形态,同时倡导人类文明迈向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充分展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型现代化需要思考生态环境和生态产品的优化发展,兼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重贡献。马克思的对象性理论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基石,该理念将人类和自然界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超越了近代机械自然观中人类与自然关系单一对抗的误解。因此,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时,需要尊重自然规律并服从其运行方式。
最后,它为全球生态文明治理提供了指向。人的本质的异化造成了物的异化,进而导致了生态危机的爆发,刻画了资本追求利益最大化而导致环境破坏的现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生命共同体理论将人与自然作为一体,为全球生态文明治理提供了方向坐标,在此之前,马克思曾经为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勾勒出了一个清晰的图景,其中,资本主义激励着人们消费和购买,进而使人类也沦为了消费机器;为了满足无休止的欲望,人类不得不扩大生产规模,采取无情的掠夺方式,这种行为导致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急剧异化,产生了生态危机等问题。因此,若想应对这些难题,有必要在构筑生态文明、克服人与自然的异化情形等方面,采用生态共同体作为行动指南。
五、结语
马克思从多角度探讨人类与自然关系,其深层思考有助于解决当今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一方面,这一思想对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积极意义。马克思的理念突出了人与自然间的和谐共存,并揭示了生态经济变迁与文明进步的相互关系,为建立现代化框架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提供了坚实基础。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得到了广泛演绎,在多个维度上解读都有其独到之处,它有助于人们更深入地理解并解决现代人与自然关系带来的问题。另一方面,该思想对于促进我国生态文明的建设具有指导意义,马克思思想强调了人与自然之间需要协调共处的关系,并揭示了生态经济如何发展会关系到文明的进步或后退问题,更加贴合我国的实际需求,为构建现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论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6]郝立新,陶小白.对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多维解读[J].中州学刊,2023,(04):108-116+2.
[7]冯贺.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人与自然”关系之维——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解读[J].理论界, 2023,(01):15-20+94.
[8]郭永萍.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的当代价值[J].品位·经典,2023,(03):17-19.
[9]贾强,王冰洁.马克思人的发展“三形态”理论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启示[J].延边党校学报,2023,39(01):21-26.
[10]刘歆.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三重内涵探赜[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23(01):73-83.
[11]范敏.马克思实践概念中人与自然关系维度探赜[J].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22,(01):39-50.
[12]李凌波,苏百义.实践、历史和资本: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三个维度[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22(04):33-42.
[13]王伟.论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的三重关系[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22(04):24-32.
[14]姚修杰.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生态学意蕴[J].学术交流,2022,(10):26-35+191.
[15]张富文.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革命性变革[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22,(02):13-27.
作者简介:
陈淑芹,女,汉族,湖北孝感人,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