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窦氏家族的发展对西北边防的影响
2024-12-18何正香
【摘要】窦氏家族作为东汉时期一支举足轻重的家族势力,对东汉西北边防产生了重要影响。窦氏家族的奠基人窦融凭借军功起家,于两汉之际保据河西,占据沟通西域的重要地域,为抗击游牧民族提供了军事要地,同时大力发展河西经济,屯田殖谷,促进了河西地区经济发展,有利于增强东汉初期的西北边防力量。窦氏子孙窦固、窦宪都曾参与到抗击匈奴的军事活动中,使东汉得以有效地抵御匈奴的入侵,为保护西北地区的安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此外窦固派班超等人出使西域,加强了东汉与西域各国的联系,促进了丝路的畅通,对恢复东汉在西域的统治以及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窦氏家族;西北边防;匈奴
【中图分类号】K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47-0077-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47.020
窦氏家族的兴衰发展贯穿东汉王朝,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窦氏家族都参与其中,对于窦氏家族的探讨,有利于进一步理解东汉王朝的政治特点。以往学者多集中于对窦氏家族中的单个人物的探讨,对窦氏家族整体发展概况关注较少,本文以东汉窦氏家族的发展为线索,探讨窦氏家族势力发展变化对西北边防产生的影响。
一、窦融与西北边防的安定
窦氏家族的发展可追溯至西汉时期,窦氏家族作为外戚世家,西汉时期就已崭露头角,在政治舞台上取得一定的话语权。窦氏家族在西汉的发展与窦太后有关,窦太后作为文景之治下重要的参与者,对西汉初期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凭借窦太后的扶持,窦氏家族在西汉时期就已成为一支举足轻重的政治势力,直到窦太后去世窦氏家族的发展才逐渐衰微。
窦氏一族在东汉得以再次兴起,窦融起到了重要的奠基作用。在两汉政权更迭、局势混乱之际,窦融主动请缨出任张掖属国都尉,他曾言:“天下安危未可知,河西殷富,带河为固,张掖属国精兵万骑,一旦缓急,杜绝河津,足以自守,此遗种处也。”[1]796窦融对当时的时局有着清醒的认识,能够以退为进,主动离开战火纷飞之地,退居河西以保存自身实力。窦融治理河西期间,能够“抚结雄杰,怀辑羌虏,甚得其欢心,河西翕然归之”[1]796,加强了对河西地区的管控,避免河西地区成为游牧民族的控制区域。河西地区水草丰美,宜农宜牧,窦融在此大兴屯田,促进了河西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时蓄养大量优质马匹,为东汉王朝平定各地割据势力以及抵抗游牧民族进攻提供了战马储备。从长远来看,窦融对河西地区的开发和经营,为其后代窦固、窦宪北伐匈奴奠定了坚实的军事基础。
两汉之际天下未定,刘秀为争取多方势力的支持,积极拉拢窦融。刘秀曾在写给窦融的信中谈道:“今益州有公孙子阳,天水有隗将军,方蜀汉相攻,权在将军,举足左右,便有轻重”[1]799,表明了对于窦融的重视。窦融在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后主动归附刘秀,顺应历史发展潮流,为东汉统一做出了重要贡献。窦融主动附汉,避免了一场腥风血雨的厮杀,保存了两汉之际经营河西地区的发展成果,为光武帝平定其他割据势力奠定了基础。然而窦融并不居功自傲,在朝中处事谨慎,“融自以非旧臣,一旦入朝,在功臣之右,每召会进见,容貌辞气卑恭已甚,帝以此愈亲厚”[1]808。窦融凭借其才能和谦逊赢得了刘秀的赏识,刘秀对其恩遇有加并与之结为姻亲,窦氏一族“两侯一公,三公主,四两千石,相与并时,自祖及孙,官府邸第相望京邑,奴婢以千数,于亲戚、功臣中莫与为此”[1]808,窦氏家族一时荣耀无比。
光武帝逝世后明帝即位,对窦氏家族进行了一系列打压活动,致使窦氏家族的势力不断衰弱。窦氏家族的衰落起于窦林一案,窦林为窦融从弟的儿子,任护羌校尉一职,因遭属吏欺骗向明帝上奏有误,明帝遂将其免官。后有刺史上奏窦林贪赃枉法,明帝下令将其处死,并斥责窦融管教子弟不严,告诫其不要重蹈魏其侯窦婴的老路,窦融主动远离朝政,辞官归家。窦林一案后窦氏家族的发展有所衰落,但尚不足以构成致命打击,窦融之子窦穆伪诏一事,则使得窦氏家族彻底陷入了低谷期。窦穆为扩张其封地,“矫阴太后诏,令六安侯刘盯去妇,因以女妻之”[1]808,此事被汉明帝知晓后,大怒并将诸窦担任官职者悉数罢官、遣回故郡,独留窦融在京城。窦融去世后,窦氏家族的发展陷入了困境。
二、窦固与东汉西北边防的巩固
窦林、窦穆之事虽使得许多窦氏子孙受牵连而遭罢官、免职,但随着东汉边境危机日渐加深,窦氏子孙也有了重回政治舞台的契机。窦氏家族中的一些人物累世担任边官,(窦融)“高祖父尝为张掖太守,从祖父为护羌校尉,从弟亦为武威太守,累世在河西,知其土俗”[1]795。东汉建国之初,周边少数民族不时挑衅、犯边,给东汉政权构成了极大威胁,明帝即位后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经济社会得到恢复和发展,统治秩序趋于稳固,解决边患问题被提上了日程。耿秉曾上书:“中国虚费,边陲不宁,其患者在匈奴。”[2]1459应对匈奴的威胁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明帝决心改变光武一朝以防御为主的策略,伺机进攻,窦固曾跟随伯父窦融征战河西,熟悉西北事务,明帝遂决定启用窦固。
明帝于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命窦固等人策划攻打匈奴的事宜,第二年窦固和耿忠率领的部分军队从酒泉塞进发,耿秉和秦彭则从居延塞进发,而祭彤和吴棠则从高阙塞进发,都尉来苗和护乌桓校尉文穆则从平城塞进发,四路大军以势如破竹之势共同发起进攻。但由于北匈奴常年居于漠北,对周围的地形地势了如指掌,且匈奴多骑兵,机动性、灵活性较强,汉军虽率大军出击,但却无法追寻到匈奴的足迹。四路军队中,唯独窦固与耿忠一支“至天山,击呼衍王,斩首千余级,呼衍王走,追至蒲类海。留吏士屯伊吾卢城”[1]120。窦固和耿忠率领的军队,在天山一带打败了呼衍王,呼衍王逃到蒲类海,窦固等人斩杀了匈奴数千人并占领了伊吾卢城(今哈密伊吾县)。伊吾卢城是西域的门户,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占领此地后,窦固着手恢复东汉与西域诸国的关系。窦固利用西域各国思汉的心理,不失时机地派班超出使西域,班超率少数吏士至鄯善、于阗、疏勒诸城国,联络西域各地,建立和西域各国的联系,通过断匈奴右臂,切断匈奴和其依附力量,达到孤立匈奴的目的。
窦固在初战告捷后,明帝对其大为赞赏,加官封赏,恩宠有加。次年窦固再出玉门攻打未降服汉朝的西域诸国,窦固此次出战破白山,降车师。窦固两次北击匈奴,沉重打击了匈奴势力,同时着手恢复西域地区的经营,为东汉经略边疆做出了重要贡献。窦固凭借显赫军功深受明帝重用,明帝常向其咨询带兵打仗之事,窦固在朝中地位日益上升,“久历大位,甚见尊贵,赏赐租禄,赀累巨亿”[1]811。窦固征战匈奴取得的功绩,不仅使他个人不断受到提拔重用,而且也为窦氏家族的复兴产生了积极影响,其家族势力在明帝后期时有了显著提升。
窦固使得窦氏家族在沉寂十几年后重新活跃于东汉的政治舞台,但真正使得窦氏家族从军功之家转变为外戚之家,当属章德窦太后的册立。窦皇后是窦融的曾孙,父亲窦勋,“勋尚东海恭王强女沘阳公主,后其长女也”[1]808,窦后家世显赫且容貌俊丽。章帝迎娶窦氏背后有着强烈的政治意图,章帝即位后山东、河北地区仍然存在不稳定的因素,明帝之时打击郭氏的活动,造成郭、阴两大集团的裂痕,山东、河北地区的大族利用郭、阴两大集团的矛盾不时地发起骚动。陈苏镇先生指出:“为了弥补郭、阴两大集团的裂痕,一个重要手段就是纳窦氏为皇后,窦氏的生母是沘阳公主,外祖父是东海王刘强,曾外祖母是郭太后,因此章帝和窦氏的结合,意味着阴、郭两大家族的结合。按照汉朝子以母贵的原则,窦氏其子将为皇储,可将郭氏一族的血脉重新注入帝氏,反对阴氏的山东、河北势力就很难利用郭阴矛盾制造叛乱”[3]。章帝纳窦氏为后,不仅因窦氏姿色华美,更因其背后代表着郭氏集团的势力,章帝和窦氏结合,有利于化解两大集团的政治矛盾巩固统治。而且东汉一朝,儒学最盛,统治者重视儒家文化,光武一朝功臣多属儒生,皆深受儒学陶冶,对后妃的选拔尤为重视德才。窦氏家族虽为武将之家却精通儒学,章德窦皇后六岁能书,在进入宫廷后进止有序,举止得体、聪颖机敏,深得章帝喜爱。窦氏家族虽一度遭受打击,但是窦氏家族对家族教育的重视,维持了家门不坠,使得家族辉煌得以延续。
三、窦宪与西北边防的开拓
在公元78年,窦氏家族因窦后的恩宠而迅速崛起,窦宪被任命为郎,随后又晋升为侍中、虎贲中郎将,一时间他们的地位非常显赫。窦氏家族通过与皇室缔结婚姻,成功实现了从军功之家到为外戚之家的转变,窦氏家族也在窦太后掌权后登上权力的顶峰,窦氏兄弟权势日贵,周围人莫不忌惮。窦宪曾以贱价侵夺沁水公主园田,章帝在发现后立即下令严惩他,从此以后窦宪便失去了章帝的信任,不再受到重用。直到章帝去世后窦太后临朝听政,窦氏兄弟才得以重新活跃于政坛。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指出:“东汉多女主临朝,不得不用其父兄子弟以寄腹心”[4]77,将东汉外戚专权的现象一语道破。窦后掌权后,窦宪担任侍中掌管机密,权力欲望不断膨胀,因都相侯刘畅和太后交好,引起了窦宪的猜忌,为独揽大权,窦宪派人刺杀刘畅,窦太后对此大怒,下令囚禁窦宪,窦宪心生畏惧害怕被诛杀,主动请求出击匈奴以赎罪。以窦宪刺杀刘畅一事为转折点,促成了窦宪北击匈奴的重要动因。
窦太后临朝之时,北匈奴正陷入一种危机四伏的状态,匈奴内部发生严重的蝗灾,不少游牧民族请求附汉,接受汉朝的庇护,而且此时的北匈奴还遭到丁零、鲜卑等民族的攻击,史称“南部攻其前,丁零寇其后,鲜卑击其左,西域侵其右”[1]166。由此可见,北匈奴此时正处于腹背受敌、孤立无援之中,窦宪正是看准这一时机,上书请求出征戴罪立功。窦宪出征匈奴一事,引起了朝廷热议,不少大臣上书反对,认为“匈奴不犯边塞,而无故劳师远涉,损费国用,徼功万里,非社稷之计”[2]1521。东汉时期尊崇儒学,朝廷之内儒生众多,对于开边通常持保守的态度,反对劳民伤财,开拓疆土,而且此时正值春耕时机,百姓忙于耕种,此时征兵讨伐匈奴,必定会引发不满的情绪。针对窦宪请缨北伐匈奴在朝中引发激烈争论,最终在窦太后的支持下同意窦宪出兵匈奴。
在汉和帝永平元年(公元89年),窦宪被委任为车骑中郎将,并与耿秉共同领导军队,向匈奴发起了进攻。窦宪分遣部将率领精骑万余与北单于主力大战于稽落山,大破北匈奴,单于遁走,窦宪统率大军追至私渠比鞮海,大获全胜。窦宪战果斐然,俘获了大量牲畜并与部众登上燕然山,令班固刻石燕然记功颂德。窦宪此次攻打匈奴虽是出于私心,但有利于东汉边防的巩固,为彻底解除匈奴威胁,安定边防做出了积极贡献。同时窦宪通过北伐,为窦氏家族掌权提供合法依据,稳固窦氏家族在朝中的权势。窦宪在稽落山之战后,被拜大将军,位在三公之上,窦氏兄弟皆位居要职,“笃为卫尉,景、瑰皆侍中、奉车、驸马都尉,四家竞修第宅,穷极工匠”[1]818。
在稽落山的一战中,北匈奴遭受了沉重的打击,为彻底铲除匈奴的威胁,窦宪于永元三年(公元91年)二月派遣左校尉耿夔带领大军再次出击北匈奴。汉军围攻北匈奴于金微山,此时的北匈奴已处于日薄西山之际,与汉军交战已无任何抵抗能力,北匈奴部众全面溃败,北单于率残部突围而逃。金微山之役,是汉朝主动出击匈奴行军作战路途最远的一次战役,针对匈奴骑兵机动、灵活的特点,采取以少量精兵奔袭的作战方式,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北匈奴势力彻底衰落,不再构成对汉朝的威胁。北匈奴被迫西迁,汉朝重新恢复了在西域的统治,设官建制,复置西域都护、骑都尉、戊己校尉等官职。匈奴在秦汉时期长期活跃于北部边境,不时南下侵扰汉朝,汉匈之间进行长达三百年的战争,耗费了大量的国力,窦宪抓住时机,趁匈奴势力衰微之际将其消灭,解除了匈奴对北部的威胁,宣扬了汉朝威德,巩固了汉朝西北地区的边防,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对于窦宪出击匈奴,范晔在《后汉书》中对窦宪北击匈奴予以了高度评价,“窦宪率羌胡边杂之师,一举而空朔庭,至乃追奔稽落之表,饮马比鞮之曲,铭石负鼎,荐告清庙。列其功庸,兼茂于前多矣,而后世莫称者,章末衅以降其实也”[1]820,肯定了窦宪为解决边患问题,巩固西北边防所做的贡献。
随着窦宪势力日益强大,与汉和帝之间不可避免地产生矛盾,和帝为掌握实权,不得不依靠宦官的支持,宦官郑众在得到和帝信任后,与和帝密谋诛窦宪。永元四年(公元92年),窦宪被捕并被没收了大将军印绶,他的族人也因此受到牵连,被免官归乡。经此事件后,窦氏家族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窦氏外戚专权的时代暂时落下帷幕。王健先生就曾指出:“窦宪主战尽管有私心,但击垮北匈奴的战事,客观上顺应了中原民族保卫农业文明的历史需求,应给予积极评价。”[5]窦宪的对外征讨匈奴,虽基于为自身家族利益的考虑,但是对东汉对外局势产生了重要影响,加强了东汉的西北边防,一改光武一朝的保守防御方略,积极主动地经营边防,对后世王朝开发,加强西北地区的防御提供了重要经验。
综上所述,东汉初期窦氏家族的发展对西北边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窦融在两汉之际长期经营河西,屯田殖谷,促进了河西地区经济发展,并能够审时度势,顺应统一趋势,主动归附刘秀,加快了东汉统一的历史进程。窦氏子孙窦固、窦宪几次出兵匈奴,给予匈奴沉重打击,为应对匈奴威胁,巩固东汉边防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派班超出使西域,恢复汉朝在西域的统治,促进了丝路的畅通,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2]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2009.
[3]陈苏镇.论东汉的外戚政治[J].北大史学,2010,(00).
[4]赵翼.廿二史札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8.
[5]王健.汉和帝铲除窦宪集团考论[J].中国史研究, 2013,(03).
作者简介:
何正香,女,汉族,内蒙古巴彦淖尔人,内蒙古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魏晋南北朝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