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动力电池梦被重创
2024-12-18郑怡爽李皙寅
Northvolt宣告破产标志着欧盟在动力电池领域实现“自主可控”的努力几乎宣告失败。
这不是一家普通的公司,成立于2016年的Northvolt可谓含着金汤匙出生。欧洲是全球范围内最积极推动电动汽车的地方,但在电动汽车技术上表现欠佳,尤其是动力电池要大量从东亚地区采购。
正因如此,Northvolt曾是欧洲资金最充足的初创公司,先后从大众汽车、高盛、贝莱德等投资者以及德国和加拿大政府等处获得总额超过150亿美元的融资,还有大量的车企订单。
然而,在11月22日,Northvolt宣告破产时,在给法庭的文件上,公司账面上仅有约3000万美元的可用现金,并背负58.4亿美元债务。
这一事件让欧洲电池产业自立的梦想几乎破灭。欧美媒体认为,该公司此次申请破产保护将对欧洲本土电动汽车行业以及欧洲锂离子电池的自主研发造成重大打击。
尽管Northvolt不缺订单,却长期陷于无法交货的困境,背后管理混乱可能是导致其倒闭的根本原因。
一辆好的汽车需要成熟的工艺、先进的技术、普惠的价格,这需要跨区域的全面协同、专业分工。由此可见,靠大力出奇迹的闭门造车之路,被证明根本行不通。最终,受损的将是普通消费者,他们失去了享受更好电动汽车的机会。
正如匈牙利外长西雅尔多在11月22日所言,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可能伤害欧盟自身经济。
欧盟委员会此前决定对自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征收为期五年的反补贴税,以“反补贴”为名滥用贸易保护主义。这一决定在欧洲国家引发了政界、商界及学界的广泛反对。
Northvolt的破产有助于欧盟正视现实,重新思考自身的电动汽车相关政策。
据媒体11月23日报道,欧洲议会国际贸易委员会主席贝恩德·朗格最近在接受德国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国和欧盟即将就电动汽车关税达成涉及最低价格的协议。
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会副会长霍建国认为,欧洲此时放出这种口风,体现出想其跟中方尽快达成协议的愿望。
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何亚东在11月28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妥善处理欧盟对华电动汽车反补贴案,是中欧各界的普遍期待。按照双方达成的原则共识,中欧技术团队围绕价格承诺解决方案开展了密集磋商,经过艰苦努力,取得一定进展。目前磋商仍在进行中。
中欧双方正在探索一种能够平衡双方关切的方式。如果最终能通过价格承诺等方式达成共识,那么很可能会改变当前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等较为紧张的贸易措施局面。
欧洲动力电池自主梦碎?
Northvolt曾从投资者和政府筹集超过150亿美元,且与宝马、沃尔沃、大众等知名汽车巨头合作,由包括前特斯拉高管卡尔森在内的团队创办。Northvolt从诞生之初就被寄予厚望,成为有潜力解决欧洲电池产业对亚洲市场依赖的“欧洲宁德时代”。
然而,2024年的Northvolt却陷入了困境。
先是在6月,宝马因担心无法按时收货,取消了价值20亿欧元的长期合同,这对Northvolt业务造成重大打击。接着在9月,Northvolt瑞典工厂发生意外致工人死亡,引发调查并停产,导致大客户斯堪尼亚的订单延迟。
根据媒体审查的生产数据,Northvolt从9月初到11月仅有一周达到了每周5.1万个“良品”的目标。10月底,公司暂停了其中一座生产大楼的运作,并从11月11日起结束了24/7生产周期,转而仅在工作日生产。
其投资者也自身难保。最大股东大众集团2024年三季度销量下降,表示将不会继续融资。瑞典政府也表示不会入股Northvolt,沃尔沃则收购了其与Northvolt合资企业的全部股份。
这一切太快了,不少私募经理、政府官员和欧盟纳税人表示,一个月前Northvolt还是欧洲最有可能解决亚洲电池垄断的企业,但一夕之间电池和钱都没了。
尽管面临困境,Northvolt在破产申请中表示,其位于瑞典的电池工厂和研发中心以及在德国、加拿大的子公司将继续运营。卡车制造商斯堪尼亚相关人士表示,将向Northvolt贷款1亿美元,以支持其在瑞典北部工厂生产电动汽车电池。
Northvolt成立于2016年。彼时,电动汽车电池市场由特斯拉、丰田、日产等巨头主导,行业观察人士指出,欧洲电池行业在设计、工艺和设备等多个方面面临挑战,导致难以与亚洲主要生产国竞争。据媒体报道,欧洲一个咨询公司称道:“最大的问题是电池不容易制造。”欧洲的电池项目大多是在中国和韩国公司的帮助下设计和建造的,欧洲本土缺乏有竞争力的电池制造商。
Northvolt为此被定位为中日韩电池巨头的可持续替代方案,这让其自创立伊始便得到了全欧洲各方面的鼎力相助。2017年1月获1200万欧元融资,2018年4月又拿到欧洲投资银行5200万欧元贷款等。更是有不少车界“大腕”加码合作,大众、宝马、沃尔沃等车企巨头纷纷与其携手,提供总额高达550亿美元的大量订单,还开展深度技术合作。这般全方位支持,让Northvolt一度被视为欧洲集合各方面之力打造的、有望打破亚洲电池制约的“欧洲宁德时代”。而如今遭遇滑铁卢,也对欧洲的本土电动汽车行业及锂离子电池的自主研发造成影响。
回顾Northvolt建立时的诸多细节,虽然在初创期挥手建成不少工厂,得到了不少订单,表面看起来是一场好戏,但是越来越多的人发现Northvolt的谢莱夫特奥工厂一直在演着“草台班子”的戏。
管理与生产难题拖垮扩张梦
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曾指出,欧洲电池制造商的设计、工艺和设备均存在问题,想要扩大规模,必定遇到利用率、可靠性和安全性等多重难题。“如果它们想扩大规模,肯定会遇到利用率问题。之后会出现可靠性问题,两年、三年后,会出现安全问题。所以几乎所有的错误都在一起了。”
一语成谶。从工厂选址开始,Northvolt秉持着自身作为一家绿色电池企业,将工厂定在了北极圈的港口小城Skellefte,但由于该地纬度极高,夏季天不黑、冬季天不亮,造成不少外地工人生物钟紊乱,另外,一名熟悉谢莱夫特奥的人士表示,那个瑞典小镇处于偏远地带,难以吸引人才落地。
另一个问题是人才匮乏,劳动力不足。据相关调查报告,该工厂能完成工作的仅有100多个来自中国和韩国的外包工人。其中,中国的外包工人主要来自一家无锡的电池上游设备生产商。
据一名前员工透露,Northvolt基础太过于薄弱,机器需要中国人给,厂房需要中国人建,一切都需要中国人教。言语不通又导致了该地的沟通不灵。
为了赶工,Northvolt并未采用在中国测试设备的流程而要求全都在瑞典工厂完成,最后却陷入了困境,因为下到基层员工和工程师,上到经理和董事会,全都没有生产经验。一名曾参与相关讨论的业界领袖表示,如果欧洲电池企业不理解电化学相关原理,将会面临着生产和安全的风险。
并且,在运营期间,Northvolt还不断扩张,建设了多个超级工厂,加剧了资金匮乏。该公司报告称,2022年营业亏损达10.3亿美元,而收入仅为1.28亿美元。在背负58.4亿美元债务下,卡尔森表示,Northvolt需要约10亿至12亿美元才能继续经营。
德国弗劳恩霍夫系统与创新研究所研究员威克称,“Northvolt扩张得太快了。在一座超级工厂正常运转前,就宣布建更多工厂。”卡尔森也表示,“我应该早点在扩张道路上踩刹车,以确保核心引擎按计划运转。”
这一切最终导致的结果是,截至2023年12月,Northvolt的电池产能只达到了计划目标的1/200,产能不足,订单纷纷取消,欧洲电池一哥渐显颓势,最终只能申请破产。
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目的是为了保护本土产业。然而,据业内一位评论员称:“尽管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但欧洲车企衰落的问题并未得到改变。”Northvolt破产反映出欧洲电池产业自身存在问题,如技术、成本、管理等,仅靠关税保护难以解决根本问题。
单纯依靠短期贸易救济手段,不能解决行业发展的根本问题。欧洲电池行业的问题在于自身缺乏从零制造的经验,生产技术不足。本土的行业发展不起来,外部的良好行业难以输入,最后受害的只能是消费者。欧洲在着力于自身技术条件进步的同时,也应进行技术与贸易的合作共赢。
据媒体11月23日报道,贝恩德·朗格在接受德国新闻电视台的采访时透露:“欧盟同中国正接近就取消对华加征的进口电动汽车关税达成解决方案。”
11月24日,霍建国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欧洲方面此时放出这种口风,体现出其想跟中方尽快达成协议的愿望。欧盟内部对于征税问题存在很大分歧,内部压力较大。另一方面,中方与欧盟多国积极沟通和对话,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并通过相应贸易措施来晓以利害。
霍建国提醒称,虽然欧方表现出尽快与中方达成协议的愿望,但应该小心其藏在下面的小心思。此前,有消息称,欧盟正计划迫使中国企业将汽车电池等知识产权转让给欧洲企业,以换取欧盟的补贴。
霍建国说,这样的小伎俩不应成为中欧谈判的内容。欧洲若想获得先进技术,通过技术交流和合作是正常的,但企业之间转让技术应基于合作协议,并且是自愿行为,不能强迫交易。如果欧盟企图强迫中企转让技术,不仅不利于公平竞争,也违背世贸组织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