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冬夜的父子公孙丸

2024-12-18陈思呈

读者·原创版 2024年12期

9年前的冬天,我跟随一个机构到湖北恩施利川市的文斗乡小学支教。傍晚,我和同行的小伙伴一起到当地老街上找地方洗头—住宿的地方热水不便,我们已经有几天没洗头了。那是一条破败的老街,有很多仿佛被封存在20世纪的店铺。

比如布店,布匹卷成长卷堆放在黑黑的柜台上;比如药房,一个玻璃售货架和一个开放式木架构成它的全部,上面用纸片做了明确的分类,“粉针剂类”“水针剂类”“片剂类”;比如煤店,还特意注明了“出售蒙古煤”;当然还有做竹篓的店铺,当地是山区,这里每个人都是坐在这种竹篓里度过他们的婴儿时期的。街上贴着标语,写着“打工农友快回来,今年种烟要发财”。

天黑了,很多店铺都关着门,路灯和行人一样稀疏。因为寒冷,我们边走边跺脚,偶尔有人从对面走来,双手笼在袖筒里,围巾裹着头,只露出一双困惑的眼睛。

突然看到前面一扇窗户里的灯光最亮。我们心中一阵醉意,慢慢地向它靠近。那是一家做糍粑和泡粑的小作坊,店主晚上在加班,因为第二天是当地的赶集日。我们走进去时,正好看到有一屉泡粑刚出炉。炉子上方,低垂着一个古老的灯泡。被氤氲的水蒸气和橘色的灯光笼罩着的泡粑,格外地晶莹洁白。而厨房后院则传来捶打的声音—那是在做糍粑。

这个场景令我感到眩晕。在我的岭南老家,在我的童年,每到一年中的这个时候,我们也会制作类似的食物。不知道为什么,当一年将尽、冬意正浓的时候,人们总是需要这类食物:用糯米粉作为原材料制作出来的各种食物,需要在口腔里反复地咀嚼,让它们与牙齿慢慢纠缠,朴素而悠长,那种绵韧的口感,便可以停留得更久一些。

何等简单的食物,几乎不用描述;可它们的口感又是多么丰富,几乎描述不尽。

我们老家吃的糯米类食物首先是“冬节丸”,它是冬至的晚上每家每户必吃的食物。它的制作似乎比糍粑简单一些:用糯米粉加水搓成丸子状即可,不需要捶打。因此在口感上,自然不如糍粑绵韧。但在形制上,它却有一个特殊的讲究。

这些丸子大小不一。为什么呢?因为一家人一起做,老人、孩子,大手、小手,确实无法保证大小一致。于是,这种大小不一的糯米粉丸子被称为“父子公孙丸”。大小不一,不就代表着家里男女老少几代人齐相聚吗?

冬节在吾乡意义重大。也许是自农业社会留存至今的情结,过了冬节,这一年就算是过完了,人们就开始待在家里,检点这一年的收成,收拾屋舍,添置用品。天气太冷,一家人最好能一起挤在家里,把寒冷赶去外面。

所以,父子公孙丸对吾乡来说,不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种仪式。在冬节那一天,父母总会忙碌到很晚才睡觉,厨房总是灯火通明。当天晚上要拜神──天公、地主爷、灶神爷。拜神总在很晚时候,大人要准备各种祭品。如果我们—尚是孩子的我们,想跟着父母一起熬夜,那时也是被允许的。

那是一年中最长的一个夜晚。吾乡有谚:冬节夜,罗罗长,未食甜丸天未光。有时候我们睡着了,半夜醒来,父母还在厨房忙碌。那时的时光,就像冬节夜一样悠长,父母永远不会老去,即便我们长大,即便我们自己老去,他们仿佛永生。

那碗自己参与制作的父子公孙丸在锅里煮着的时候,总是格外令人期待。大大小小的糯米丸子浮在汤中,锅中只放了白糖,但不可思议地令人感到丰盈,想着吃到嘴里,整个口腔充斥着被一个甜糯的丸子填满的幸福感。

当它终于滚烫地来到眼前,谁能矜持地拒绝呢?我总是迫不及待地含住一个,用舌尖翻搅着散热,然后囫囵吞下,如此滑溜,仿佛腹腔也在召唤着它。只有从第二个开始,我们才能细细地感受糯米质感与牙齿的纠缠。

在吾乡,也是冬季,还有另一种糯米类食物,叫甜粿。如今想来,其制作方法与冬节丸基本是同一种思路,也是以糯米粉加上水和糖,然后揉搓至合适的黏度—不能太稀,也不能太稠。民间有一个检验黏度是否合适的秘诀:将手掌慢慢插入糯米粉浆中,再抽出来,看看挂在掌心的糯米粉是否能遮住掌纹—我很喜欢吾乡类似这样检验食材品质的方式,既有智慧,又显风致。

冬节丸是煮的,而甜粿则是蒸的。蒸甜粿的过程很漫长,以前用柴火,甚至要蒸一整天。如果没有蒸透,一整笼的甜粿就浪费了,是非常可惜的事。甜粿总是整笼地蒸,有“团圆”的寓意。

蒸熟的甜粿放凉了更好吃,用一根线就可以把它切割开来。小时候我们是把甜粿当零食的,央求长辈用一根线切一小块下来,拿在手里边玩边吃,每一口都可以在嘴巴里咀嚼很久。放凉的甜粿在冬天里格外冰凉,但又格外甜,格外韧。这不由得令今天的我疑惑:为什么只要是糯米类的食物,到了冬天,就格外受人欢迎?不管是滚烫的糍粑、冬节丸,还是冰凉的甜粿。

也许因为冬天是需要补充能量的季节,而糯米类食物厚实绵密,能让人获得能量上的加持;也许因为冬天是宅在家里的季节,且有那么多以团圆为主题的节日,糯米类食物更适宜为这个主题提供一种仪式感。

在每年冬节夜,当我吃到第一颗父子公孙丸,依然会感激世间有这么美好的食物。如此朴素,如此简单,但是,不可思议的是,它的绵韧和饱满从不让我的期待落空,就像以前的每一年,也像以后的第一年。它让我感激,让我意识到,我们一直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