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阳光下的诗是最美的(创作谈)

2024-12-17邵建国

阳光 2024年12期

诗人从美学的角度出发,在思索、体察、选择、酝酿诗歌题材时,有高标准的文化观照,用词语用意象去营造美的意境才能给人以诗美的感受。

诗歌创作手法之娴熟,遣词造句功力之流畅,这些技法技巧应表现在美学、史学、哲学和文学伦理负载的审美境界之后。诗歌表现手法很多,无论是抒情的、咏物的、悲壮的……总要赋予诗歌积极向上的特质。意象的完美组合可以让诗人放飞想象,营造意境,调动出符合当代人审美的能动性,读者自然而然会和诗人同频共振,把美放大延展,达到美美与共。

诗歌美学思想从哪里来,无论是中国古典哲学还是华夏传统文化,总在熠熠生辉着美学的光芒。无论是写大事小情,还是写生活写乡愁,我总感觉是在阳光下书写,阳光下的诗是干净的是绚烂的。毕竟自己的作品是要给亲朋好友看,给读者给后人看的,那些诘屈聱牙的分行诗、那些浮光掠影的断句诗,阳光下是无处遁形的,总会让人不屑一顾。诗歌的深度和质量可分高低,但诗歌的意境要格调高迈,超逸绝尘,至少能够呈现出一种健康脱俗的氛围,使诗歌的精致和灵气能够得以发挥。诗人应该努力提升诗歌品位,让诗意更加丰满,让诗境的精神层面更加淳厚。

一直以来我以“四美”作为评判诗歌标准,即凝练美,韵律美,意境美,高雅美。也是每首诗歌创作时要遵循的基本准则,缺一不可。诗人既要有所担当,又要靠诗人的人格而生存,那些蘸满真情实感的诗句,实际上是作品中的高品位和超越自我的社会责任感在四溢。

诗歌的艺术风格有飘逸浪漫,叙事言情,沉郁顿挫等,总是在表达诗人的一种感情,用手下的笔书写诗人自己,来感化读者,引领风尚,进而达到一种美学诗意的魅惑感。受艾青先生那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的影响,我曾骑车去郊外的麦地躺了一上午,来切身感受诗歌带给自己的影响和精神的传承,总希望自己的作品也能给读者这样的启迪或者魅力。更有臧克家先生的“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贺敬之先生的“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余光中先生的“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等等,首首都是诗歌的精神高地,更是艺术经典之作,诗歌的担当和文学的价值得以传颂。诗人就是要追逐崇高精美的创作方向,诗歌才不至于被读者忘记,不被历史淹没。

当代大众的审美呈现多样化,并不代表大众的审美在降低,而是更加对诗歌价值的要求和标准有所提高。诗人应担当起美的使命,让美丽的诗在现代人心中生根发芽,营造出美好和谐的文化氛围。

在阳光下的创作是美好的,阳光下的诗是最美的。

邵建国: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获2023年度全国十佳诗人、全国冰心散文奖。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星星》《中国艺术报》等报刊。著有诗集《千里阙歌》《绿肥红瘦》,摄影集《净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