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国猫头鹰战争

2024-12-16钱多多

知音海外版(上半月) 2024年12期
关键词:原始森林富兰克林沙尘暴

日前,美国鱼类及野生动物管理局下达许可,计划在未来三十年中,诱杀45万只加利福尼亚、俄勒冈和华盛顿州的横斑林鸮,将横斑林鸮的数量削减约30%。捕杀将由持证猎人来完成,普通人不能参与。之所以下达这个许可,是因为近年来横斑林鸮泛滥,严重挤压了本地猫头鹰北方斑点鸮的生存空间。这场“猫头鹰之战”并不是现在才打响,两种动物之间的“恩怨”由来已久。

森林的变化

1930年9月14日,一场突如其来的沙尘暴席卷了美国南部大平原,科罗拉多、新墨西哥、内布拉斯加、堪萨斯、俄克拉荷马及德克萨斯六个州都被波及。沙尘暴来袭时,沙化的土壤经热风扬起犹如一堵黑色的墙,可以连续几天把太阳遮住。

其中,最严重的一次沙尘暴发生在1935年4月14日,风中的黄沙遮天蔽日,市民家中全部都被沙子覆盖。那一天被媒体称为黑色星期天:“这次沙尘暴携带了约3亿吨尘土,横扫中东部,形成东西长2400千米、南北宽1500千米、高3.2千米的移动尘土带。持续3天横扫美国三分之二地区的沙尘暴,给大半个美国铺上了一层厚土。”

此后几年,美国发生了大大小小上千次沙尘暴,成为一场巨大的生态灾难。沙尘暴灾害造成美国许多牲畜和野生动物,甚至人类的死亡,将近40万平方千米的农田被侵袭荒废,农场纷纷破产,许多人被迫背井离乡。

由于从地图上看,被沙尘覆盖的区域版图就像一只硕大的碗,所以这场灾难被美国人形象地称为“沙尘碗事件”,而这段时间也被称为“肮脏的三十年代”。历史学家唐纳德·沃斯特在书中写道:“对美国土地的破坏没有哪一次比这次更大、更持久。这是迄今历时最久、最严重的环境灾难。”

为了治理沙尘暴,时任美国总统的小罗斯福下令种植防护林:“我们要把沙尘暴牢牢地挡在美国境外,我们要建成一道树墙,保护美国。”

在小罗斯福的支持下,防护林从美国和加拿大的边境地带一直种到德州,贯穿美国南北,超过两亿棵树。与此同时,小罗斯福还号召改良种植方式,放弃成活率低的小麦,改种玉米,尽可能地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在各方的各种努力下,1939年美国终于结束了长达10年的干旱天气,开始正常降雨,沙尘暴灾难正式结束。

“沙尘碗事件”结束后,人们种树的热情空前高涨。尤其在植树节当天,人们纷纷休假前去种树。美国政府也害怕再出现此类问题,号召大家多种树,种树成了美国一个全民参与、非常重要的事情。人们大量种树后,森林面积越来越大。渐渐地,美国多处的人工林已经成为“国家级森林”。

与此同时,美国开始实施严格的森林防火措施。但是对于美国的许多森林来说,定期的火灾有助于限制树木的密度,维持森林和草原之间的平衡。虽然火灾发生时会有一些小动物被烧死,但是长期来说对生物的多样性有促进作用。

甚至有些物种必须定期经历火灾才能正常生存,比如有些树的种子只会在火烤后发芽。彼时,人们对自然的了解并不充分,美国政府的防火措施,导致了林下易燃物质积累,为超大规模火灾埋下隐患,也打乱了原本的生态平衡,导致森林扩张、草原退缩。

在种种因素的叠加下,中西部的森林面积不断增加,新生林地逐渐和东部森林连在一起,许多动物的生活环境也发生了改变,其中就有横斑林鸮。

横斑林鸮本是北美原产的一种大型猫头鹰,长期生活在东部森林。随着森林的连接,横斑林鸮也逐渐从东部森林往中西部森林入侵。它们一边正常捕猎,一边逐步扩散。

几十年间,横斑林鸮从东部的森林里,一点点向西北前进,到了19世纪60年代中期终于抵达太平洋沿岸的树林,遇到了北方斑点鸮,并开始侵占其领地。

北方斑点鸮是一种生活在北美洲西部中等大小的猫头鹰,一般长度在45厘米左右。横斑林鸮入侵中西部森林后,北方斑点鸮的生活状态受到极大的影响。然而北方斑点鸮曾是中西部森林中最重要的动物之一,是被伐木威胁的旗舰种。它的命运时时刻刻被人们关注着。

旗舰种纷争

北方斑点鸮生活的中西部森林地区因为气候温和,降雨充沛,曾经是美国最茂盛的古老森林。由于当地一直在发展畜牧业,到20世纪80年代,经过150年的高强度砍伐,90%的古老森林已经消失。

虽然当地政府也会组织人们种上新的树木代替,但是人工树林树种单一,树龄年轻,在生态系统功能上完全无法比拟古老森林。

有科学家指出:“古老的原始森林为敏感物种和那些需要时间迁移和适应环境变化的物种提供了凉爽、荫蔽的内部空间。大树为濒危鱼类、其他水生生物和陆地物种创造了至关重要的栖息地结构。这些都是人工种植林无法做到的。”

华盛顿大学生物学家杰瑞·富兰克林前去调研后说:“在原始森林中,动植物有着丰富的多样性,土壤也是如此,生物多样性、遗传生物多样性、物种生物多样性是复原力所必需的。它保护森林免受疾病和其他一切侵害。这对生命的延续至关重要。原始的重要性在于它是不可替代的。”

富兰克林无法阻止伐木者的脚步,只能敦促伐木者留下木屑和枯枝。因为留下的木屑和枯枝有助于原始森林维持生命。

1979年,英国生态学家迈尔斯发表了第一份有关热带雨林毁灭速度的报告。迈尔斯通过各地的走访,收集数据计算出,全球热带雨林面积每年约减少1%。这则坏消息立即引起全世界生态保护专家的重视。

迈尔斯还指出:“热带雨林的总面积只占全球土地面积的7%。这样的大小差不多和美国本土48州的总面积相当,至于每年减少的雨林面积,则约有半个佛罗里达州大。如果按照一般生态系统栖息地和物种多样性之间的关系来换算,通过上述面积减损的速度,我们可以粗略估计出每年有0.25%的物种会灭绝或注定提早灭绝。”

意识到情况严重性的环保人士举行了大规模的抗议。很快,环保人士发现仅靠抗议并不能阻挡伐木人的步伐,必须诉诸法律和政治。

然而美国并没有生态系统保护法案,环保人士无法以此为突破口寻找法律支持。他们只好曲线救国,利用《濒危物种法案》侧面保护原始森林。他们决定寻找一种被伐木威胁的生物作为旗帜(用保护生物学的术语说就是旗舰种)。

寻找旗舰种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科学家需要先找到森林中有代表性的复杂生态系统,然后研究这个生态系统中哪种生物能够作为旗舰种。

时任美国林务局专家的富兰克林和同事们经过多年的研究,在俄勒冈茂密的森林中发现了一个由多种生物组成的、丰富而复杂的生态系统,他们在这里建成了安德鲁斯森林实验站。

在安德鲁斯森林实验站,富兰克林和同事们进行了多年的研究。富兰克林发现,虽然原始森林中生物种类多样,但是想要找到一个适合的旗舰种也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富兰克林每天和同事们一起在森林里寻找、研究,试图找到最适合的动物。有同事指出:“原始森林辽阔无边,其中生物更是多种多样。旗舰种要和原始森林息息相关,还要能证明它们受到伐木的影响,实在是太困难了。这样无异于大海捞针。”

“生物多种多样,更加说明原始森林的重要性,一旦我们找到旗舰种,对所有生物都是有益的。”到底什么样的动物才能当作被伐木威胁的生物旗舰种呢?富兰克林想道:“食物链的底端生物,受原始森林的影响最直接,但是并不能证明原始森林的重要性,我们需要找到一种种群在逐渐减少的食物链顶端生物。”

一天夜里,富兰克林和朋友在森林里散步,他突然听到一种奇怪的叫声。回去后,富兰克林就和同事们一起调研到底是什么动物。随后,他们发现是北方斑点鸮。

北方斑点鸮在12米到60米高的树上筑巢,繁衍后代。这种鸟一般产2~4枚蛋,昼伏夜出,以小型哺乳动物和其他鸟类为食,属于当地生态系统的捕食者,处于食物链顶端。而且北方斑点鸮那些年来数量不断减少,它们非常适合作为旗舰种。

为了证明原始森林对北方斑点鸮的重要性,富兰克林特意和团队成员一起调查次生林和重新种植的人工林中北方斑点鸮的生存状况,发现情况极不乐观。富兰克林等人的研究指出,那些为了生产木材,重新种出来的人工林的森林健康状况远不如多年生长的天然原始老森林。

富兰克林在报告中这样写道:“在人工林中,树种单一,食物较少,不利于北方斑点鸮和其他动物繁衍生息。”这一科学研究支持了一个后来被科学界广泛接受的结论——伐木业正在瓦解孕育了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基础。北方斑点鸮种群的变化实际上体现的是生态系统的质量变化,这才是保护北方斑点鸮的价值所在。

有了科学理论依据,环保人士立刻选中了北方斑点鸮作为旗舰种。在这之后,环保人士开始就北方斑点鸮的保护问题展开激烈的讨论。

当人们找到美国内政部的管理部门,要求保护北方斑点鸮的时候却被告知,这种动物没有被列入红色名录,需要研究和找到足够的证据来说明北方斑点鸮属于濒危物种,不然保护就缺乏法律依据。

物种的更迭

社会的环保主义者和木材生产商发生了激烈的争论,这在当时被称为“木材战争”。木材生产商的支持者们认为,不能因为保护普通的猫头鹰就让当地的林业企业倒闭、职工生活水平降低。这会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应该以人为本。

而且,林区的人们也普遍认为,猫头鹰不就是一种鸟吗?森林里有的是,采伐木材也不会伤害到那些鸟。

两方的争论就像当时贴在汽车上的标语“救活一个伐木工,吃掉一只猫头鹰”。斗争越来越激烈,木材厂出现了倒挂的塑料猫头鹰模型。一座伐木博物馆的厕所里没有卫生纸,墙上写着“保护森林,用斑点鸮擦屁股”。两方的争论终于在1990年画上句号。

1990年,在社会的强烈呼吁和要求之下,北方斑点鸮终于被加入华盛顿、俄勒冈和加利福尼亚州的濒危物种名录,原因并不是它濒临灭绝,而是因为其生存的生态系统面临威胁。在环保人士和科学家们的共同努力下,太平洋西北的木材产量降低了80%。

1994年,克林顿政府通过了西北森林计划,要求每一个北方斑点鸮巢穴2千米范围内的老树林都要保留至少40%,设立的保护区覆盖了大约一千万公顷的林地,至今仍有效力。这几乎是北方斑点鸮最好的结局了。

本以为如此大力度去保护北方斑点鸮,它们的数量即使不多起来,也不至于再下降。然而结果让人很惊讶,2004年,经过调查,发现北方斑点鸮的数量还在下降,岌岌可危。而且,有研究表明,越来越多的雄性北方斑点鸮,选择和外来的雌性横斑林鸮结为伴侣,并生育杂交的后代。在一次9000多只猫头鹰检测中,杂交的后代就有47只。

科学家们再次调研后发现北方斑点鸮数量下降的原因是被横斑林鸮挤占了生存空间。横斑林鸮的体型更大,食谱比北方斑点鸮更广,对多样化环境的耐受力更强。双方相遇时,前者通常会把后者赶走,有时甚至杀死后者,而严重依赖原始森林的北方斑点鸮根本没有退避之处。北方斑点鸮在横斑林鸮的挤占下数量越来越少。

由此可预见,如果再不进行人工干预,北方斑点鸮的生存空间保不住,食物保不住,伴侣保不住,就连自己的基因都将保不住。

2009年,美国政府决定用实验证明减少横斑林鸮就能挽救北方斑点鸮。他们在指定区域猎杀了一些横斑林鸮,结果发现,这个区域的北方斑点鸮数量不降反升。由此可见,只要消灭了横斑林鸮,北方斑点鸮的生存环境就会更加宽松。

2013年,美国鱼类和野生动物管理局开始猎杀横斑林鸮,并在试点地区取得了相对成功。“我们管理局乐观地认为,可以开发一个成功且经济的北方斑点鸮管理计划。”管理局工作人员戴拉文说。

消灭横斑林鸮就能够拯救北方斑点鸮吗?科学家们并没有绝对的把握。富兰克林认为:“我们根本不知道要消灭多少横斑林鸮才能有显著的影响。而且我们也不能保证消灭横斑林鸮不会有其他的负面问题。因为横斑林鸮虽会对生态系统带来冲击,但在根源上却和伐木工的威胁大相径庭。横斑林鸮有一点和大部分其他入侵种不同,它的扩张没有依靠人类搬运,全凭它自己飞出来。”

从事北方斑点鸮保护工作30多年的西部环境法律中心律师苏珊·简·布朗也支持富兰克林的想法:“我们可以击退入侵者横斑林鸮。但是击退后北方斑点鸮可以恢复到什么程度谁又能知道呢?”

2021年,北方斑点鸮的数量和1995年相比已经下降到了不足35%。在2023年,猎杀45万只横斑林鸮的计划就已经正式提出来了,但当时的争议是很大的。美国政府从2013年开始执行猎杀计划,到此时已经移除了3100多只横斑林鸮,估计耗资850万美元。环保人士对此非常愤怒。

2024年3月,75个动物保护和动物权利组织联名发起抗议,反对枪杀横斑林鸮的计划。支持这一计划的人回应说:“物种和亚种都是演化所造就的独一无二的支系,一旦消失就是永远消失。面对灭绝,个体的生命只能退居其次。”

实际上,更多的科学家都支持正常的物种间竞争和取代,甚至认为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生态学之父、物种入侵研究的开创者查尔斯·埃尔顿曾说过:“自然平衡并不存在,或许从未存在过。生物的数量和分布范围时刻都在不规则波动,所谓的天然分布区域不过是历史的瞬间偶然。正是无数物种无尽的诞生、扩张、竞争和灭绝,塑造了今天所见的生态多样性。以演化的尺度而言,每一个物种都曾是入侵者。”

在人为活动导致气候变化的时代,我们或许将要见证前所未有的大规模逃难。迁移是生物应对环境变化最主要的途径,据估计,全世界已经有一半的哺乳动物分布区发生了移动。我们要把每一个被气候驱逐的物种都定为入侵种加以控制吗?还是要坐视它们对目的地产生冲击而无动于衷呢?不同物种扩散的方向和速度都是不同的,生态系统不可能整体平移。这样的混合引发的冲突和灾难,人类社会自己都不知如何处理,又凭什么把我们的回答强加给自然生态呢?

编"辑/郑佳慧

猜你喜欢

原始森林富兰克林沙尘暴
可怕的沙尘暴
神秘的原始森林:湖北神农架
喇叭沟原始森林日出
灵魂歌后艾瑞莎·富兰克林离世
徒走七藏沟,用双脚丈量原始森林
Dinosaurs’ Home
大话西游之沙尘暴
美国富兰克林兵工厂F17—L半自动步枪
天外来客:火星沙尘暴
本杰明·富兰克林的《自传》